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萬里長城數座關名由來 居庸關的含義很悲催

2020-04-05     掌心春秋

萬里長城是古人創造的世界奇蹟,每位中國人無不對此十分自豪。

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沿線的關城大小不等,數量有近千處之多。有些大的關城附近還帶有許多小關,共同組成了萬里長城的防禦系統。

長城上具有代表性的關口,基本都已天下馳名,一般人都能張嘴說出幾座。

那麼,這些關口的名稱是怎麼由來的呢?

本篇挑選十幾座,簡要說說其名稱的由來,讓我們共同溫故長城文化,增添一下與長城的情感。

山海關

被稱為「萬里長城第一關」的山海關,位於河北和遼寧兩省交界處,是長城在渤海邊的起點。山海關北依燕山,南瀕大海,山清水秀,山海相依。登關遠眺,雄奇壯觀的山色海景盡收眼底,山海關之名由此而得。

山海關的始建者,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當年這位名將以敏銳的軍事眼光和戰略遠見,毅然在此修建了這座制山控海的雄關。

黃崖關

位於天津市所屬薊縣最北端30公里處的東山上。北齊時建,明代重修。黃崖關亦稱小雁門關,海拔高度三百餘米。關城東西兩側崖壁如削,山勢陡峭雄偉, 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著名險隘。由於山崖在夕陽照耀下,能反射出萬道金光,故名黃崖關。

嘉峪關

長城西段起點的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也被譽為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

它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因關隘建在嘉峪山腳下,故得名。而「嘉峪」兩字的意思是「美麗的山谷」。又因此關基本未遭大的戰亂,還有和平關之譽。  

娘子關

位於山西省平定縣,此處地勢險要,奇峰突起,易守難攻,古稱「三晉門戶」。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唐朝初年,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曾率軍兵將駐守此處。平陽公主武藝高強,所率之軍,人稱娘子軍。於是此關被更名為娘子關。

玉門關

位於甘肅省敦煌縣西北小方盤城的玉門關,是因古代新疆和田出產的玉石運往內地必經此關,而得玉門關名。唐朝王之渙的《涼州詞》稱: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大大提升了玉門關的知名度。

倒馬關

位於河北唐縣西北六十公里的倒馬關鄉倒馬關村。倒馬關最初為戰國時設置,稱鴻之塞,漢代稱常山關,北魏叫鐵關,亦名鴻山關,明代以後通稱倒馬關。

現存的倒馬關城,始建於明景泰三年(1452年),後於明成化元年(1465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維修。整座關城依地勢而建,所謂倒馬關,是因山路險峻,戰馬到此經常會摔倒而得名。

據《畿輔通志》記載,倒馬關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衝。《後漢書》記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因匈奴常犯東漢北部邊境,東漢朝廷遷徙雁門、代郡、上谷三郡居民於此居住,阻止匈奴侵擾,由此可見證倒馬關的屏障作用。

偏頭關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的長城偏頭關,名稱有些俗氣。此名的由來,全因關隘所處地勢不平,東高西低,而且偏斜,所以人們依據山形地勢,給這關起了個偏頭關的稱謂。

雁門關

設置於山西省代縣一條峽谷內的雁門關,氣勢雄偉,兩側山峰陡峭。據說,高聳的懸崖峭壁,令大雁到此也無法飛過,只能俯衝飛下峽谷,從關門前穿過,因此有了雁門關大名。

慕田峪

位於北京市東北的懷柔縣。由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慕田峪自古以來就是拱衛北京的軍事要衝。這裡修建的長城,西接北京昌平的居庸關,東連北京密雲的古北口。

南北朝時的的北齊(公元550年—577年),就在慕田峪築建長城。明朝初年再次重建。據文獻介紹,慕田峪長城,也是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督建而成。曾被稱為「危嶺雄關」。

明永樂二年(1404),在這裡設正關。長城修築在高山之上,在溝谷抬頭仰望,仿佛上可接天,故名摩天谷關,由於摩天與慕田近音,且峪和谷是通假字,後來就叫成了慕田峪關了。

殺虎口

殺虎口關位於山西與內蒙古的交界處,是雁北外長城最重要的關隘之一。這裡是晉北山地與內蒙古高原的接壤處,也是從內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轉下太行山所必經的地段。因古時曾對草原游牧民族稱「胡人」,所以明代稱此關為殺胡口。滿清皇朝對蒙古貴族採取懷柔政策,將「胡」字改為「虎」字。由此殺虎口之名沿用至今。

喜峰口

位於唐山市北部遷西縣與寬城縣接壤處。是燕山山脈東段的隘口,古稱盧龍塞,是路通南北的咽喉。

漢代曾在此設松亭關。東漢末年曹操與遼西烏桓作戰,東晉時前燕慕容儁進兵中原,都經由此關口。

喜峰口更是著名的抗戰舊地,當年29軍大刀隊曾在此奮勇斬殺日寇。著名音樂家麥新,就是受喜峰口抗日血戰鼓舞,揮筆創作了《大刀進行曲》。

喜峰口名字的由來,相傳古代一男兒在此戍邊,好久未歸,其父四處詢問,千里來會,父子喜逢于山下,相抱大笑,不料喜極而死,因有此稱。

明代永樂年間,曾訛稱為喜峰迴。明景泰三年(1452)再築城置關,正式稱喜峰口關。

鹿皮關

位於密雲縣城北部25公里處。此關也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鹿皮關關門東西兩側懸崖峭壁,山色似鹿皮斑紋,關名由此而得。

居庸關

長城居庸關的知名度很高。它在距北京市區五十餘公里的昌平縣境內。相傳秦始皇修築長城時,將囚犯、士卒和強征來的民夫徙居於此,因此有了「徙居庸徒」之意。居庸關的名字,就是取了「徙居庸徒」的含義。

三國時期,曾經改稱西關,北齊時改為納款關。唐代先後用過居庸關、薊門關、軍都關等名稱。此後各代仍稱居庸關之名。

這裡山巒間花木郁茂蔥籠,百鳥爭鳴,春夏碧波翠浪,被文人概括為「居庸疊翠」。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居庸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八達嶺」,中間有長達18公里的溪谷,俗稱「關溝」。它歷唐、遼、金、元和明清數朝,始終都有關城設置。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xPrTXEBfwtFQPkdPH5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