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之道因人而異,有3點卻是共同之法

2020-04-25     江徐的自留地

【本文原創首發,點擊右上角「關注」,分享更多精彩文字】

文|江徐


關於讀書,作家周國平認為,好書給人一種氛圍、一種心境,使人仿佛置身於合益的氣候。

最近,睡前重讀《蘇東坡傳》,林語堂在序言中交代了寫這本書的初衷:「其實並沒有別的理由,只是想寫罷了。」

1936年,他移居美國,全然不顧所占空間,帶上蘇東坡所著寫以及與他有關的古刊善本。因為,「在我出國期間,也希望有他陪伴在身邊。書架上有這樣一位魅力無邊、創意無限、廉正不阿、百無禁忌且卓爾不群的人所寫的作品,會讓人覺得有無比豐富的精神食糧。

讀到這一段,林先生所言讓我心有戚戚。這種純粹的、安靜的、不為什麼的、發乎心靈的陪伴、陪伴過程中不經意的啟發,也是我感到煩憂時便會讀書的緣故。而蘇東坡的人格力量與詩詞魅力,尤能撫慰凡心俗情。

純粹的讀書,是一種安靜的陪伴

有時候,讀書並非為了獲取什麼,不過是藉由白紙黑字經緯所成的凈土,彳亍其中,信步而行,任時光倒流。隨之身心鬆弛,喧擾的,寧靜了,渾濁的,澄明了。

我從十八歲上了師範學校,才接觸課外書,開始閱讀。每次走進借書室,滿心泛出晶瑩的歡喜,想借的,太多,想讀的,太多,以至於在巍巍書山中迷失方向,不知所往。

不知自己想讀什麼書,實則是不明白讀書的好處,不清楚自己內心的困惑,也不明了想以何種方式度過人生才有意義。

彼時,閱讀對我的好處就是舒適的消遣、恬靜的陪伴,因此讀得零碎、隨意、輕鬆、讀的也總是「無用之書」。

師範第一個寒假,我將借書室的《紅樓夢》偷偷帶回了家。一百二十回集中於一本,每頁編排得密密麻麻。心中無所思,身外無瑣事,每天醒來就翻開泛黃的書卷,夜以繼日,廢寢忘食,一天十回,讀得如饑似渴。有時夜裡停電,我便點一支蠟燭,一燈如豆,枯坐窗前,沉浸於紅樓綺夢,感同身受著夢中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讀到高鶚續寫部分,賈母對林妹妹的態度與以往相比顯得冷若冰霜,為此心生忿悶。此時,躺在床上的祖母催我早點睡。我分明感到天很冷,心很靜。

回想起來,那真是一段短暫且珍貴的閱讀體驗——沒有手機,沒有電腦,肉體偏安一隅而像置身孤島,心靈卻因為徜徉書中世界而走在風景絢爛的路上。漫漫冬夜,皇皇巨著,是陪伴,是消遣,亦是滋養。

清代文學家張潮有言:「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如今,或者若干年後,重溫《紅樓夢》,定然會有更深刻更別樣的領悟。但我也清楚,那年冬天,初讀紅樓時連綿不絕的激動、靜默如海的自處,餘生再難有。

那種安靜純粹的閱讀體驗,終將是美好的回憶。

實用的讀書,可以用來謀稻粱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這份故人般的親切感,讓我我養成不論去往何處,都要帶本書的習慣。身邊有本書,心裡才踏實。

「文章是案頭山水,山水是地上文章 。」通過讀書,你足不出戶就能領略萬水千山,也能在置身優山美地之時,回味與之有關的詩詞。

有一年春天,出於對東坡居士的敬仰,想去讓他「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的杭州走走、看看。途中,收到讀書平台負責人的邀請,問我是否願意領讀《蘇東坡傳》一書。當然是欣然接受。因為這份機緣,西湖的瀲灩水光、蘇堤的盎然綠意,於我而言,都顯得別一番韻味。

差不多從那個時期開始,我接觸了自媒體寫作,也慢慢明白讀書與自媒體的關係。讀書於我而言,多了功利、實用的一面——為了積累題材,為了寫好文章,讀書可以讓我賺錢和生存。

學無所長,唯好讀書。不管怎樣,當讀書成為我謀稻粱的一條途徑,應算當下時代賦予的一種幸運。

通過讀書、寫文,我在十點讀書、慈懷讀書、365讀書等讀書平台獲得機會,之後又有幸出版第一本書《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因為馬太效應的作用,一個人越勤奮,就會越幸運。事實證明,這句話自有道理。

這個時候,我同樣如饑似渴地讀書,只不過少了以往的閒情與消遣意味,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將讀書當做任務,當做工作。即便如此,也很有一種學海無涯,不進則退的心念。

台灣自由讀書人唐諾,將讀書看做最划得來的溝通、學習的方式。但我認為,這種「最划得來」的念頭,多多少少帶著實用色彩。一旦實用化,也就喪失了「游山如讀書,深淺皆可樂」的意趣。

白岩松在一次節目中感慨,人生猶如棋盤,讀書很少的時候,相當於棋盤上的子很少,還未成勢,面臨著隨時被人吃掉的風險。而他的另一個感慨深得我心:「人找書是很難的,但是書找書是非常容易的,越讀書越知道該讀什麼書,書會帶著你去讀書,當你讀了足夠多了,這個圍棋盤上的子連在一起了,那它就成勢了,人生就成勢了。」

一個有誠心的人,不會按照別人的書單去找書。別人的書單,怎能代表你要走的路徑?

