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排11場全勝奪冠!體育電影能否成為新的風向標?

2019-09-30     網絡大電影

文:長長

在剛剛結束的2019女排世界盃比賽上,中國女排經過一路過關斬強將,最終以11場全勝的戰績奪得本屆世界盃的冠軍。同時,這樣的成績也是女排自1981年世界盃首冠後,中國隊的第五次冠軍,如今的中國女排已然成為女排界最靚的那一個仔。

體育界從來不缺關注度,尤其是奪冠熱門項目、熱門人物。而這樣的關注度跟影視行業,也早已形成了一種自然的關聯。最讓人熟知的方式就是體育人物的傳記影片,從國際到國內,體育明星光環碰撞影視藝術表達,往往能產生不同味道的化學效應。

影視成為展現體育之美的最好催化劑 中國體育明星國際化增強

說到體育影片的經典之作,必須要從1976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洛奇》/《Rocky》說起。影片藉助拳擊這一熱門競技運動,迅速點燃觀眾的熱情,同時也造就了史泰龍的輝煌星途。該作品不但是經典,還在某種成度上起到了開山作用。

之後,施瓦辛格《施瓦辛格健美之路》、拳王阿里《一代拳王》的相繼成功,再次驗證體育明星+影視表達模式的可行性,體育明星的傳記片也開啟了常規化的打造之路。

同時這種對體育明星的傳記片打造,近年也在向國內運動員轉移。之前我們觀眾看的更多是喬丹、齊達內這樣的國際偶像,隨著中國體育明星的國際影響變強,以姚明為代表的中國體育明星也開始了傳記影片的打造。

2005年,一部名為《姚之年》的傳記片上映,影片從「小巨人」姚明的狀元秀開始紀錄,展現了姚明初入NBA的一路成長經歷。紀錄片圍繞「姚明前幾場的低迷及斯坦普中心的爆發、巴克利吻驢屁股、所在的火箭隊無緣季後賽」等時間線展開,通過各種幕後故事,賺足了球迷和觀眾的眼球。

雖然中國體育明星開始有了自己的傳記影片,但《姚之年》這樣的作品依舊是美國團隊在打造。但隨著中國電影製作能力的成熟,中國影視團隊圍繞中國體育明星的打造也初現端倪。

名導親自操刀 告訴你體育傳記電影的吸引力

2015年,國產體育傳記電影有了一條讓人振奮的消息——導演陳可辛將親自操刀中國第一部網球電影《李娜》。這也是國內影視團隊,對中國國際級體育明星影視打造的首秀。

對於為什麼會選擇拍李娜?陳可辛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跟團隊、跟編劇聊了很久,就覺得李娜的可拍性很強,當時離不開一個體育的巨星,也是老百姓的偶像,拿了兩個大滿貫。

但是當時對我來講,我覺得她最有趣的是整個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態度,一種價值觀,一種個人主義的東西,這是以前在中國從來沒見到的,是最吸引編劇和我的一個東西。

更重要的是李娜不只是這樣(個人主義)的一個代表,她還代表了中國的未來。」

體育明星不僅帶有極高的流量聚合能力,同時,像姚明、李娜這樣的體育明星自身已經實現了IP化。而IP這個詞對於影視從業者是極度親切的,打造體育明星就是打造IP,這也是體育傳記片最具市場開發吸引力之處。

中國女排11場全勝奪冠!體育電影能否成為新的風向標?

除了對體育明星的直接影視開發外,圍繞體育運動、競技精神的影視作品一直沒有間斷過。尤其是近年,《百萬寶貝》《破風》《摔跤吧!爸爸》等一系列該類型影片都表現出不俗的成績。

想拍好傳記片不容易 但市場未來值得期待

雖然體育明星在此、流量在此,但想拍好他們的傳記影片並不是容易的事。

至於原因,首先是要對響應運動項目有足夠的了解,並且還要去製造傳記人物的故事性、可看性。並且人物紀錄轉化成劇情,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壁壘。但劇情的精彩程度,往往決定了粉絲之外觀眾的觀看喜好,決定了票房的想像空間。

其次是國內體育明星IP運作不夠成熟,粉絲效應不夠強。在國外,運動員背後有一整套公關團隊,負責打理其形象塑造。但在國內,體育明星出現在大眾視野主要依靠大型賽事,公眾能記住的是他的成績和金牌數,除了人物性格化弱之外,也沒有形成具有粘性的粉絲群體。對票房的直接帶動也要打一個問號。

但體育內容的影視市場仍然值得期待,因為體育本身具有廣闊的受眾市場,加上國內體育電影仍有較大市場空白,未來更多的是要考慮如何轉化的問題。

並且從國外成熟的市場運作經驗來看,體育產業娛樂化、休閒化是必然趨勢,體育最終會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成為一種消費習慣方式。甚至,在不遠的明天,圍繞中國女排為主題的電影作品也會放在我們的熒幕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UGsom0BMH2_cNUglv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