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哭著說童話都是騙人的,那你轉發楊超越錦鯉許願幹啥?

2019-12-01     迪迪乾貨


昨天《奇葩說》辯題很有意思,問:"父母該不該告訴孩子,童話都是假的?"

說實話,現在孩子只要不是傻白甜,自己就能知道童話故事是假的,畢竟他們是網際網路的原始居民,從小就玩ipad長大,他們靠電子產品就能知道,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這道辯題拿出來討論,其實是在問父母,在面對孩子幼稚問題上,我們要不要保留他們的童真,讓他們自己去發現。



01.誰告訴你童話故事都會美好的,那是你的刻板印象

很多人說童話故事之所以假,是因為故事情節很虛偽,都是在講美好的故事。

比如《灰姑娘的故事》,講有一個長得漂亮的女孩,有一個惡毒的繼母與兩位心腸不好的姐姐,她每天受到繼母和兩位姐姐的欺負,被逼著干粗活,搞得一生髒被稱為"灰姑娘"。

有一天,王子舉行舞會,繼母和兩個姐姐為了不讓灰姑娘參加舞會,交給她很多活。灰姑娘很傷心,突然有一個仙女出現,幫助她變成一個千金小姐,把老鼠變成馬夫,南瓜變成馬車,又變了一套漂亮的衣服和一雙水晶鞋給灰姑娘穿。

灰姑娘穿著這身漂亮的衣服參加舞會,但仙女提醒她只能逗留至午夜十二點,十二點又會打回原型。灰姑娘答應了,王子看到灰姑娘的顏值,迷住了,跟她共舞。

一轉眼十二點,灰姑娘走了,走得時候留下一隻水晶鞋,王子靠這雙鞋子長到了灰姑娘,跟她求婚,灰姑娘也答應了,兩人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很多父母給孩子講這個童話故事,告訴她們的道理是做人要善良,或者說外表美不是真正的美,要心靈美之類的道理。

但這個童話故事蘊含的道理只有這些嗎?

不是。

這段童話故事難道就沒有人覺得王子有渣男潛質嗎?看到灰姑娘顏值是所有姑娘當中最高的就心動了,這擺明的就是看臉找對象啊。又或者愛情合不合適如同鞋子一樣,鞋子合不合適腳知道,兩個人的愛情合不合的來,只有兩個當事人知道,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鞋子。

你看,一個簡單俗套的童話故事可以解讀出不同的觀點,而很多父母在跟孩子講童話故事缺乏批判性思考。

父母給孩子講童話故事是在完成例行公事,童話書怎麼寫的我就怎麼講給孩子聽。

相反,孩子在聽完童話故事後有很多疑問,而很多父母討厭孩子"十萬個為什麼",總會冷冰冰地說:"書里這麼說的,大家都是這麼教的。"

大多數人都贊同的觀點,就代表是對的嗎?

我們與其抱怨孩子太天真,童話營造出一種美好的幻覺,不如先問問自己:"你在跟孩子講童話故事的時候,走心了嗎?"

拋開刻板印象,重新歸零,與孩子一起用批判性的思維方式思考每一個童話故事。

時代在變,孩子也在變,而父母始終原地踏步,不願意變。

不是童話太美好,而是做家長的太懶。


02.做父母的主動跟孩子說童話是假的,如同市面上的早教課程

孩子主動問父母童話的故事是不是假,你告訴他,這叫實誠。

父母主動跟孩子說童話的故事是假的,這叫缺心眼。

因為你主動跟孩子說童話的故事是騙人的,現實還要殘酷,是在向孩子傳遞一個信息:媽媽希望你早熟。

就比如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他會算12+30=42,做父母的會非常開心,覺得我家孩子真棒,自己的教育很成功,孩子是可造之材。

可問題是就算孩子不早教,等他讀三四年級的時候,只要他的智商發育正常,在三四年級自然會做出12+30=42的數學題。

而很多父母在孩子只有6-7歲的時候讓他跟9-10歲的孩子做比較。這跟現在市面上流行的早教課程有啥區別,打著五歲的年齡學七歲的知識點。

一個心智成熟的人,他到了十五歲,會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奧特曼,到了十六歲,她會明白自己不是白雪公主;到了十八歲,她開始懂得自己不是灰姑娘,不再期待會有仙女給她送水晶鞋。

但在孩子五歲的時候,有些孩子就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奧特曼,自己以後要像奧特曼一樣拯救地球;孩子6歲的時候,他覺得天上飛的鳥是鳥人;在孩子8歲的時候,她就喜歡穿公主裙,期待自己像灰姑娘一樣,能穿著水晶鞋與自己班級里最帥的男生跳一場最美的圓舞曲。

你說這是幼稚?

