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房企「圍標」:揭開拿地規則的明與暗

2020-04-25     南方周末

上海這套複雜的「招標評分體系」,雖然從一定程度杜絕了房企哄搶熱門土地的現象,但從掛牌變成招標,中間增加的評標環節難免會造成信息不透明。

2010年,北京CBD核心區中服地塊入市時,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就曾發微博指責,該地的標書完全是「量身定製」,全世界僅有一家公司符合所有條件。

除非完全放開,公開競價,否則再細緻的規則,也仍有漏洞可鑽。但完全放開,自由競價,有可能會再度激生地王,這顯然有悖於當下政府控制房價的思路。

(IC photo/圖)

一宗上海土地招標案,將三家國內排名前十的房企,同時捲入了一場「圍標」風波。

2020年2月25日,上海一宗位於虹口區北外灘的「黃金地塊」掛牌出讓,中海、萬科、華潤、招商、綠城和平安共六家企業申請參與。經過評定,中海、萬科、華潤獲得最後的競拍機會。但到了競價環節,由於三家企業的出價均為底價,且無人加價。最終按排位順序,由中海成功以底價摘得這塊黃金土地。

這樣的結果讓業內大跌眼鏡。該宗地是上海虹口區近3年來首次推出純住宅用地,業內此前普遍預測該宗地可能引起激烈爭奪。

4月9日,上海普陀區人大代表、中海地產上海公司總經理崔帥,突然被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依法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據多家媒體報道,崔帥等人被帶走,與北外灘地塊涉嫌「圍標」有關。圍標,是土地招投標術語,一般指幾個投標人之間相互約定,一致抬高或壓低投標報價進行投標,通過限制競爭,排擠其他投標人,使某個利益相關者中標。

「圍標」事件引發上海地產圈震盪。繼崔帥之後,華潤置地副總裁兼華東大區總經理陳剛、華潤置地上海執行總經理宋悠優,也先後被公安機關帶走調查。

目前,公安機關還未公布調查結果。一位接近中海地產的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萬科上海一位高管此前也被帶走調查,但目前已歸來。另外三家申請競標但並未參加競拍的企業,也有高管被調查。該人士還透露,上海警方的介入,源於有人實名舉報。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三家實力雄厚的房企,圍繞一塊熱門黃金地塊,如此明目張胆「圍標」,在近年來的土地交易市場上相當罕見。

自1998年「房改」後,中國政府一直在完善招拍掛制度。但從2002年7月《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規定》正式生效以來,隨著房地產業高速發展,土地出讓背後的「黑幕」一直未能徹底禁絕。

2017年「控房價」「控地價」等調控政策出台後,為了防控公開競價容易產生地王,以北京、上海為主的一線城市相繼出台了更為嚴厲的土地出讓細則,但卻給地方政府帶來了「圍標」難題。

怎麼賣地?

將三家知名房企捲入其中的這塊地,位於上海虹口區嘉興路,緊鄰規劃中的北外灘核心商務區,與著名歷史建築1933老場坊僅隔了兩條街。

地塊為70年普通商品房用地。除建設商品房外,還需配建5%的保障房和1500平方米的自持菜市場。掛牌文件顯示,地塊起始價34.3億元。報名者需繳納保證金6.68億。

不錯的地理位置,外加沒有15%自持租賃住宅等規定,導致該地塊的起始樓麵價就刷新了上海的成交紀錄。該地出讓面積21724.20平方米,限高80米,地塊容積率為2.5,由此計算起始樓麵價為63155.4元/平方米。而此前上海土地成交的最高樓麵價,為靜安區天目社區一宗宅地,起始價為55001元/平方米。

但這樣的價格顯然仍有利潤空間,該項目地塊周邊二手房售價7-9萬元/平方米之間,且北外灘區域已很久未出讓過純住宅地塊,沒有新房項目競爭。除要求70%中小戶型外,該地塊也沒有在商品房售價上作出限制。

根據出讓文件,該地需按申請人數來確定出讓方式。申請人達3人及以上的,地塊出讓將採用競價招標方式,申請不足3人的,則直接掛牌出讓。

需要注意的是,與全國其他城市大多將「招標」和「掛牌」分開進行不同,上海這種「招標+掛牌」的出讓辦法,是在2017年樓市「3.17」調控後,為限制地王而推出的新辦法。當年4月11日,上海規劃和國土資源局發布了《上海市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補充公告》,對當時正在掛牌的三宗地塊進行調整。此後,這種招標+掛牌的復合式出讓,曾多次在上海土地交易市場出現。

