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無賴:流落街頭的"浪人"僧兵,如何俘獲信眾擴大勢力?

2020-04-16     古凌

相信許多人都看過《少林寺》這部電影,其中僧人精湛的武功,爆棚的正義感總能讓所有觀眾都熱血沸騰,也把少林寺武僧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了人們的腦海里。後來還有許多關於少林寺的影視作品。

但是,包括《少林寺》電影中的情節,其實這些在歷史上都沒有明確的記載,這些僧人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水平、做出了哪些驚天動地的大事,都不得而知,如今的很多傳說傳奇都是後人美好的想像。但而且其中的僧人只能被稱作武僧,並不能被稱為僧兵。

其實,最出名的僧兵並不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日本僧兵最早出現於平安時代,於戰國時期名聲大噪,最後終結於德川幕府時期。那麼,日本的僧兵是如何形成的呢?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本來應該與世無爭的僧人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士兵呢?

一、 日本亂世,必須組建僧兵保護寺廟

中世紀的日本和歐洲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採用的封建領主制。各個地方的小領主把自己的土地獻給權勢更大貴族和大寺社,並且幾乎各莊園、各塊土地上都由當地莊官建立了武裝力量。

這些武裝力量實際上完全掌握在這些莊官手中,即使是大領主、各「領家」都必須通過莊官才能操控這些武裝。日本由於四面環海的特殊環境,很少有外族入侵的情況發生,但是領主之間的摩擦乃至武裝衝突總是在不斷發生。社會動盪十分劇烈,無論是哪方勢力都在尋求自保。

794年,桓武天皇把日本首都從奈良遷到平安京(如今京都),開啟了日本歷史上的平安時代。在之前的奈良時代晚期,由於佛教的盛行,僧侶的權力已經膨脹到了能夠干政的地步。

桓武天皇此次遷都就是為了削弱奈良時代勢頭正盛的權勢貴族和僧侶勢力,但是公元九世紀左右,最大、最受寵的權門貴族藤原氏通過一系列手段,在日本建立起了天皇年幼時作「攝政」,成年後作「關白」的攝關政治,獨攬朝政,再次大大削弱了天皇的權力以及以天皇為核心的律令政治。

中央集權本就薄弱的日本此時雪上加霜,日本內部的混亂更盛。日本武士這一日後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的階級也是在平安時期誕生。一些地方領主建立起自己的私人地方武裝,並且借著這些武裝來爭奪土地以求向外擴張。

後來因為日本國內的混亂局面,各地叛亂頻發,政府依靠自身的權威和兵力根本無法鎮壓規模如此之大、分布如此分散的叛亂,不得不轉而集合、藉助各地武士力量,這就等於直接官宣了武士的合法身份,本就重要的武士地位再次大大提高,成為了一個真正的特權階級。

因此,在日本的這個時期,既有傳統的皇族與貴族之間的權力爭奪,領主之間的權力爭奪,更有新興的特權階級武士給傳統的爭奪更添一份混亂和暴力。在社會動盪如此劇烈,摩擦如此之多的情況下,任何勢力都在考慮如何保全自己安全和利益。

寺廟以及僧侶作為日本最流行宗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勢力之一,自然也不例外。他們確實需要龐大的武裝力量去守護自己。僧兵就是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產生的。

二、 為何僧侶不多但僧兵集團如此龐大?

1. 雖叫僧兵,下層武士卻占了大多數

崛起之後的日本武士階級,實際上和貴族有著相似之處。一些上層的武士,他們有錢有勢,地位在整個社會之中都相當之高,日本之後出現的幕府就是這些勢力龐大的武士家族所建立的。

但是即使是地位較高的藩主之間也有著比較大的差距,因此就像貴族中的落魄貴族、小貴族一樣,武士中同樣也有為了溫飽四處打拚的下層武士,他們雖也屬於武士這個特殊階級,但是地位不高,收入也很少,常常生活在貧困之中,一無所有。

在當時的笑話中,甚至需要用石頭來取暖,可見生活之艱苦。他們需要加入某個勢力,有了一些靠山,才能得到一些保障和生存的機會。而恰恰是這些中下層武士,占據了武士階層的絕大多數。再加上一些因為主人出現狀況而被迫流浪的所謂「浪人」,實際上陷入貧窮的武士數量是相當之大的。

所以說,這些武士需要找到能夠依靠的勢力去服務,而寺廟就成為了他們最合適的去處。

他們本身不是僧人,也就不需要遵守寺廟中的各種規矩、各種條條框框,但是又能依附上寺廟藉助信眾積累起的龐大財富,行走在外也能藉助寺廟的影響力做一些以下層武士的身份難以完成的事情。因此大量武士投奔寺廟,形成了僧兵的主要部分。

