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說說看 | 個人網絡ID數據,網際網路平台有權回收嗎?

2019-12-24     南方周末

(視覺中國/圖)

本月,Yahoo Groups宣稱將刪除這個社群網站的全部用戶內容。用戶可在2020年1月31日前登錄帳戶下載自己的數據,但只有自己上傳的附件和圖片可以被下載,用戶在論壇中的所有交流信息都將消失。

Yahoo Groups功能類似於百度貼吧。此次數據清理意在處理掉企業內部「多餘」的不良資產,從而節約成本。在運營的18年中,Yahoo Groups保留了大量的用戶互動內容,積累了1000萬的討論組和超過1億的註冊用戶。這些數據資料,對平台而言或許是一種負擔;對用戶來說,卻是珍貴的回憶。消息一經發布,許多用戶開始自發存檔網站數據,甚至專門新建網站利用爬蟲腳本抓取數據。

無獨有偶,上月知名社交媒體Twitter宣布將於12月11日刪除6個月未登錄的不活躍帳號,引發用戶大規模反對。次日Twitter宣布放棄這一決定,並表示去世用戶的帳號問題沒有解決前,絕不會刪除任何不活躍帳戶。

隨著網際網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如何處理網際網路「身後事」變得越來越重要。早在2003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就在《保存數字遺產憲章》中提出個人在網絡上的信息包括文本、資料庫、照片、軟體、網頁等,都是數字遺產。它們可大致被分為物質和精神兩類。

滿級的遊戲帳號、存滿文件的雲盤、抒發心情的朋友圈……這些記錄人生甚至涉及個人隱私的精神遺產,同時依附於第三方平台而存在。對於這類數據的管理,目前尚無法律規定,基本由各家平台運營商自定為主。QQ和微博的服務條款顯示,如果用戶3個月內沒有登錄,平台就有可能回收帳戶。

有網友認為,日記本的廠家不會要求擁有日記內容的所有權,因此網際網路平台掌握用戶帳號所有權並不合理。平台方無權抹去帳戶信息。也有網友認為,開企業不是做慈善,數據依附平台存在,平台運維需要成本,不能一味責怪平台。

來說說看,個人的網絡ID數據,網際網路平台有權回收嗎?數字遺產要不要傳給後人,如何繼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ODWM28BMH2_cNUg7y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