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鼻煙壺傳承人王志江:讓瓶中技藝走入你我生活

2020-07-28     華輿

原標題:內畫鼻煙壺傳承人王志江:讓瓶中技藝走入你我生活

記者:凌雲

攝影:李國慶

編輯:崔相光

中新社·華輿訊 「掌中握方寸,壺內盡乾坤。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內畫鼻煙壺」傳承人王志江看來,小小鼻煙壺裡能承載的文化內容非常豐富。無論是繪畫、書法、詩詞等不同藝術形式,還是在創作題材和繪畫類別上……創作者用竹筆、柳木筆或金屬杆勾狀毛筆深入口徑不足5毫米鼻煙壺內,似乎「無所不能」地進行藝術創作。

2020年7月20日,「內畫鼻煙壺」非遺傳承人王志江在疫情期間展示抗疫人物的系列作品。(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新冠疫情期間,王志江感覺自己能做的就是利用手中的筆,在鼻煙壺裡記錄下這段特殊的時光。他筆下的人物肖像既包括鍾南山、李蘭娟這樣的專家,也包括醫務工作者、快遞員、警察、火神山醫院建設者等各行各業的人。在鼻煙壺的背面,王志江用行書「老驥伏櫪身先行,為國出征意志堅「來表達對鍾南山院士的敬意,用」風雨無阻顯身影,快遞服務你我他「表達對快遞小哥感激之情……

非遺,走進直播間

內畫鼻煙壺是中國特有的傳統工藝品種,自清嘉慶年間逐漸發展起來。從盛放鼻煙的器皿到工藝品,從皇家到民間,內畫鼻煙壺已經經歷百年傳承和發展。創作者用針尖大小的彎勾筆,在玻璃、水晶等材質的壺胚內,反向畫出細如毫髮、生動傳神的作品,絕非一朝一夕的功底。

2020年7月20日,「內畫鼻煙壺」非遺傳承人王志江展示自己製作的抗疫代表人物李蘭娟院士與鍾南山院士肖像鼻煙壺。(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疫情期間,王志江帶著他的作品走進了直播間,講述內畫藝術前世今生的故事,普及鼻煙壺文化,解答網友感興趣的話題。「以前我們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疫情讓我們有了足夠時間思考自己到底能做點什麼。」王志江坦言,「非遺不僅是文化更是生活,要致敬也要靠近。漫漫傳承路,或許我們應該選擇一些貼近年輕人的方式。」

直播間裡,很多觀眾第一次發現,這格調典雅、筆觸精妙的藝術品居然是王志江手工繪製完成的。「好多刷進來的人最初都不太清楚內畫是什麼,觀看我現場製作和講解後,他們才知道內畫鼻煙壺藝術是純手工製作的;老粉絲們還會向新粉絲講解自己學到的內畫藝術知識。」

2020年7月20日,「內畫鼻煙壺」非遺傳承人王志江整理自己的作品。(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大暑至,夏正濃,何以消酷暑,湖畔有清風。」王志江分享著他的一個關於夏季作品的創作靈感。網友們透過新媒體平台看到了他創作的《昭君出塞》、《蘇武牧羊》、《喬布斯》、《丹頂鶴的故事》等豐富多彩的內畫鼻煙壺作品。

王志江驚喜地發現,透過小小的螢幕,他的觀眾遍及五湖四海。「藝術的傳播形式發生了變化,一場直播活動的受眾數量比線下活動多出很多倍,而且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為了增強互動性,他還推出了零元起拍活動;選配好材料包,讓感興趣的網友也可以拿起筆在家進行嘗試和體驗。

傳承與發展「兩條腿走路」

區別於父輩,在工藝美術商店推廣內畫藝術作品,王志江已經走進了網際網路平台、學校、社區。

王志江的父親曾是學校美術教師,後來學習了內畫鼻煙壺技藝。王志江從小學習中國畫和書法,在他的童年記憶里曾幫助父親手磨坯料,讓父親可以在壺內作畫。「金剛砂和小鐵珠在壺中進行打磨,一般是把珠子和砂放入壺中,用水作潤滑劑,慢慢搖晃逐漸而成,一般需要十幾個小時。人工磨砂可以掌握壺內顆粒度,越細膩越不容易在畫畫時暈開。我父親曾經畫過《水滸傳》里的一百零八將,每一個人物只有豆粒那麼大,如果磨砂太粗,一個墨點就會暈成一片,這類作品對磨砂要求很高。」

2020年7月20日,「內畫鼻煙壺」非遺傳承人王志江在北京接受採訪。(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隨著年齡的增長,王志江也開始嘗試著在鼻煙壺裡畫畫。鼻煙壺裡作畫的難度在於,可操作空間受限。王志江介紹:「筆深入壺口,不像在紙上作畫那般揮灑自如,也沒有辦法打底稿,對手藝人的繪畫功底、造型能力有很高要求。」

王志江1993年正式跟父親學習內畫藝術,2005年拜晚清內畫名家葉仲三先生的嫡孫葉澍英先生門下學習,2011年拜晚清內畫名家馬少宣先生的嫡孫馬增荃先生門下學習。這對他未來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很深的影響,即繼承「葉派」與「馬派」內畫傳統技藝的基礎上,融匯兩家的藝術特點。

在傳承和發展上,王志江希望「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內畫鼻煙壺非遺傳統技藝不能捨棄,另一方面是內畫技藝可以更好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比如,與法國朋友合作,製作內畫香水瓶;製作大眾喜愛的杯具、花瓶等不同家居產品。「內畫藝術不僅表現在鼻煙壺上,它不僅屬於收藏家,可以通過更為豐富的形式走進尋常百姓家。」

王志江認為,藝術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擁有更強地生命力。

2020年7月20日,「內畫鼻煙壺」非遺傳承人王志江展示鼻煙壺作品。(圖片來自華輿 李國慶攝)

時至今日,王志江將自己的非遺課堂帶到了校園和社區。「讓學生從在壺內畫線開始練習,慢慢了解內畫藝術的魅力。這就像一個播種的過程,或許某一天某一個孩子會在這個領域『開花、結果』,或許有一天某一孩子會從學生變為徒弟。

王志江自己的孩子也同樣受他影響,喜愛繪畫和篆刻,「我為他們提供寬鬆的環境,希望他們能在最美好的年紀畫出自己心中的世界。時光不語,靜待花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Lt7xoXMBeElxlkkaRl8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