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圖原是圓明園「深柳讀書堂」圍屏上的裝飾畫。曾一度被誤定為《胤禛妃行樂圖屏》。更經考證更名為將其更名為《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雍正帝當年為了妥善保管,傳旨將它們從屏風上拆下 「著墊紙襯平,各配做卷杆」後藏於宮內。共12幅,為清宮廷畫師所繪。每一幅的尺寸為縱184厘米,橫98厘米。
關於圖屏上女子(們)的身份有著諸多的猜測,甚至連圖屏上共有幾位女子也是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有說1個,有說4個的,還有說12個的。但比較肯定的是這一系列的美人圖是雍正還為雍親王時所繪。除了美人(們)的未知得神秘身分外,畫中還隱藏了不少細節。下面就來給大家簡單的扒一扒。
- 《消夏賞蝶》軸
畫中美人倚靠得便是一張湘妃竹漆面的長桌。妃竹又名斑竹、淚竹,看到它的別名,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湘妃竹的特點。竹竿上褐色斑紋點點。傳說堯帝二女嫁給舜帝為妃,稱「湘夫人」,舜帝崩逝,二妃哭泣,以淚揮竹,竹盡成斑,故名湘妃竹。
湘妃竹
- 白釉塑貼釉里紅蒜頭瓶
白釉塑貼釉里紅蟠螭蒜頭瓶,明嘉靖
【蒜頭瓶】因瓶口似蒜頭而得名,也稱【虎爪瓶】。瓷製蒜頭瓶最早是宋人仿漢代的青銅蒜頭壺所作,後流行於明清,以景德鎮窯製品為多見,品種有青花、五彩、灑藍描金等。
- 仕女手裡拿的【葫蘆】和桌上的【棋子】表達的意思相近,有多子多福,祈子之意。
《燭下縫衣》軸
【蝙蝠】、【宮燈上的鹿與鶴】合起來構成了「福祿壽」的美好願景。
《桐蔭品茶》軸
【霽紅釉茶盞】與美人衣服的顏色、【冰梅紋紗團扇】與【坐墩】的顏色彼此呼應,相得益彰。
霽紅釉屬於單色釉,屬於銅紅釉,以銅為著色劑的高溫釉,以永樂、宣德時期的最為著名,有「寶石紅」之稱。
《博古幽思》軸
既是《博古幽思》圖,圖中便有數件古器、仿古器與之相襯,如:
- 葫蘆瓶
【葫蘆瓶】因外形似葫蘆而得名。「天圓地方」即上圓下方,流行於明嘉靖時期,清代亦有燒制。常見於單色釉器。
清乾隆,仿汝釉天圓地方葫蘆瓶
- 僧帽壺
【僧帽壺】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最早為元景德鎮青白瓷器。明清兩代繼續燒造。有青花、紅釉、白釉器等。
明宣德,寶石紅釉瓷僧帽壺,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青銅觚
【青銅觚】是商周時期重要的青銅酒器,同時也是一種禮器。《論語》中「觚不觚,觚哉!觚哉!」便是孔子感嘆禮樂崩壞時所感。
黃觚,上海博物館藏
- 青銅鐘
或為甬鍾,或為鈕鍾。主要以懸掛的方式來判斷。以曾侯乙編鐘為例,直掛的為甬鍾(圖中最上最下圈出的部分),斜掛的為鈕鍾(中間框起來的部分)。
- 玉制四柱式爐
青玉獸耳四柱式爐,故宮博物院藏
《倚踏觀鵲》軸
- 蚩尤環
【蚩尤環】原本是一種臂飾,在清代多為貴族把玩玉器。圖中所示為【白玉蚩尤環】。立環上刻乾隆親題「霧蓋紅塵溫句可思莫被情牽」,另半環上刻 「合若天衣無縫,開乃蟬翼相聯」 。
乾隆,白玉蚩尤環
《持表對菊》軸
提款:其昌,應為董其昌提款,會讓人以為是董其昌的書法,但詩文中提及的自鳴鐘、懷表等均是清代才有的。
- 渾天儀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
清康熙銅鍍金渾天儀
- 琺琅表
銅鍍金黑皮套琺琅畫表
《捻珠觀貓》軸
- 鐘樓
木樓嵌銅飾木哨鍾
- 念珠
紅瑪瑙十八子手串
《裘裝對鏡》軸
署名:破塵居士。破塵居士為雍正還為雍親王時取的雅號。破塵即出塵,還記得雍正行樂圖軸嗎?當時雍正還為雍親王,為表自己無心帝位,特作此一系列出塵的行樂圖,妥妥的心機帝一個。
- 長方形燒水壺
- 連環玉佩
- 青銅鏡
齊家文化青銅鏡,距今約4000年,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一批青銅鏡之一。
- 銅手爐
清雍正,銅鏨龍紋手爐
《烘爐觀雪》軸
《觀書沉吟》軸
背景米元章詩文:「櫻桃口小柳腰枝斜倚春風半懶時。一種心情費消遣,緗編欲展又凝思。」米元章即米芾,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
- 雙陸尊
【雙陸尊】尊式之一,形似搖鈴。因形似北方流行的雙陸棋棋子而名。流行於清康熙時期。
清康熙,釉里紅夔鳳紋雙陸尊
清康熙,青花燮鳳紋雙陸尊
- 鼻煙壺
鼻煙壺始於明朝,清朝時期走向鼎盛。尤其是清時期的內畫鼻煙壺,享譽中外。
《立持如意》軸
- 木靈芝如意
如意首、尾扁圓寬厚,其上密布細小的坑洞,肌理稍粗重,似布以靈芝菌絲,與較為光滑修長的柄身恰成映襯,精巧處令人匪夷所思。
天然木雕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