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國藩的個人經歷中,讓他變化最大的,就是從他自省轉變開始。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反思了自己幾十年的為人處世之道,更是深入總結了自己的缺點,列出了可行的解決方案。可以說,曾國藩的轉變,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更是讓自己實現了中年變法。
上回我們說到,曾國藩打了勝仗,隨著曾國藩打了勝仗,嫉妒的人也不在少數。其中一個軍機大臣對咸豐說,曾國藩本來不過是個在家守孝的退休官員,如同一介平民,一介平民在老家一聲呼喚,就能聚集這麼多人跟他打仗賣命,並且所向無敵,恐怕不是國家之福啊。這句話改變了曾國藩的命運。
咸豐一聽,久久沒有說話。隨後改了旨意,讓曾國藩只負責湖南軍事的事務,其他事情交給其他人去做。
到了咸豐四年,曾國藩遭遇了江西困境和大悔大悟。
曾國藩奉命向江西九江推進。一開始取得了節節勝利,眼看就要拿下九江,把長江中游全部收入囊中,鎮壓太平天國,似乎已經勝利在望了。但太平軍退守到九江城,形成了一個大的堡壘,而且根本不出來,完全沒有破綻。太平軍也在研究怎麼打敗湘軍。
太平軍認為,湘軍之前能取勝,很重要的原因是水戰厲害。湘軍的水師分為大船和小船兩部分,二者相互配合。太平軍想到了一個計策,利用潘陽湖,在湘軍進入潘陽湖後,立刻阻斷湖口,修築工事,安裝大炮,把湘軍大大船封死在裡面,而小船在外面。湘軍就好像鳥沒了翅膀,戰爭的主動權也就轉移到了太平軍手裡。更糟糕的是,曾國藩的船也被俘獲,曾國藩的船駕官、監印官全部死亡,連皇上賜給他的白玉扳指,玉質小刀都成了太平軍的戰利品。關鍵時刻投水自殺,還好被部下救了起來。
這次打敗,打掉了湘軍的大部分家底。很多一開始跟著曾國藩的將領也在戰鬥中死去。他認真反思:認為之前有了驕傲之心,作戰準備不夠穩妥紮實,遭此大敗。
這一時期,曾國藩不僅在軍事上陷入了危局,在政治上也陷入了困境。為什麼呢?因為曾國藩沒有實權,所以湘軍和清朝體制矛盾經常會爆發。曾國藩在江西籌餉,當地的官員都在為難他們,哪個鄉紳和曾國藩走得近了,地方官員還打擊他。甚至有的人故意刁難謾罵曾國藩,以取悅自己上司。曾國藩的兵勇也經常被人痛罵毒打,遭受侮辱。曾國藩的一個部下叫畢金科,士兵餓的不行,地方官員告訴他,你能拿下景德鎮,就給你發餉,結果太平軍防守堅固,部有重兵,畢金科只有一千多疲憊的士兵,結果全軍覆沒了。曾國藩知道後又痛惜又氣憤,在江西這幾年,沒有一刻不想直接辭官離去。這幾年百般忍耐,甘受煎熬,常年寸心如焚。甚至給自己的好朋友寫信,說我在這受盡了折磨,幹什麼都不順利,哪一天真的死了,你一定要幫我把我的屈辱寫在我的墓碑上,要不我死不瞑目啊。
正在曾國藩痛苦萬分的時候,咸豐七年,曾國藩接到了父親去世的訃告。這個噩耗反而成了他擺脫困境的天賜良機。他立刻上疏要求回家,並且都不等皇帝的回覆。把軍隊拋到了江西,直接回到了湖南老家。沒有批准就離開軍營,本來是要獲罪的,還好同僚為他求情,咸豐皇帝才答應給他三個月的時間。讓他治喪。
三個月快到了,曾國藩不想再回去過那種沒有支持沒有主動權的日子了。跟皇上說要守孝三年。皇上當然不答應,催他快點回去。曾國藩乾脆直接跟咸豐攤牌了,上了一道奏摺。把自己這幾年的憤懣都說了出來。期望皇上能體諒他的苦衷。
他說,帶兵打仗,必須要依靠地方官員的支持。至於籌餉,哪一個不經過地方縣令呢?但地方官只認權力體系內部的運轉規則。只聽能讓他們升遷的人的話,我名義上是部級幹部,但其他官員都只是表面客氣,實際都還是聽自己直屬領導。而且很多時候不僅沒有獲得支持,還處處受到阻擾,因為官府不支持,百姓也不信任我們。我認為除非是委任我為巡撫,否則我不可能籌集到銀餉。我沒有圓通變化的才能,還處在客寄虛懸的位置,如果不行,我就一直留在家不出來了。
曾國藩以為,自己把困難說得這麼嚴重,皇上沒理由不支持他了。結果咸豐還真跟他較上勁了。說江西的軍隊有了起色,湖南也沒有太平軍了,你可以在家先歇著了。批准了他在家守孝,實際上是解除了他的兵權。這一棒差點把曾國藩打蒙。他萬萬沒想到,苦戰多年是這麼個結果。
咸豐為什麼答應了呢?一方面是他一直看曾國藩不順眼,這次曾國藩要官,自己就是不同意。另一方面,太平天國出現了內亂。江南江北大營似乎有了進展。咸豐一直把江南江北大營當自己的親孩子,一直糧餉不斷。這與湘軍的待遇有天壤之別。
