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做朋友,到底對不對?對,但也不對

2020-03-30     柏柏育兒漫畫

一親戚家的兒子高一期末考試,數學只有5分,大家聽到這個分數,都瞠目結舌,「我閉著眼睛選擇都不止5分啊!」

可親戚卻不著急,對兒子說:「沒事,下次考好就行。」然後就和孩子一起打起手機遊戲。

後來聽說,親戚主張「要和孩子做朋友,要平等。」可是,平等不等於可以縱容你做任何不管對錯的事。

親戚不是個例,隨著年輕一代思想的開放,越來越多家長都渴望能夠和孩子成為朋友,其目的主要在於,能夠更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內心。可這個問題就在於,了解完之後呢?如果發現孩子錯了,是不是應該進行糾正和指正。

和孩子做朋友,到底對不對?對但也不對,這中間的尺寸必須要拿捏到很精確。

首先,和孩子做朋友只是一個幫助孩子進步的方法而已,不是目的。

為人父母,教育孩子並且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才是最終目的。社會上宣揚的和孩子做朋友,是指在態度上要把自己看作和孩子平等的。

比如,儘量不動粗,以成年人的方式坐下來好好聊聊、談談自己內心的想法;比如,尊重孩子的穿衣選擇,但家長必須亮出自己的底線,別孩子穿個肚臍裝到學校,家長還對學校說:「平等嘛。穿衣自由嘛!」

你不教孩子規矩和底線,未來社會就得教,那付出的代價可就不小了。

其次,如果家長發現孩子錯了,必須及時指出。

像親戚家這孩子數學都考5分了,家長還跟他一起玩遊戲,也許家長是想要安慰孩子,「沒關係,下次再考好。一次沒考好不算什麼。」可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卻是「考試成績不重要,我考了5分,回家都沒事。」

孩子這樣的心態,高考必定考砸,安慰孩子心理狀態固然重要,可孩子的成績、前途就不重要了?難道家長可以為孩子鋪一輩子的路嗎?就算是同齡朋友,看到朋友考成這樣,也會「苦口婆心」嘮叨幾句吧。

第三、如果家長自己做錯了,也該向孩子認錯。

家長也有一個成長的過程,肯定會存在無意識中誤會孩子、讓孩子受委屈的情況,事後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家長就該向孩子認錯,把自己的姿態放低,這才是真正讓孩子感受到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

第四、和孩子做朋友,也要有邊界感。

就是要讓孩子多信任自己,在外出了任何事情,有了任何不開心的事情都能夠找你傾訴,也許有些問題在家長看來是危險的,家長會預見可能給孩子造成的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忍不住「出手」幫孩子一把,可往往也會「幫倒忙」,反而讓孩子覺得不能再告訴家長事情了。所以,不管你把自己的定位定在「家長」還是「朋友」,都不能輕易越界,多聽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的朋友,日常問題提建議、關鍵問題靠強制、該放臉時須放臉。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GbMqM3EBiuFnsJQVSy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