2. 僧兵自帶佛教光環,戰鬥時更加輕鬆

在僧兵盛行的年代,佛教的興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背景,當時佛教在日本各界的威望和影響力是十分之高的,甚至超過了日本的本土宗教神道教。因此,對於很多日本官兵和百姓來說,同僧兵作戰就如同和天兵天將、神兵神將作戰一般,有著難以想像的威懾力。

另外,其實中印佛教很看重佛教教義和世界觀里的哲學思想,並對此進行了很全面、很詳細思考,並運用於解釋現實世界;但是日本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日本人更多地把佛教當作是一種「咒術」,是一種具有實用性的法術,是一種具有神秘性的工具。這樣就更加加深了僧兵的神秘色彩。

與僧兵作戰的軍隊中,有很多士兵甚至在雙方短兵相接之前就害怕到了極點,或者是不願意與僧兵作戰,好像是在對抗神佛一般,因此在開戰之前往往整個軍隊的士氣就會十分低落,到了作戰時也就很難抵抗僧兵的衝擊。

因此,除非是和完全不信佛的軍隊進行戰鬥,其他時候僧兵的戰鬥都是占著心理上的巨大優勢的,作戰起來也就相對輕鬆容易,出現生命危險的機會也就小了很多,這也是許多武士選擇加入僧兵的重要原因。

3. 信眾自發組織,保護信仰

到了戰國時期之後,僧兵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信眾組成的,其中以一向宗和日蓮宗最為出名。這兩個佛教派別在戰國時期都十分鬧騰,經常對諸侯、領主十分不滿而和他們之間產生爭端。他們的信眾,包括農民、武士、市民等等就自發組織了武裝力量,保護他們信仰的佛宗。

以一向宗為例,他們通過傳教,在農村吸引了大量需要宗教來獲得現實中的解脫的農民。這些農民自發建立起了農會,慢慢因為戰亂轉變成了武裝的組織,在越來越強大了之後慢慢開始反抗俗世的制度,比如拒繳田租,趕走領主。這樣具有濃烈宗教色彩的武裝組織慢慢被一向宗所利用,來實現自己的利益。

在這個過程中,即使不相信佛教或者不信這一宗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加賀國人,也因為這種僧兵的勢力龐大以及可以藉此太高自身地位等各種原因加入了這樣的組織,使得僧兵的集團更為龐大。一向宗的實力最龐大的時候,勢力幾乎涵蓋了半個日本,影響力難以想像。

三、寺廟還要兼顧教派之爭和出家的大人物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寺廟之間因為教派之爭還有利益等各種原因,也矛盾重重,衝突不斷,有時甚至會自相殘殺。東大寺和興福寺因為爭奪地產,在40年之內兩次發生慘烈的交戰,雙方各自損失慘重。

延曆寺的僧兵稱為山法師,最鼎盛時期有八千人,他們也經常與園城寺法師和興福寺的奈良法師交戰,除此之外,對別的寺廟也是毫不手軟。1081年,山法師沖入三井寺,大肆屠殺、毀壞,許多珍貴的經文和歷史悠久的建築都在此役中被完全摧毀。

同時像日蓮宗這樣總是猛烈批判其他教宗的教派,自然需要比較穩健強大的實力進行自保,才有可能繼續存活。所以說,一個比較龐大的僧兵集團能夠在教派之爭中取得十分明顯的優勢,寺廟也就需要儘可能多的僧兵。

另外,當時佛教的盛行,給寺廟帶去的不僅是大批需要保護的信眾以及他們所帶來的龐大財富,還有許多削髮為僧,在寺廟出家的皇室成員和地方大員或者是他們的家人。這些人能夠給寺廟帶去相當厚實龐大的靠山,但是同時他們也是是需要重點保護的對象。

寺廟只有組建龐大的僧兵集團,才有能力保證這些重要人物的安全。一旦失去了這些人物,失去的就不僅是一頂保護傘,甚至有可能整個寺廟都會受到這些人物家人的報復。這也是寺廟建立僧兵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 結語

僧兵最後終結在了幕府手上,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掌權時都對僧兵進行了大規模的圍剿、剿殺,收回寺廟的大量領地,沒收僧兵的武器,織田信長作為本不信佛的人,更是因為對佛教毫無敬畏之心,屠殺大量僧兵、僧人和信眾而被稱為「佛敵」,其中以織田信長和延曆寺、本願寺的恩怨最為出名。

德川幕府建立之後,僧兵基本被根除,消失在了日本的歷史舞台上。所以說,僧兵並不是我們想像中《少林寺》裡面那樣匡扶正義、武功高強的世外高人,甚至真正的僧人只占了其中的很少數,大多只是武士和無賴。

本質上說其實就是地方的割據勢力,組成複雜但是又勢力龐大、無惡不作,和土匪並無二致,也難怪最終日本僧兵雖然如此出名,但是幾乎沒有什麼好名聲,甚至可以說是臭名遠揚。

參考文獻:

新渡戶稻造 《武士道》

坂本太郎 《日本史》

《早稻田大學日本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ZeYiXEBnkjnB-0zGd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