在湖南蟄伏的兩年,卻是真正讓曾國安完成了脫胎換骨。剛開始,曾國藩被解除了兵權,他的那些宿敵,聽說了都喜形於色,他們都在大罵曾國藩假道學、假忠義。曾國藩得了失眠症。與此同時,他的很多部下,此時都因軍功飛黃騰達。比如以知府投身他的胡林翼早就當上了湖北巡撫,以低級軍官加入湘軍的楊載福也早就升為了二品提督,他一直是一個在籍的侍郎,沒有任何變化。自詡硬漢的曾國藩心裡很是鬱悶,整日生悶氣。動不動就罵人,先是罵江西的文武官員,然後再罵周圍人。
在極度痛苦中,他拿起了朋友推薦的老莊著作,沒想到聖人之言卻給他打開了另一片天地。他開始靜了下來。把自己起兵以來的種種事情在大腦中一遍遍地過,曾國藩的心這時候開始靜了下來。
他開始發現,自己在官場一再碰壁,鼻青臉腫。不能全怪皇帝小心眼,大臣有私心。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也有很多缺陷。他想起自己的為人處世,總是有太多的道德優越感,鋒芒畢露,說話太沖,辦事太直,很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他拿起了自己請求別人發兵救援的信,現在看起來沒有一點商量的口氣,一副捨我其誰,比誰都高明的樣子。
曾國藩想到了自己對待同事,對待自己的弟弟,都是一樣只有我是對的,你們就要聽我教訓的口氣。非常的後悔。他開始給自己的好朋友們寫信,讓大家給他多多提建議。幫自己總結經驗教訓。
然後大家開始給他回信:
其中一個說:現在世風日下,官風不正。確實很讓人痛惜。然而你想放著體制的力量不用,赤手空拳成事,這可能嗎?比如有個人上疏皇上,說現在律法不好,需要全部換掉,皇上可能同意嗎?
另一個說:承蒙您的賞識,您雖然品級很高,卻沒有官僚習氣,做什麼事情都親自動手,如同大禹治水那樣不畏艱難,您還經常向別人請教,謙虛謹慎這都是您的優點。但問題是,您太特立獨行了。就比如籌集軍餉,一方面要靠百姓,另一方面要靠官員。百姓不怨恨您,這個您知道。要靠官員,官員怨恨你,你就不夠注意了,募捐你要自己來,抽稅你要自己來,總之就是踢開官僚體系,這是違反體制行不通的。
曾國藩終於認識到,做事太剛直,表面是強者,其實是弱者。所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中國的潛規則不可能一下子被掃蕩,哪些以前他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都是生存的手段。只有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才能調動各方面力量,達到勝利彼岸。
曾國藩指出了自己為人處世的4個缺點:
1.好名,過於重視獲得好名聲。
2.喜歡公開批評別人
3.做事有始無終
4.待人接物過於怠慢
他因此也提出了4條解決方案:
1.平心靜氣,多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他
2.多去表揚別人的長處
3.做事有始有終,越到後面越慎重
4.待人接物要更誠更敬
人算不如天算,咸豐本來以為可以快速解決太平軍,清軍助力卻遇到了重大挫折和阻礙。這時有個位置缺一個人選,胡林翼就積極推薦曾國藩。一開始咸豐堅決反對。後來看了一圈實在沒人了。就問曾國藩:你出不出來,給個話,別老讓我等著了。曾國藩大喜過望,不再提任何條件,立刻出山。這次出山,大家都發現曾國藩就跟換了個人似的。
首先是變得更加謙虛、和氣、周到了。以前是根本不走那一套虛的禮儀,現在出山之前先給每個軍官,各地的官員都寫了封信。到了長沙,連縣官自己都親自去拜訪。這一次籌餉意外的順利。
其次是對皇上,曾國藩不再那麼直言不諱了,而是開始打太極拳。他給皇上的奏摺非常沉穩,非常謙遜。皇上很滿意,對他的印象有了一點好轉。
第三是積極保舉人才。之前,曾國藩總是很慎重,現在曾國藩大力保舉,凡是有功的人都向朝廷舉薦。
就這樣,曾國藩從之前的強硬變得圓融,更懂得考慮別人的感受,做事也考慮的更加周全。他知道了要做成事,重要的是要學會放棄一些自己所謂的原則,多去照顧別人,才可能讓別人接受自己,也只有海納百川,兼收並蓄,才能調動各方面力量,達到勝利彼岸。。就這樣,曾國藩完成了自己的中年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