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吃素是全民熱潮,更是經濟新勢能

2020-05-15     飲食的誘惑

原標題:在台灣,吃素是全民熱潮,更是經濟新勢能

聊聊台灣正不斷壯大的素食熱潮

早在2010年,世界十大素食天堂評選中,台灣就突出重圍,拿下第三。這幾年台灣素食發展,大步向前,素食地位依舊穩固在世界前三。

據亞太素食聯盟的數據顯示,2016年台灣素食人口高達12%,有280多萬之多,6年間增長2個百分點,食素人數也增加了50多萬。同是2016年,大陸素食人口只占1.5%,有1500萬到2000萬。

台北素食餐廳分布

當你搜索台北的素食餐廳時,就會發現這餐廳數量,約等於上海沙縣小吃加蘭州拉麵的總和。數量如此龐大的素食餐廳,已不單單是餐飲現象,更是帶動整個小社會,往著更健康、更環保的趨勢前進。

台灣食素,再平常不過的事

與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多見的素食餐廳而言,台灣的素食已然日常。

從20元左右的素食便當,到60元左右的素食自助餐,再到500元的高級套餐,涵蓋了餐飲各形態。除中餐外,素食還被做成日式、意式、法式、美式等多種形式,甚至是一桌流水席,都可以是素食打造。

或者米其林指南推薦的祥和餐廳,以素食川菜為主打,宮保雞丁用的是大豆與小麥製成的素食,清蒸豆腐則是用毛豆、香菇絲、榨菜末和臭豆腐清蒸,除了食材的替換外,口味上依舊是川菜百味形態。

祥和餐廳的招牌菜蒸豆腐

或如全台最大的素食自助餐廳御蓮齋,供應200多道素食,中餐中的台式臭豆腐、意餐中的黑松露燴飯,或是日料中的素壽司、蔬菜天婦羅,各國料理都有,可以容納幾百人用餐,用來操辦30+桌的宴席等。

御蓮齋的用餐環境

或如鈺善閣,以素食打造懷石料理,以「一口詩意頌盡春夏秋冬四季」為理念,用台灣優質的蔬果結合懷石料理,打造具有禪風美學的菜品,如猴頭菇炸制的酥餅,由於新鮮的猴頭菇有一股苦澀味,先要在藥汁中浸泡去苦,再滷汁入味,炸製成餅。

鈺善閣的精緻菜品

或如台灣素食的連鎖品牌寬心園,在全台鋪開了8家店面,整體菜品以陶鍋煲為主,從栗子、猴頭菇、筍燒成的五彩栗子燒,或者藥膳和菌菇結合的菌菇煲,都非常受歡迎。

當然,這些只是台灣素食餐廳中極少的一部分。無論是親民的自助餐或者小館,或是高檔的懷石料理,在台灣,素食已不再小眾,或者狹窄,已然變成日常飲食的一部分。

爭奪消費者,不只有餐廳

台灣素食餐廳的發展,得益於素食者的增加,台灣固定吃素的人超過了10%,10個人里就有人吃素,世界排名第二。

面對著如此龐大的消費群體,想要從中獲利的不僅僅是餐廳。

台灣有著眾多專業素食生產企業,極其重視產品的研發,素XO醬、素沙茶醬,日常的調味品大多有素版本。此外,與生活聯繫最緊密的便利店,也推出了素肉羹麵、素雞飯糰與素香松三明治等多款時時更新的產品。可以說,台灣食素,已經變成了一種全民風潮,人人都在踐行的生活方式。

環境保護、愛護動物的食素理念

為何台灣素食聲勢如此浩大,我們還需從發展歷程找原因。

和上海等城市一樣,在上個世界80年代,素食還是和宗教緊密聯繫在一起。那時候台灣大小街頭的素餐館會掛上「阿彌陀佛」的木牌,來吸引虔誠的教徒。

80年代之後,西方全新的素食觀念漸入台灣。西方素食主義以環境保護、愛護動物和健康為食素理由,而非宗教因素。

隨著環保和愛護動物的運動在台的發聲越來越強烈,越來越多人認同理念,並自覺加入到吃素的隊伍中。

台灣的素食運動背後,不僅僅有民眾自發的運動,背後還有政府的助力。2009年,台灣衛生主管部門就向民眾倡導「天天五蔬果」,即每天吃到3份蔬菜、2份水果,共5份。台灣也通過「每周選一天為無肉日」的提案,推行「居民一周素食一日」。

政府推動下,食素已成為生活習慣

無肉日當天,所有的公務餐點一律只有素食,超半數的中小學的營養午餐也是每周一日無肉。這些都一步步壯大著台灣素食群體的壯大。

素食帶來新的經濟契機

素食運動的背後,還有一部分科技助力。

台灣生產的素肉產品

早在10年前,台灣就利用大豆與麥麩兩種原料,發展出了高價素肉技術,發展至今,一年的素食銷售額可達11億美元,遠銷日本、東南亞。從素的無骨雞柳到素鹽酥雞,再到素肉漢堡,台灣的素肉技術在推動餐飲領域發展時,也帶來了新的經濟發展契機。

此外,素食在推動旅遊產業的發展上亦有幫助。現在,來台灣逛逛誠品書店或觀光台北101外,還有一部分遊客選擇是暢快吃素。為此,台灣交通部觀光局還特意製作了《台灣精選100+蔬食餐廳》,挖掘食材講究的人氣餐廳,推薦給遊客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MOX5GHIBnkjnB-0zlUI1.html








關於胡辣湯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