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抽筋,也沒有外傷史,
究竟是怎麼回事?
自從成為兒科醫生,身邊的朋友常常向我諮詢各種問題。其中,因為寶寶腿疼向我諮詢的家長不在少數。
家長常常這樣描述寶寶的腿疼:
兩條腿反覆出現陣痛,有時疼的直哭,有時就只是讓給揉揉,尤其是小腿、膝蓋及其周邊部位明顯。給寶寶按摩熱敷後就沒那麼疼了,之後跑跳打鬧都不受影響。
有時候寶寶吵著要去醫院看,結果剛給孩子穿上衣服準備出門,又說沒事了。
寶寶也沒有抽筋,也沒有外傷史,那麼寶寶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這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一種現象「生長痛」。
一
什麼是生長痛?
1823年,法國內科醫生Duchamp發現很多因為脛骨、膝關節及周邊部位疼痛就診的寶寶,他們沒有風濕性關節炎,沒有骨關節結合,沒有發熱,沒有腫瘤,也沒有外傷病史,影像檢查也沒有異常,常常疼一會就自行緩解了。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這種現象出現的次數越來越少。因此他總結出這些孩子的特點並首先提出了「生長痛」這一概念。
二
生長痛發作有什麼特點?
1、 年齡差異大:對2-12歲的兒童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生長痛的發病率從2.6%-49.4%不等,也就是說從幼兒期至學齡期均可以出現生長痛。但從門診就診的患兒來看,就診年齡的高峰段在4-6歲左右。
2、 下肢間歇痛:生長痛最常見的發病部位位於下肢,膝關節周圍更常見,有時可出現腳踝及腹股溝的疼痛。典型的生長痛多為雙側疼痛,也有一側疼痛的。下肢的疼痛呈間歇性,容易反覆,而很多寶寶腿疼可以自行緩解。
3、 關節無紅腫:生長痛發作時,寶寶的四肢關節形態都正常,沒有紅腫的表現,而且很到寶寶會描述是肌肉疼而不是骨頭疼或關節痛。疼痛的部位皮膚溫度也不會升高。
4、 夜間發做多:很多家長都會描述,白天寶寶腿疼的發作次數會明顯少於完善。 有時白天也會喊腿疼,但是他照常跑跑跳跳不受到影響;而在晚上疼痛程度明顯加重,甚至有時都不會走路,自己要求去醫院看。
三
為什麼會出現生長痛?
很尷尬的是,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寶寶會發生生長痛,我都無法明確給出其病因,因為生長痛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並沒有完全明確,只是以學說的形式存在,下面是幾個應用比較多的學說。
1、 微量元素及常量元素缺乏學說
有研究報道生長痛的發生和缺鈣有一定關係,儘管這一學說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但兒童處於生長發育的高峰期,對各種常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的需求量大,缺乏鈣等元素可以導致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進而導致肌肉疼痛或痙攣。
2、 生長發育學說
夜間兒童骨骼生長較快,由於骨骼快速生長,使周圍神經肌肉受牽拉引起痛覺,因此寶寶在夜間出現生長痛次數多,且程度更劇烈。而白天骨骼生長較慢,因此疼痛發作少而弱。此外,白天嬰幼兒的注意力比較分散,疼痛可因此而轉移。而夜間嬰幼兒身體放鬆時,疼痛引起的不適會更突出。
3、 痛覺閾值學說
曾有人研究,取兒童生長痛好發部位脛骨前進行相同壓力的疼痛進行實驗,常發生生長痛的兒童較不發生或少發生生長痛的兒童痛覺閾值更低,因此提示兒童生長痛的發生可能與痛覺閾值高低有關。
四
生長痛的治療及預防
因生長痛是一種臨床現象,並沒有器質性病變,因此在治療上缺乏特效的治療,大多是對症治療。結合文獻及日常工作中常用的方法,筆者對生長痛的治療進行總結。
1、 分散注意力
因生長痛反覆發作,家長及寶寶會產生焦慮心理,過分關注疼痛反而導致症狀加重。當寶寶生長痛發作是,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及看動畫片等方法分散寶寶注意力,從而減低其痛覺敏感性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2、 局部物理治療
通過局部熱敷或按摩,除可為寶寶帶來舒適感外,還可以改善寶寶局部組織的血液灌注,並使疼痛部位神經興奮性下降,阻斷或減輕病理性衝動的惡性循環,從而減輕寶寶疼痛感。
3、 藥物治療
當寶寶疼痛劇烈難以忍受時,可以通過口服止痛藥物治療,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
4、 預防性治療
營養均衡,攝取可以促進軟骨組織生長的營養素,如牛奶,骨頭,核桃,雞蛋等。補充維生素C可以促進膠原的合成,日常可以讓寶寶吃一些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和蔬菜。
有些家長會說我每天都給孩子吃鈣片,孩子怎麼還經常說腿疼呢?甚至部分家長認為補鈣量不夠,超劑量補鈣,這其實是個誤區。補鈣可以促進骨質發育,一定程度可以減少生長痛發作,但要想完全阻止,那也是不切實際的。
參考文獻:
[1]徐靜, 劉宏.生長痛發生機制研究現狀
[2]李玉實, 鄭學文, 李會傑.1 180 名中、小學兒童生長痛的發病調查.
[3]譚美珍,林嵐,兒童「生長痛」與血微量元素關係探討
本文首發:醫學界兒科頻道
本文作者:武警總醫院 頑疾歸趙
責任編輯:李小榮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IHB6pmwBvvf6VcSZyZ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