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痛苦,幫你打破了成長的邊界,剩下的要靠自己了

2020-03-03   思維武器庫


「究竟如何提升思考能力?」


問題的答案不難,但卻很難正面回答。


其實,人和計算機一樣,也可以看作三個部分:


A、硬體部分(主機、硬碟、內存條、顯示器等)

B、底層作業系統(電腦:Windows或Mac;手機:Android或IOS)

C、軟體部分(Excel、PS、微信、淘寶、各類遊戲等)


提升思考能力,針對這三個層次會有不同的方式。


比如針對A部分,用腦機接口技術,或用基因改造技術直接改變神經元的活動方式,都是很多前沿技術領域正在研究的。而針對C部分。通常我們是通過看幾本書,或練習幾個思維小技巧去獲得提升。


每個人所渴求的,其實是提升B部分,「底層作業系統」(Base OS)。 這意味著,搞定一件事,就可以搞定很多事。


那什麼是人類的「底層作業系統」?我們又如何提升呢?



01

什麼是人類的「底層作業系統」?


和計算機類似,人類也有一套基本算法:


底層操作=外界刺激獲得滿足形成存在邊界



舉個例子:


  • 你看到朋友都在使用iPhone(外界刺激)
  • 身邊的人有,我也必須有,所以買了一個(獲得滿足)
  • 感覺這就是我應該用的手機(形成存在邊界)


再比如:


  • 在朋友聚會上,你看到了一個女生並愛上了她(外界刺激)
  • 你付出行動,並得到女生(獲得滿足)
  • 她成為了你的一部分,任何對她侵犯會引起你暴怒(形成存在邊界)。


對於不同的人,每個人的滿足方式不一樣,存在邊界也千差萬別。這是一個由很多小邊界構成大邊界的過程。



比如

  • 有些人使用兩萬塊的Prada讓自己存在感十足;
  • 而有些人則通過經常旅遊,在朋友圈曬照片的方式;
  • 也有人通過積極學習,讓自己看上去自律和上進。


但總之大家都是用不同滿足自己的方式去穩定構建自己的存在感,比如喜歡買包的就經常買包,喜歡買書的就經常買書。


這種用穩定「滿足方式」去構建「存在邊界」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穩態」。



然而,經常會有出現突發事件來打破你的存在邊界,導致你的「邊界」撕裂。


比如


  • 辦公室來了一個背20萬塊Prada的女人;
  • 有人在朋友圈評論你的拍照水平不行;
  • 積極學習後,並沒有達成預期效果。


這就像一個冰錐直插你的邊界,你會因此感到焦慮甚至痛苦。



這時候你的心理自動防禦機制會啟動,比如包括「否認、隔離、壓抑、合理化」[1]等等這些。


你會自我暗示背20萬塊Prada的女人其實是靠出賣顏值;也會對評論你拍照水平不行的人嗤之以鼻。


總之就是找到一些非理性信念,把自己糊弄過去。最終,讓「存在邊界」癒合。



為什麼剛剛講的這些是人類「底層作業系統」


假設你每周做300件事,有99%都是圍繞這套系統展開:


1、要麼尋求滿足,建立和穩固自己的存在邊界;

2、要麼遭遇侵犯,捍衛和重修自己的邊界。


靠著這套系統,原本我們可以舒適過完自己的多數人生。但系統總會出現問題,剩下的1%,才是讓你的思考真正升級的時候。


這1%,到底是什麼呢?


02

應對逆境的三種方式


剛剛我們講到人類「底層作業系統」,更多是一種用穩定「滿足方式」去構建「存在邊界」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穩態」。


但既然是「系統」,那就會有出狀況的現象。也就是出現一些更大的突發事件,導致你的邊界無法癒合,甚至面臨崩塌的情況。


你的痛苦,幫你打破了成長的邊界,剩下的要靠自己了


舉個例子:


金剛狼吉姆·羅根(Jim Logan)一直生活在邊界不斷崩塌又重建的過程中:


