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好朋友們聚會,妞妞媽分享了她家閨女的一則趣事:
妞妞在家用一個舊款的ipad,平時看點英文動畫片,上上網課什麼的。妞妞爸爸的ipad是新款,還配了一隻筆,看起來比舊款的高級不少。
有一天他倆在沙發上擺弄ipad,妞妞突然說了一句:爸爸,等你以後老了,上天了,你的ipad就給我好吧?
妞妞爸聽完差點當場氣暈了,我們一行人聽完都哈哈大笑。
妞妞媽說:小小孩子,怎麼這麼「財迷」呢?
你別說,這樣的「童言無忌」生活中挺多的。
看到這裡,很多人就放心了,原來孩子們都挺「財迷」的哈哈。
不過也有個別清流的:
其實這些都是孩子不懂事的玩笑話,不過也透露出了家長們平時教育理念的不同。有的家長認為自己的一切以後都是孩子的,有的家長就認為得讓孩子知道,想要什麼都需要自己去奮鬥,不能指望啃老。
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孩子的物權意識的話題。
孩子在2歲左右進入幼兒的 物權意識關鍵期,主要表現為:
1.語言方面——重複使用我的、我的。
2.動作方面——伴隨攻擊行為。
3.情緒方面——易衝動且不能自制。
許多家長會憂心指責自己的孩子不懂分享,自私任性,覺得什麼東西都是自己的,但實際上寶寶只是進入了幼兒物權意識關鍵期,爸爸媽媽需要充分理解這一階段寶寶的心理,並且幫寶寶平靜地度過這一時期。
父母應該怎樣做?
1.教孩子確認自己的東西
首先,我們要教孩子確認哪些是屬於自己的東西。
孩子進入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具體的表現為:不僅喜歡重複說我的、我的,還有可能伴隨攻擊行為的動作,情緒也易衝動、不能自制,甚至會有種「霸權行為」,把所有東西都想占為己有。
這是孩子發育階段中的一個特殊時期,處於物權意識敏感期的孩子會進行物權歸屬練習,他們通過對某些事物歸屬權的確認,來更好地判斷和認知它與周圍事物的關係。
只有先確認了物權意識,讓孩子了解這是我的,這是你的,那是他的,這是後期學會分享和尊重他人物權的基礎。
我們可以從1歲起可以有意識教會孩子區分物體的主權。比如這個碗是你的,那個是媽媽的;這把椅子是你的,那把是媽媽的。那麼你用你的碗吃飯,我用我的碗吃飯,你坐你的椅子,我坐我的,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掌握權。
當孩子對某樣物品大叫「我的,我的」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肯定,可以說「對,這些是你的東西,慢慢說,媽媽不喜歡你隨便大聲喊叫」。
2.教孩子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在幼兒時期樹立孩子的物權觀,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很大益處的。物權意識會關係到孩子以後的自尊和自主性。
在孩子的所有權受到威脅時,父母應該幫助孩子保護自己的利益,這也是尊重。同樣父母也應該教孩子尊重別人的所有權。
比如孩子如果想玩別的小朋友的玩具,要告訴孩子,這是屬於他人的,不是屬於你的,你想玩需要徵得他人的同意,如果他人不同意,就不可以玩。
比如孩子看上了大人的東西,通常都是一些小東西,父母也要告訴孩子:這是媽媽/叔叔/阿姨心愛的東西,是屬於媽媽/叔叔/阿姨的,不是屬於寶寶的,如果你想要玩,需要經過媽媽/叔叔/阿姨的同意。
讓孩子認識到,物權是每一個人的權利,和身份、年齡無關。
當孩子對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也要「占為己有」時要跟他說清楚:這個是媽媽的,你要經過媽媽的同意才可以用/吃。
帶小孩到別人家做客,一定要教會他尊重別人的物品所有權:想用別人的東西或者玩別人的玩具,必須要經過主人的同意,否則不可以動。
長此以往,孩子不僅會走出「自我中心」,保留因擁有「物權」而獲得的自尊和安全感,還會明白「別人的東西不能隨意碰/用,如果想要需要經過他人的同意才可以。」
如果孩子搶走了他人的玩具,父母要鄭重其事地向對方道歉,並告訴孩子,他搶了別人的玩具,讓別人傷心了,所以應該說聲「對不起」。
如果孩子不說「對不起」,先不要強求他,每次遇到類似情況,父母都堅持道歉,這樣做既給被搶玩具的孩子足夠的尊重,也給自己的孩子樹立了榜樣,讓他明白這種行為是錯誤的。
3.拒絕逗弄孩子
我見過很多大人喜歡故意搶走孩子的東西,如果孩子不肯,就用責怪的語氣說孩子小氣之類的。
這種情況在過年走親串友的時候出現的次數特別多,孩子不給就硬搶,孩子給了又不要,如此反覆,直接把孩子急哭。
還有一些成人喜歡逗孩子,經常拿走孩子心愛的玩具或者食物,看孩子大哭的反應,覺得「好玩」。這其實會嚴重損害孩子的安全感,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不要顧及成人之間的面子,要堅決加以制止。
這樣做沒有一點好處,不僅會破壞孩子建立物權意識的過程,還會讓孩子很沒安全感。
如果孩子主動分享他的玩具和食物給你,你也不要推三阻四,表示感謝接受就好,讓孩子獲得分享的快樂。
4.平等的家庭環境
若是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別人為他做的事,接受父母給的一切,卻不懂得心存感激,那麼在他今後的人生路上,除了父母,又有幾人能真正擔待?
其實孩子不知感恩,將一切當做理所應當,認為家裡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錯並不在他們,而是我們家長本身的教育出了問題。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在《論教育》中指出:
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
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所以家長要明白,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孩子都是相對獨立的個體,孩子並不應該享有特權感。讓孩子意識到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時候,孩子們更加能夠感知到大人們對自己的關愛和照顧。
當父母把握好愛的尺度時,孩子才更加能夠感受到愛的存在。父母把握好愛的分寸,孩子才不會在過度的寵愛中迷失。「財迷」才會是童言無忌的玩笑話而已。
END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PzNqHkB-4LL0rMd7-e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