除了由申請人數決定出讓方式之外,上海還設計了一套「招標評分體系」。當一塊地因超過3人申請而進入招標環節時,申請者需提供包括企業近兩年的資產、利潤等財務數據、中國房企百強排名、信用評級,在建及竣工項目數等材料,來進行投標,由土地部門組織專家進行打分評標,再按照排名選擇最終能夠進入拍賣的企業。

其中,有3-5家企業投標的,選擇前2位。6-10家投標,則選擇前3位。超過11家投標,則排名前4位的投標者均可參與拍賣。

這套評分體系採取「135分制」。管理經驗占45分、項目經驗41分、經濟實力32分、技術資質17分。正因為此,雖然北外灘地塊共有6家企業申請,但最終中海、萬科和華潤憑藉130分、130分和120的得分,進入公開競價環節。

上海這套複雜的「招標評分體系」,雖然從一定程度杜絕了房企哄搶熱門土地的現象,但從掛牌變成招標,中間增加的評標環節難免會造成信息不透明。

一位上海地產分析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雖然投標和評標的過程都是不公開的,但大家都在這個圈子裡,想拿地的企業只要稍一打聽就知道都有誰競爭。而打分的標準雖然固定,評分也會公開,且當投標人實力接近時,評分也難免出現主觀成分。

蓄謀還是偶然?

正是在如此嚴密的制度之下,上海「圍標」事件的諸多疑點浮出水面。

根據出讓安排,自3月20日競買申請截止,宣布以招標形式出讓土地時,參與申請並有意向投標的企業,就可以獲知同場競價的6家企業都是誰。但按照上文所述的招標規則,在評標結果出來之前,理論上沒人知道最終入圍拍賣環節的,究竟是哪三家。

正因為如此,要想「圍標」,圍標人不僅要保證自己能夠入圍,還要知道其他入選者是誰。否則即便順利進入了拍賣環節,只要有人抬價,地塊的歸屬就成了未知。

但本次招標的投標、開標、評標以及最後的競價環節均在3月31日。4月1日,上海土地交易市場就公布了中標結果。三家企業均報底價,中海因順位第一,摘得該地塊。另有媒體報道,在31日當天的競價環節,其實也只有中海出價,其他兩家直接放棄了競標。

這也就意味著,除非早在評標結果公示前,就已經互相串通「圍標」,否則留給他們現場勾兌的時間將非常少。

但如果有公司提前串通,它怎麼知道自己一定會入選前三?

上海方面規定,土地評標小組由有關方面專家組成,成員人數為5人及以上的單數,身份不公開。一位參與過上海土拍的房企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除非買通內部關係,否則不可能準確知道誰能入圍。但他也強調,自2017年這種新的出讓方式上馬以來,隨著各種土地出讓,被評分的企業越來越多,行業內大家一般對誰能得多少分會有個概念。

事實上,最終勝出的這三家,在不同領域也各有優劣。中海、華潤、萬科在去年的百強排名中,分列第六、第八和第三。從業績規模來看,萬科最大,但中海的凈利潤卻是行業最高水平。

中海和萬科原本得分相同。按照規定,這種情況將優先按照經濟實力得分來確定名次。正因為中海冠絕行業的高利潤,上述人士稱,即便不看最後結果,也能猜到中海獲得第一順位的可能性最大。

不過,即便能猜到入圍名次,可圍標的發起者,究竟是三家中的哪一個呢?

上述人士認為,真正的圍標者,也可能不是最後的中標人。因為在評分標準不變的情況下,除非搞定了評分小組,企業想增加評分、提高排名基本不太可能。那麼在自身評分不佳的情況下,與可能的高分企業互相勾兌,等拿到地之後,再入股開發,也是一種可能。

這些問題的答案,還要等到調查結果公布才能清楚。南方周末記者曾就此事向上述三家企業的多位人士詢問,但均遭到拒絕。

如果「圍標」屬實,那麼涉事企業將付出慘重代價。

2016年,房企旭輝控股在已繳納保證金並參與投標的情況下,在土地出讓的開標環節,無故缺席。最終該地塊由其他4家企業完成競拍,由寶龍集團摘得,溢價率僅0.48%。上海土地交易中心認定旭輝存在違約行為,罰沒了全部保證金。旭輝此後發布公告解釋,當時沒參與開標是因為堵車。

另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報價,損害招標人或者其他投標人利益,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申請競標該地塊的企業中,中海、華潤和招商均為國企,而最終入選前三的萬科,背後大股東深圳地鐵集團,也是國企背景。只有平安和綠城是民營企業。

深圳一家國企副總裁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場外界眼中的底價圍標,也可能只是基於企業對土地價值的判斷。在他看來,如果是真的圍標,根本沒必要做得這麼「明顯」。三家企業都是有口碑的頭部房企,假設真的圍標,在競價階段互相抬幾次價,也並非不可承受。

