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放榜!16歲男孩為內地唯一錄取者,我卻看到了媽媽的用心

2020-03-25     成長說


近日,網上悄悄流傳著這樣一張圖:


圖源:乖媽博客


愚鈍如我,剛開始完全沒看懂,直到朋友圈陸續有媽媽轉發,才去研究了一番。


原來,這是一位媽媽,為慶祝孩子,考上麻省理工而畫的:


圖中的背景是麻省理工的教學樓,左上角的MIT即麻省理工大學的簡稱。


中間的兩隻大海狸,則象徵著博主及其丈夫,此刻,他倆正拉著橫幅,祝賀(congrats)兒子鄧明揚成為麻省理工2024屆的新生之一(class of 2024)。


沒錯,圖中的小海狸,原型便叫鄧明揚,小名小乖,因此被同學冠以「乖神」之名。


來自人大附中的他,今年剛滿16歲,高二,是今年中國內地,唯一1個,被麻省理工錄取的高中生。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參加數學競賽,獲獎無數,拿到手軟:

圖源:乖媽博客


難得的是,鄧明揚不僅成績名列前茅,興趣也十分廣泛:下圍棋、玩橋牌、設計電腦遊戲,還創建編程社團,成立了編程工作室。用同學的話講,就是「神一樣的存在」。


這…這樣的妖孽到底是怎麼教出來的啊?


打開鄧媽媽的博客,我好像找到了答案。



從2011年到今天,鄧媽媽寫了600多篇博客,精心記錄了孩子學習和成長的點點滴滴。


「如果說我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子的人,那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身體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相比於自己的意願,鄧媽媽更願意遵從孩子的意願,從鄧明揚的興趣出發,放手讓孩子自己選擇,學習上,也更傾向原生原態的自學。


「媽媽,我想學圍棋。」

「好。」

「媽媽,我想去玩紙牌。」

「好。」

......

「可是媽媽,這些東西是不是顯得太不務正業了,你真的希望我去學嗎?」


為什麼不呢?世上可以學的東西那麼多,誰又清楚到底哪一個才是對的,哪一個又是錯的呢?比起旁人所說的要學的,要做的,我更願意遵從我自家兒子的意願。

孩子,我愛你,所以我選擇放手,但在放手之前我得確保你是否能夠做到愛自己。


這個『愛』的涵義很深,意味著不辜負人生,找到自己的方向,並且全心全力地活得很好,然後就……隨你。



仔細翻閱鄧媽媽的博客就能看出,在對鄧明揚的教育上,她是花了一番心思的。


十餘年來,她的博客里記滿了鄧明揚的點點滴滴,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悄悄滋養著孩子的心靈。


在鄧明揚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列自己的時間規劃表。只要孩子有自己的方向,就不做過多干涉。


這也是她教育的獨到之處:規劃而不約束。


「乖神」之路,離不開媽媽的用心


鄧媽媽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


做為家長,應該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擅長的地方,有人說,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孩子對自己的認知是通過別人反映的。


家長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家長的反饋對孩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長的引導作用在孩子小的時候是非常大的。


因此,她很注重鄧明揚學習習慣的培養,並從孩子的興趣出發,輔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教育。


總結起來,大概有以下幾點:


1,善用積分表


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時間觀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也沒有計劃,這時,我們就可以使用積分表,將孩子每天要乾的事情列一個表,完成了就給積分。


然後和孩子約定,多少積分可以兌換什麼東西,這樣,就像成年人領工資一樣,孩子慢慢地就把這些事情,當做了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

鄧媽媽與孩子一起制定的積分表(圖源:乖媽博客)


2,用好草稿紙


孩子做題時,很容易犯錯,很多時候丟分都丟在粗心大意上。如果能把會做的題目都做對,那孩子的成績就會很好了,而好好使用草稿紙,就是個可以提高準確率的方法。


一份整潔,清晰列出計算過程,每題寫上題號,並圈出最後答案的草稿紙,其實非常有利於檢查和驗算,能大大提高孩子做題的正確率。

鄧明揚小學時候的草稿紙(圖源:乖媽博客)


3,制定背誦計劃表,科學背誦


在背誦的時候,任何人都會經歷背了忘忘了背的痛苦過程,這很正常,因此需要不斷的複習來鞏固。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

兩組學生學習在同樣的時間段內,學習同一段課文。


甲組在學習後不複習,一天後記憶率36%,一周後只剩13%;


乙組按艾賓浩斯記憶規律複習,一天後保持記憶率98%,一周後保持86%。


(圖源:百度百科)


鄧媽媽也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規律,科學地給孩子制定了自己的背誦計劃表。

鄧媽媽給孩子繪製的記憶表


不同的孩子,記憶能力可能稍有區別,但是遺忘規律卻是大致相同的:

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圖源:百度百科)


因此,科學地定期複習,自然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是背單詞,關於複習點的確定,有興趣的家長們可以參考百度百科的這張圖,再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稍作調整(這個方法還可以用到其它方面,不一定是背誦):

(圖源:百度百科)


4,堅持


一篇文章看起來很長,一本書看起來很厚,別說背誦了,感覺能讀完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但鄧媽媽卻說:如果將這些難題,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每天花20-60分鐘,一步一步地解決,日積月累下來,也就沒那麼難了。


她給兒子列的計劃中,每篇文章都標記了的句子個數,每天完成幾句話,分幾次完成等。


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孩子不僅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從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學習動力由外驅轉化為內驅,一旦要放棄,自己都捨不得了。


永遠想著明天,明天從未到來


愛子心切,我們總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了很多——還未發生的事情。


鄧媽媽卻說:「我只考慮當前的事情,小升初時我和他爸爸只是希望他能上個好初中。至於更遙遠的事,我們每一天都在培養,那就是天性和習慣。


就像三毛說的那樣:「不斷的自我突破,自我調整,自我修正,才是一生中向上爬的力量。」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路,每條路的風景都不一樣。人的不幸源於走在自己的路上,心裡卻惦記著別人的路。想得多了,就走得歪了。


或許,我們要做的從來都不是指點江山,而是引導孩子養成好的習慣,成為孩子人生中最穩重的依傍。


或許,我們都需要一個鄧媽媽來告訴自己和孩子:


你不需要成為任何人,

走自己的路去吧,

只要你,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 END -

作者:成長說-花都,兢兢業業地活著,每一天都是神仙運氣;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為成長說原創,專注於0-12歲孩子的成長,專業的師資團隊,以科學的方式引導孩子,為父母提供專業的教育、學習等信息、觀點和解決方案!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NXEjKXEBrZ4kL1VifTf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