· 小時候一天晚上,園丁羅根殺死了父親,喪父之痛讓他激發了體內的奇特能力,從身體里長出了「骨爪」。

· 他用「骨爪」殺死了園丁,然而園丁才是他的生父,這讓他再次陷入悲痛。

· 他和哥哥維克多參加了多次戰爭,從一戰一直打到越南戰役,這讓他對自己不斷殺人充滿厭倦。

· 為了逃避殺人組織,羅根不斷逃亡,他對自己天生的異能感到恐懼又厭惡。選擇自暴自棄,整天酗酒。

· 終於羅根回到加拿大的林場當伐木工,在森林中偶遇並且愛上一名印第安血統女子「銀狐」凱婭。羅根感覺非常幸福,眼看崩塌的邊界重新建起。

· 但是凱婭被金剛狼哥哥維克多(劍齒虎)所殺,憤怒的金剛狼決定接受史崔克將軍的條件,同意將自己植入艾德曼金屬,從此成為——金剛狼。


任何一個人都無法忍受邊界崩塌的。只有在一個完整的邊界內,我們才能獲得穩定的安全感和控制感。


所以,無論如何,你都會把邊界建構完整。


只是不同的人,會有三種不同的方式:



1、大幅縮小邊界


這種方式的最終效果就是自暴自棄,對毒品、酒精等上癮。


一些人流行的「喪」文化,「佛系」文化(指網絡上那種,和真正的佛學沒什麼關係)也是如此,對很多更大邊界的東西變得不在乎了。


遊戲為什麼讓人無法自拔,因為在你玩耍的時候,邊界大大被縮減。讓你沉迷於微小的反饋之中。



2、構建虛擬邊界


說一個我的親身案例吧:

22年前,一個陽光刺眼的下午,我背著書包回家。

掏出鑰匙開門,發現母親已經自殺身亡。

那時才11歲。


因為這個原因,以及後來另一些原因,我選擇自己生活長大。 但這個過程我一直覺得沒有什麼。


因為10歲那年,我從《讀者》上看到過一句話:


有人曾經問海明威,「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作家。」

海明威回答到:「需要一個不幸的童年。」


這句話是我成長期內多年的信念。當然,這是一種「非理性信念」。


此前在《如何用一套簡潔的模型,開始入門深度思考》這篇文章中,我寫到一個概念:


思考(建立理性信念)其實是對未知信息作補償的過程。


作為一個小孩,我根本不可能去了解這麼多信息,所以只能給自己找個藉口而已。


從大二開始,我才按耐不住多年的困惑,開始閱讀圖書館大量心理學書籍,逐漸才理解「抑鬱症」、「存在邊界」、「原生關係」等這些觀念。有了大量信息,並逐漸回憶母親的種種,才逐漸理解她當時的選擇,以及和父親的關係。


這才算真正走出陰霾。


3、重構更大的邊界


神話學大師約瑟夫·坎貝爾(Joseph·Campbell)提出了一個《英雄之旅》故事框架,影響了近80%的好萊塢大片。


在圖中,就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從「穩態」到「不穩態」,最後回歸到「穩態」的過程。


這才是真正意義的成長。



但約瑟夫·坎貝爾當時繪製的圖讓人產生誤導,真正的回歸,是讓人到了另外一層境界中。


所以我們來看這張圖:


《英雄之旅》的本質含義是,命運(傷痛)偶爾把我們扔到存在邊界之外,比如A點(歷險召喚),你需要自己把剩下的B、C、D、E、F、G等信息全部構建起來。


而不是在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又回到原有軌跡(小寫的a、b、c、d、e)。



今年三月份我成立了「超腦」這個專注思維的組織,目前有近200位小夥伴參與進來。


四月份時,我就發現自己被拋入到A點,如果再考慮原有生活軌跡中的a、b、c、d、e等信息,比如讓人衣食無憂的工作,在騰訊中舒服的環境等,新邊界是很難建立起來的。


我知道《英雄之旅》這個原理,所以立即選擇離職,把自己直接拋在邊界A之中。


剩下的過程當然很艱難,此前我並沒有建立過類似的社群,也從來沒有嘗試過200個人在線上一起協作做很多事。包括如何運營,如何做知識產品,如何建立每個人反饋。


每一個B、C、D信息點的探索都是痛苦的。


但沒有辦法,重構更大的邊界,這是唯一的選擇。



03

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人是如何思考的?