一個有悟性的人,無需將別人的書單作為依據。別人的偏好,如何作為你自己的拐杖?

倘若心有困惑,不妨去讀書,不妨讀得龐雜一點,但一定要帶著問題與思考。它們會指引你,挑出想看、應看、值得看的書。

深刻的讀書,可以找到人生真相

羅曼·羅蘭說:「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而是在書中讀自己,在書中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

在這裡,他提到了讀書最深刻的效用,也是很多人的人生問題所在——認識自我、世界、自我與世界之間的關係。

這個階段的讀書,不再是停留於舒適區的消遣,也不是謀取利益的途徑。引導人探尋人生真相的書,往往顯得枯燥晦澀,你需要非常專注,以足夠的耐心,帶著自己的思考,去理解書中的觀點與闡述,你甚至會因此感到有些吃力。

可是,當你循著文字,走過漫長幽暗的通道之後,那份豁然之感、那種醍醐灌頂般的欣悅,是看輕鬆有趣的書籍所不具備的。

作家馬家輝在談話節目中透露,他年輕時候,曾有機會當演員,而且是電視劇男一號。但他拒絕了這根橄欖枝,選擇去讀書。因為當時,他心中存在一個大問號,他要去書籍中尋求答案,去探索理想社會的模樣。

若干年過去,回首當年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取捨,難免有點遺憾,也有點好奇。但同時,那些年讀過的書,走過的路,思考過的問題,塑造了現在無怨無悔的他。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種古人之言,並非顛撲不破的真理。有時我覺得,能夠給人啟發的書,都是在教人思考的方法。這些書,就像佛經中指向月亮的手指、助人渡河的竹筏。

文字乃為載體,書籍亦是工具,最終目的無非為了認識自我,窺破婆娑世界的本來面目。就像梁文道一句話:「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書海浩渺如煙,人生短暫似電。不論是讀書,還是其它喜好,一定要有所取捨。因為,一個人的時間與精力實在有限。朝三暮四,最終空手而返。一本《紅樓夢》,足以讓人細讀一輩子。

當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或者說想解決什麼問題,也就會知道想看什麼書。在此之前,讀書好似走馬觀花,萬紫千紅總是春;在此之後,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唯有兩三枝。

讀書之道因人而異,有3點卻是共同之法

關於讀書的方法,從來是百家之言,各執一理。在我看來,那不過因每個人經歷不同,性情不同,看書時採取的角度、對身外世界、書中乾坤選擇的維度也隨之不同。

叔本華在《論讀書》中給出他的原則——決不濫讀,方能開卷有益。張潮在《幽夢影》中對讀書之道給出獨到見解——讀經宜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

楊絳將讀書比作串門,她說每一本書,都別有日月星辰以及生存其間的人物。林語堂看得洒脫隨意,他認為,讀書沒有合益的時間與地點,只要有讀書的心境,隨便什麼地方都可讀書。他又說自己讀書寫作喜歡抄小路走,專挑隱僻無聞的那些,就像在灰燼里撿拾小珍珠。

木心給出的建議是,開始讀書要淺,淺到居高臨下,還要懂得找味道。許子東說,讀最好最重要的書,往後人生便不會亂。易中天打了個比方——擇書如擇偶。安妮寶貝的讀書風格是——只要讀得進去,就接連幾天一口氣讀完,喝水一般,這種靜止狀態,猶如閉關。

讀書之道,不一而足。其中又有幾個不謀而合的共同之法點:

01、讀書要讀經典

現在的書籍種類極其繁多,心靈雞湯、勵志書籍、成功學,以及裝幀精緻的暢銷書,大都既無營養又無精神價值。與其在這上面浪費時間,不如靜下心來,慢慢品讀經典之作。

經典是歷經時間檢驗之後的作品,大量淘沙,篩出真金。讀經典,不會壞了一個人的閱讀品位。

02、讀書要有思考

古人言,盡信書不如無書。如果一味順著書中所寫所想的思路,那你只是以自己的腦子,源源不斷地灌輸他人的觀點。

任何道理,唯有親證,才能成為自己思想的拐杖。

03、 讀書時要謙虛

雖然要有自己的思考,看書時還是要以空杯心態,對待別人的思想成果,藉助文字,謙虛地與作者進行對話。

因為無知,我們讀書。因為讀書,我們越發知道世界的廣博、自己的無知。

閒來無事,靜心讀書,是最好的修身方式。心有煩擾,更應打開書卷,暫避文字的深山。

木心在文學課上忠告他的學生:「至少,每天要讀書。」每天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我們讀書,便不孤單。生命不止,讀書亦不止。


【作者簡介:江徐,80後女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煮字療飢,借筆畫心。已出版《李清照:酒意詩情誰與共》。點擊右上角「關注」,收看更多相關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E2ELuXEBfwtFQPkd19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