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教培機構生存指南:死守現金流,防範擠兌風險

2020-02-05     校長盟

原創 程婷 麻辣未聞


「當下最關鍵的就是務必保證現金流健康,能夠支持未來3-6月的開支。把控好用經營活動現金流擴張的節奏,儲備退費資金,積極尋求金融機構支持。如有需要企業可儘早做好2020年融資計劃或借貸安排。」 廣證恒生日前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對教育機構中發出提醒。

在防疫形勢下,全國線下教育培訓活動已暫停,目前每家教育培訓機構都在經受考驗。特殊時期如何生存下去是頭等大事。

廣證恒生的研究報告分析認為,短期線下中小教培機構影響巨大,中長期將加速提升在線滲透率。長遠來看,師資、教研、運營等教育核心環節的深耕仍是企業競爭的關鍵。

危機下的機遇與挑戰

當前,各類培訓機構的處境不盡相同。對於部分機構而言,危機下還有生機。

在廣證恒生的研究員看來,已有線上線下相融的OMO模式的頭部企業如新東方、好未來等,以及純在線教育機構受線下停課影響較小。

2019年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兩名小學生在某教育機構展台體驗在線編程。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2018年-2020年是在線教育的一個商業模式已驗證、滲透率提升的加速期,此次疫情下的「停課不停學」更會加速家長和學生對在線教育產品的嘗試和認知,尤其是K12學科培訓等剛需性的在線培訓機構更為受益。

在這場「抗疫」戰中,還有大量教育機構宣布向湖北等地捐贈在線課程。對此,秦學教育首席戰略官張肖磊分析,此前很多下沉市場的用戶不論怎麼宣傳,都不會選擇在線教育。

但現在學生和家長別無選擇,免費課的門檻又很低,將促進下沉市場上的家長嘗試在線教育。因此這次疫情有助於在線教育的滲透率提升,尤其是在廣大下沉市場。

資深教育投資人徐華也認為,不管教育機構送出的是錄播課還是直播課,總的來說,都有利於培訓機構提升知名度及在此階段仍保持一定用戶活躍度;在疫情解除之後,會對用戶轉化有幫助。

因此,對於能夠轉移至線上授課的教育機構,最重要的是應對好線上學員突增帶來的運營和管理上的較大挑戰。

廣證恒生的研究報告還認為,民辦高教和K12學校等學校類資產一般提前一年預收學費,且退學機率低,預計此次疫情事件並不會造成實際業績大幅波動。

教育信息化企業多為年度採購計劃,疫情變化並不會影響學校常規採購,且一般春季是傳統淡季。因此,疫情對學校類資產、教育信息化等細分領域業績目前暫無重大實際影響,短期股票市場的波動主要是市場情緒所致。

就教育信息化領域,徐華也提到,在疫情影響下,線下小機構會更多藉助第三方平台機構向線上轉型。這個過程會助推平台型的教育機構的流水或收入獲得階段性提升,將有利於平台型教育機構後續獲得融資或者進一步的擴充發展。

徐華還補充道,平台型機構能否獲得長足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否吸引大量中型機構入駐。

線下中小機構「生存指南」

當前,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線下中小規模的教育培訓機構。

多名業內人士認為,線下的早教托育、K12學科培訓、素質教育、職業培訓類機構短期或現金流緊張問題,全年業績有下降風險。

當務之急是線下中小機構如何打贏這場 「生死」大戰。業內人士都在強調健康現金流的重要性。

過往,業內聲音認為,教育行業抗周期性強,現金流好,一些教育機構長期虧損的原因在於經濟模型跑不通。事實上,近些年很多教育機構就是因過度擴張、經營不善等導致資金鍊斷裂、倒閉。

因此,廣證恒生的研究報告建議,線下中小教育機構要高度重視現金流健康。報告認為,在疫情影響下,線下教育培訓普遍遭遇停課危機,潛在的退費風險,此時正是考驗各家企業單店盈利模型健康程度的關鍵時刻。2020年把控好經營活動現金流擴張的節奏,打磨良好的單店模型將疫情風險平攤至全年是線下教培企業的生死關鍵。

徐華也強調,此階段教育機構要做的是控制好現金流,確保能活下去。

此外,上述報告還建議,線下機構還可積極尋求金融機構的支持,有需要的企業可儘早做好和提前啟動2020年融資計劃或借貸安排。

中小學線下機構要維持健康的現金流,首先要做的是儘量減小退費、特別是擠兌風險。

對此,資深教育行業從業者朱兆偉提醒,教育機構要想辦法去做好服務,做到停課不停服務,哪怕線上督促孩子的學習。同時,線下機構要建立線上家長社群矩陣,維護好家長的關係。這既有助於規避家長的退費,也有利於後面的續費。

2019年上海國際童書展上,某教育機構展示的在線課程。未來網記者 程婷 攝

值得重視的是,不管是朱兆偉、徐華還是廣證恒生的研究報告都建議,在此階段有實力的線下中小機構可藉助相對成熟的第三方平台,嘗試在線教育模式,通過直播課或錄播課的形式向學員提供服務。

廣證恒生的研究報告還提醒機構注意,要結合自身的優劣勢,選擇適宜的方式,匹配好線下課程和師資與在線模式的銜接,建議可以優先選擇少量成熟的優勢課程先行先試,而非將所有正課全部轉成線上;更不要貿然全面轉型線上。

朱兆偉也提醒,線上線下融合的OMO模式已是大勢所趨,但如果線下機構盲目的把所有的業務搬到線上,這不是合理的變革,反而可能是一種滅頂之災。

如果無條件將課程轉移到線上,線下機構是否還有活路?

有教育行業分析師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指出,以前沒做過線上業務的線下機構,如果規模小、靈活性強,能夠控制成本,也許不轉線上是最好的選擇。原因在於,如果在系統不完善、老師沒有線上經驗的情況下倉促線下轉線上,學生體驗不好,可能對口碑有負面影響。

廣證恒生的研究報告也提示,對一般的中小微線下機構而言,延遲開課也不失一種次優選擇。期間可以積極保持與家長、學生溝通交流,同時爭取靈活的薪酬制等機制,促發員工與企業共渡難關。

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線下中小機構「生存指南」,即死守現金流,直到疫情結束。

就像風雨之後總會見彩虹,徐華在內的多名見證過2003年「非典」之後教培行業發展的人都認為,國家對疫情防控比2003年時更有經驗,能處理等更好,堅持到疫情過去,教育市場會像2003年的暑期那樣,再次出現爆髮式增長。

待到那時,即使是微小型線下培訓機構,只要有優質的服務和良好的效果,也會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F6h4FnAB3uTiws8KI1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