1 學習臨界知識
想必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曾經班上總是有這麼兩種人,一種人平時認真努力學習,可一到考試卻怎麼也拿不了高分;另外一種人,平時學習並不如第一種人用功,但是考試的分數卻比他們要高得多。這是為什麼呢?
作者指出那些努力學習卻收穫甚少的人,很顯然是陷入例如「低水平勤奮陷阱」當中去了,他們將時間平均花在各種知識上。而另一種人卻將80%的時間,花在20%的知識上。
低水平勤奮陷阱
而類似於二八法則,這20%的關鍵知識要比那80%的知識更有用。而這些更有用的知識被作者成為:臨界知識。
臨界知識:所謂臨界知識是我們經過深度思考後發現的具有普遍知道意義的規律或者定律。掌握臨界知識,我們便能開啟學習「少即是多」「四兩撥千斤」的模式,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2 如何學習臨界知識
所謂意識形態決定方法論。學習臨界知識也一樣,需要具備以下
兩個底層心態
1、底層心態之一:綠燈思維
我們在接觸新觀點和新知識時,往往要面對與自己傳統認知不一樣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便很容易激起自我防衛,總是認為自己腦海里的認知是對的,難以接受新觀點和知識。要想改變這一點,就需要培養我們的綠燈思維,積極地考慮新觀點裡有價值的地方。
2、底層心態之二:以慢為快
快是結果不是原因。想要能力提升得快,不是說學習過程就要很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越需要你下慢功夫。
比如拿讀書這件事來說,有的人讀書只圖快,一天讀一本,然而書的精華內容根本都來不及消化,反而浪費了時間。
相反,帶著真正的問題,將慢功夫花在真問題上,仔細搞清楚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這樣的讀書雖然慢點,但是卻能幫助你解決實際的問題,反而更省時間。
說完掌握臨界只是需要的心態以後,我們就具體看看學習臨界知識的的三個底層方法。
1、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往往只知道拚命學習,卻不知道反思。而反思並不是總結,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換一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採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我們一次一次地做出假設,又一次一次產生結果。正確的假設產生好的結果,錯誤的假設產生不好的結果,而一次一次的反思訓練能夠使我們的假設質量得到提升,做事的準確性就會跟著大大提高。
2、以教為學
掌握知識最牢靠的方式就是以教為學。學習是輸入的過程,而教學則是輸出的過程,這個過程首先需要你本身有紮實的知識功底,其次反覆的教學,也會加深你對所授知識的理解,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
並且在教授之後,在回答別人提出的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時,又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比如我在和讀者分享這本書的內容時,在通讀完一遍的基礎上,再將原書內容重新溫故一遍,並以最淺顯易懂的文字和清晰的框架構思,呈獻給讀者。
於我來說,就相當於第二次看這本書,相比較之前一次,這一次我對於作者的觀點有了新的認識,並在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習到了其他一些知識。等到讀者在文末留言和我交流時,我對這本書有新的想法。這就是以教為學的魅力所在。
3、刻意練習
以前我們常常聽到「1萬小時」理論,但是這幾年好像不怎麼再提了,因為它本身所適用的範圍就有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這個理論只是一味強調數量,而非質量。何為質量,質量就是效果,沒有效果的1萬小時,練了也是白練,最後還是會陷入「低水平勤奮陷阱」當中。
之後出現的「刻意練習」理論,便很好地揭示了真正掌握一門學問的關鍵。
一般情況下我們思考的過程是這樣的:看到問題——大腦直接調用直覺、過去的經驗、情緒反應——決定採取的行動。
而刻意練習就是用來改變這種過程的:看到問題——思考這個問題的實質是什麼——解決這類問題可能用到的規律是什麼——採取行動。
由於專業不同,研究領域不同,每個人的臨界知識都不相同,但是卻有一些臨界知識是通用的。
1、複利:世界第八大奇蹟
複利公式:
其中F代表終值,P代表現值,i代表利率,n代表計息期數。簡單解釋這個公司就是利滾利。比如今年存1萬,每年收益10%,前幾年可能看不出增長多少,但是利滾利存20年,結果相當龐大。
而複利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例如網站的訪問量越多,在搜尋引擎的排名就越靠前,那麼網站的訪問量就越多。
「窮者愈窮,福者愈福」的現象就是這個道理。生活中我們想要提高F,需要做到:首先要發現「A導致B, B加強A」的事情;其次我們要儘可能提高這件事的利率i;最後,我們需要加強這件事情的重複發生的可能性n。
當你突破了一定的臨界值後,便會看到飛速的變化,從量變轉到了質變。
2、二八法則
據說史丹福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一個人賺的錢的12.5%是來自知識,而87.5%是來自關係。從此可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事業成功的推進劑。
二八法則看似熟悉又簡單,但是卻很少有人會運用。比如從人脈的角度來說,20%的人脈可以給你帶來80%的價值,這裡的20%的人,往往不是自己最親近的人。
調查研究顯示,自己周圍80%的人,由於所處的環境與自己類似,所以並不能提供環境以外的有效信息。相反是那些20%關係較遠的人,由於從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行業,且周圍環境與自己也不同,往往能夠為你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你可以用「二八法則」來管理你的人脈,為你帶來最大效益。
除此之外,還有機率論、黃金思維圈、進化論、系統思考、安全空間等常用的臨界知識,我在這裡就不一一講解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後台回復「14」,免費獲取電子版《好好學習》。
寫在最後的話
今天看書,見到這樣一句話:中國人和猶太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兩個人種。要說猶太人是,那誰也不會反對。但是中國人是否能夠得此榮譽,卻另當別論。
很多中國人往往以為自己很聰明,自己的學習方法是最好的,沒有問題的,只要一直努力勤奮下去,就肯定能夠有效果。但殊不知,這樣的低水平勤奮,除了證明我們是一個勤勞的民族以外,並不能說明其他什麼。
一個聰明的人其實是一個會學習的人,他的學習的效果往往「四兩撥千斤」。
做一個愛學習的人,更要做一個會學習的人。
全套高效學習資料已整理完畢,涉及腦力開發,提高記憶力,時間管理,快速閱讀,潛意識等方面,轉發本文+關注我,私信回復「資料」即可免費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