「我不太理解這些央企背景的公司,為什麼要做這種事。國資買地本質就是左口袋進右口袋出,冒這麼大風險圍標,又做得這麼明顯,就算是高管個人行為,最後出這麼大醜,好像也並不值得。」

招拍掛的竅門

上海的這起圍標事件背後,也折射出上海土地出讓政策乃至整個土地招拍掛系統存在的漏洞。

自1998年房改,進入商品房時代後,有關土地出讓的各類醜聞就屢見不鮮。雖然政府早從2002年就出台了招拍掛制度,但時至今日,這套制度在全國各地的執行方式,信息透明程度也均有不同。

在2017年之前,全國大多數地方的建設用地,都採用掛牌拍賣的出讓方式,有意者自土地掛牌之後報名,再公開競價拍賣。這種方式的好處是,所有報名者都可以公平參與競價,價高者得。

但在過去幾年房價飛速上漲的背景下,這種制度也造成了兩個極端現象。優質地塊往往吸引大批參與者,以致成交價高企,地王頻出。而一些冷門地塊,即便多次降價掛牌,也總會流拍。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這種自由市場的出讓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開發城市的雄心。為了均衡城市板塊,一些地塊開始採用協議出讓和招投標方式。其中前者由政府和意向企業直接溝通,只要雙方約定好條件,就可以直接定向出售。

而招投標,則是由政府發布地塊標的,特定或非特定企業各自上報方案及價格,最終經過評定,選擇合適的對象定標。這兩種出讓方式,在普通住宅用地上並非首選,常見於一些大型城市規劃、產業基地、遠郊新區等需要企業承擔部分基建及市政配套的土地。

與公開拍賣相比,這兩種方式雖然極大增加了政府賣地成功的可能,但其過程中的不透明,有礙公平。上述上海房企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於冷門地塊,有些地方政府會提前向企業發出買地邀請,並許諾此後出讓其他地塊時的種種優先條件。企業也會為了爭奪好地,與政府相關部門拉關係。另外在拍賣環節,雙方為了抬高或壓低地價,也會安排一些無關企業入場競價。

這些在中國地產圈廣為流傳的「潛規則」,曾造就一批地產富豪。而隨著房價高企,土地資源越來越值錢,一些地方政府在拍賣環節也開始設置各種限制,來把控最終的競得者。2010年,北京CBD核心區中服地塊入市時,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就曾發微博指責,該地的標書完全是「量身定製」,全世界僅有一家公司符合所有條件。

2017年,政府開始新一輪對「地王」的打壓,全國各地又針對土地出讓政策進行了一輪調整,除了上海的招標+掛牌復合式出讓外,北京選擇提高土地自持比例,來提升開發商成本,而更多的城市則在此之後引入「熔斷」機制,即地價達到一定程度後就終止競拍。

儘管上海「圍標」事件眼下還沒有定論,但從事件本身的諸多疑點不難看出,除非完全放開,公開競價,否則再細緻的規則,也仍有漏洞可鑽。但完全放開,自由競價,有可能會再度激生地王,這顯然有悖於當下政府控制房價的思路。

近期,類似上海這樣的蹊蹺事件並非孤例。4月15日,長沙望城區一宗土地因5家房企競價超過最高限價而遭遇熔斷。按照長沙土地規定,該宗地原本將於4月28日搖號決定歸屬。

但到4月21日,當地土地部門突然宣布,一家名為長沙萬軒房地產有限公司的企業摘得該地,理由是只有這一家通過了資格審查。南方周末記者通過啟信寶查詢發現,該公司的大股東為上海中糧地產集團。

也就是說,此前參與競拍並導致地塊熔斷的其他五家公司,實際上都沒有競買資格。值得一提的是,長沙同樣是在2017年後才開始採用「熔斷+搖號」的土地新政。

而就在長沙土地「蹊蹺」出讓的隔天,廈門也誕生了一宗「蹊蹺」地王。4月22日,經過14家企業多輪競拍,唯一一家「非房企」的公司最終以103.55億摘得該地塊。工商資料顯示,這家名為上海泰鳴的貿易公司,主業是建材、五金銷售和市場策劃營銷。

據媒體報道,上海泰鳴與當天同場參與競拍的房企中駿有密切關聯,而中駿和上海泰鳴,也是當天報價最積極的企業之一。

在這些「蹊蹺」事件的背後,從2月份開始,全國各大城市都加快了推地節奏。為刺激土地出讓,濟南、西安、杭州、上海、天津、無錫、南昌、南京等城市都出台了土地新政應對疫情,放寬買地條件——不僅可以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還可以分期繳納,放寬土地抵押貸款手續等。

南方周末記者劉詩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9MrnEBnkjnB-0zd0u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