不見得。

童真雖然幼稚但彌足可貴。

《家有兒女》有一集,夏雨認為自己的爸爸是一位武術高手,並且親眼所見爸爸打斷了一根棒球棒,於是他在小夥伴面前夸爸爸是武林高手,讓夏東海徒手劈石頭。

夏東海真的劈了,只是耍了"小聰明",把"石頭"用"發糕"代替,讓小雨相信自己是武林高手。後來夏雨的同學二胖不服氣,認為自己的爸爸才是高手。

這樣,一場兩位"高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在單挑過程中,夏東海發現二胖的爸爸也是偽高手。於是,兩個爸爸在孩子面前默契展開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推手"比賽,最後兩個小傢伙看著睡著了,在夢裡還說:"到底誰贏了?"

兩個爸爸相互看了一眼,都笑著說:"當然是爸爸贏了。"

為什麼兩個爸爸都選擇"偽裝",而不是告訴自家兒子事情真相呢?

告訴他們:醒醒吧,這個世界上沒有武術高手,都是騙人的。"

沒必要。

這是這個年齡段最美好的童趣。

長大後的他們,自然就會知道爸爸就是普通人,不會徒手劈石頭。

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要多學學農村的孩子。

可你要知道,農村的孩子也羨慕城裡的孩子,他們的早熟是逼出來的。

如果有選擇權,她們也希望自己純真一點,幻想自己是白雪公主;可現實父母外出打工,教育資源匱乏,她們不得不早早就學會照顧自己。

他們早熟讓人心疼。

做父母的要記得自己以前也是孩子。

現在成為大人了,卻逼著孩子早早失去"童真",這何嘗不是一種殘忍呢?


03.每一個成年人,都有一個「童話故事」

人是靠想像力生活的物種,每個年齡段的人有各自年齡的故事,信仰和期許。

你說童話都是虛構出來的故事,是騙人的。

那世界上優秀的文學作品大多數都有虛構的情節。

金庸的武俠小說,在現實生活中有嗎?沒有,可為什麼很多人通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成為"武俠迷",並且將裡邊的精華運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呢?

經典文學作品《老人與海》,現代社會我們那一個人會想海明威一樣,為了抓魚,洋洋洒洒寫了幾十萬字的文章,你覺得無聊,這老頭腦子有問題,可經歷過挫折,失敗,動過想死念頭的人來講,也許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是他活下來去的動力。

有些人有宗教信仰,佛教里講西方極樂世界,要多念佛,少殺生,多布施,這對於有些人來講是扯淡,人死了就死了,哪裡有什麼西方極樂世界。也許對於一個做盡壞事,或者將死之人,他們可能害怕死亡,依靠宗教信仰能夠緩解自己內心的緊張感。這個時候,你好意思跟她說:"不要相信這一切,都是假的,你就該死。"

很多人說這些都太高大上了,我就是俗人。

俗人也有"童話故事"。

多少人在朋友圈轉發楊超越,信小呆的"錦鯉"照片,轉發的時候還順帶寫願望,比如早日通過四六級,希望能一夜暴富。


如果你說小孩的童話故事太假,那你轉發"錦鯉"照片難道不假嗎?

你告訴小朋友童話故事是假的,要認清現實的虛偽,那你媽也告訴你別沒事總轉發錦鯉,想要一夜暴富,那你為啥還天天想,沒事還要轉發。

論起幼稚,成年人比小朋友更幼稚,更懂得自我欺騙。

難道我們不知道靠轉發楊超越的照片,壓根不可能成為錦鯉。

你能不能過四六級,跟你有沒有認真複習有關係,你沒有複習,天天轉發楊超越的照片都沒用,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會孜孜不倦的轉發,許願呢?

因為現實太苦,想要一點甜。

哪怕只有1%的甜味,也是一種寄託。

對於成年人來說,童話就像一顆糖,在自己支撐不下去的時候,剝開糖紙,含一塊在嘴裡感受到甜味,才能有力氣熬過現實的殘酷。

就像宮崎駿在《魔女宅急便》里提到:成長是一筆交易,我們都是用樸素的童真與未經人事的潔白去交換成長的勇氣、成熟的情感、廣闊的視野……或其他認為值得的東西。

一個真正成熟的人,是在這個殘酷的世界裡,心中有個角落還保留童真。

時代在不斷地變化,但心靈的慰藉是每個時代的人都需要的。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童話故事。

童話的意義在於這個世界上真的有很多魅力的東西,生存在這個世界是值得,你只是尚未遇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DzcsyG4BMH2_cNUg6M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