這裡有一個重要參考:


1981年,《衛報》創始人約翰·布羅克曼(John Brockman)創立了「現實俱樂部」(www.edge.org)。發展至今,加入者包括凱文·凱利、史蒂芬·平克、塔勒布、比爾·蓋茨等世界最聰明的人,他們經常在一起探索人類的未來和邊界。


如果搞清楚這些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怎麼去思考的,你也就知道了如何重構更大邊界的規則究竟是什麼。


主要包括三個部分:


1. 放下控制


中歐商學院有句名言:


「你需要通過放棄控制,來獲得控制。」

(You must control it by surrendering controlling)。



前者的控制,就是指a、b、c、d、e這個小圈的控制,當我們習慣它們相互之間關係的正反饋後,就會形成一個你熟悉的東西——自我(ego)。


傅盛曾經在一篇文章中說過[2]:


Ego 是非常感情化的東西,它會給你建立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因為你不喜歡犯錯誤的感覺,你的本能就是總想強行辯駁,別人一批評你,你就怒了;

因為你害怕面對複雜的東西,你就總是希望把問題簡單化。你的出發點不是為了面對現實,而是充滿了「我我我我」——這就是 ego 的障礙。


後者的控制,其實就是指更大邊界的A、B、C、D、E大圈的控制。


要做到這一點,無非四個字,不要在乎


比如在公司被上司懟了,你會在乎嗎?


如果你會,記住那只是你的a、b、c、d、e這個小圈的自我(ego)會在乎。你的大圈的自我,是不會去在乎的。


2. 放下目的


「現實俱樂部」曾經提出一個觀點:


「我們應該對抗人類物種的「先天局限」」[3]


這個「先天局限」,就是指我們總喜歡高度抽象一個目的,而丟失大量細節。


他們提到一個案例:


假設你穿越到古騰堡發明印刷術的第二天,你做了一份15世紀的信息產業藍皮書。

因為你知道未來是什麼樣的(印刷術改變了整個人類文明),所以你帶有明確目的去幫古騰堡做規劃。

但當時根本就沒人注意到古騰堡,他的印刷機所占份額也非常少。你的目的,會遭遇很多現實挑戰。


帶著明確目的,很可能適得其反。


丹尼爾·丹內特在《直覺泵》中舉了個案例:

在路上開車,你看見馬路對面開來一輛車,你不用擔心這輛車會和你相撞,因為對面開車那個人有強烈的動機也想活著。

我們看到的世界的複雜秩序,其實他自己也沒有什麼目的,而是來自每個個體動機的組合,這就是「湧現」。


但你自己如何做到「湧現」呢?


核心是,在一定時間內,讓自己很多部分任意發展


比如你會python,又會寫作,同時又聽歌劇。豐富的各部分才有可能讓你走向新的邊界。


3. 整合思維


多數人的思維都是「二元對立」思維,也就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整合思考,就是「魚和熊掌我要兼得」。


為什麼你無法跳轉到新的邊界之中,因為我們經常糾結到原有思維困境中。


寶潔公司曾有個CEO叫雷富禮,被認為是寶潔歷史上最成功的CEO之一。


他做到了一件沒法做的事:「既削減成本,又大力創新。」


雷富禮是這樣說的:

「如果是『二選一』的話,我們不會成功。每個人都能做到『二選一』。但是這樣的話你無法成為行業中的翹楚。」


但如何能做到整合思維呢?


「現實俱樂部」給出了一個必要路徑,切換觀測尺度。


比如你對自己的職業規劃這個問題思考不清楚,這其實是一個「小個體」如何在「大環境」里生存的問題。研究進化學,就能幫你找到很多答案。


參考《人類簡史》中智人這個小物種如何生存下來的例子,你會發現,「連接節點數量」、「共同想像」等方面是你最應該去考慮的。你應該把只考慮工作回報,工作舒適度這些問題,切換到尋求更多連接節點,這個大尺度問題上。


思考是有很多方法的,但關鍵在於練習。


我們的「超腦連接社」也在做類似的事情,用群體的力量在不同的角度去觀測問題,或許你也可以加入。


04

啟示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類「底層作業系統」究竟是什麼?


其實就只有兩個原則:


一是快樂(滿足邊界);

二是痛苦(邊界被摧毀,欲求重構更大邊界)。


湖畔大學梁寧曾經將過一個概念,她提出:


什麼是普通人?

就是平時不會感覺太快樂,痛苦也沒有那麼強烈。他們的人生會在既定的軌道上平穩運行。

什麼叫有一技之長的人?

就是當一個人沉浸做某件事時,他不厭其煩而樂在其中,這就是「快樂」在驅動。

什麼叫卓越的人?

如果一個人想要什麼,而得不到,內心會萬蟻噬心那般「痛苦」。無論犧牲什麼,他必須得到想要的東西。


杜魯門·卡波特曾經說過一句話:


頭腦可以接受勸告,但心卻不能。


每次當別人問我,「如何提升思考能力」時,真想告訴他們一個真相啊:


頭腦(軟體部分)可以通過學習和認知做到;但是心(底層系統),卻需要你勇敢進入逆境。


嗯,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