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7日,一家德國超市在上海開店,在零售界掀起了熱議,數十家媒體爭先報道,開業當天,凌晨5點,就已經開始有人在門口排隊,截止當天下午3點,超市門口依然排著大約50米的長隊。
這個備受關注的超市就是ALDI。ALDI自創立之初起,一直堅持「低價高質」的思路,實現了長期穩定的營收增長。它每到一個國家都橫掃披靡,ALDI的打法對當今零售行業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一直被視為中國零售業學習的全球兩大零售標杆之一,值得我們深入學習和借鑑。
為此,零售老闆內參-條碼學堂【新零售案例研究所】,深入研究ALDI,推出首個案例課程——ALDI(中文名為「奧樂齊」)盈利模式大解析:門店10000+,營收900多億美元,ALDI不為人知的折扣店經營秘籍。課程將從核心供應鏈打造、產品開發、選址策略、品類選擇、貨品陳列、動線設計、門店管理、員工管理等方面為大家深度揭秘ALDI的打法。
- 1 -
ALDI的「極致零售」:從「窮人店」到世界零售巨頭
作為全球最著名的零售品牌之一,ALDI從之前德國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食品雜貨鋪到現在已經一步步成長為世界排名第八位的跨國零售巨頭(根據德勤《2019全球零售力量》排名)。
此外,ALDI還被譽為「沃爾瑪殺手」,說到這個稱呼,就不得不提它和零售巨頭沃爾瑪之間的戰役:
1997年,在巔峰時期的沃爾瑪曾進軍德國市場,最終卻無功而返。2006年,沃爾瑪全面退出德國市場。在德國市場8年,沃爾瑪累計虧損數億美元。
而ALDI在美國市場上的表現卻是咄咄逼人,截止目前在美門店數量已經有1700多家,並仍然在不斷擴張中。在美國一項名為「超市在消費者中受歡迎程度」的調查中,ALDI得票數遠超過沃爾瑪,斬獲第一名。
ALDI的實力可見一斑,而這些令人望塵莫及的赫赫戰績無不源自於它獨特的經營模式。
- 2 -
里程碑式地發展:南北分王,全球擴展
從時間軸來看,ALDI發展過程中有幾個里程碑式的關鍵點:
1)ALDI品牌正式誕生:1946年ALDI創始人阿爾布雷希特兄弟在埃森市重新開設了一間100平米的店鋪,ALDI品牌正式誕生,ALDI取自Albrecht和discount的前兩個字母,意為由阿爾布萊希特家族經營的廉價折扣商店。
2)南北ALDI分局:1960年ALDI連鎖店發展成南、北方兩個商業集團,兩兄弟分管兩個集團,兩個集團公司友好合作,同時在法律、財務和組織上完全獨立。
3)開啟全球擴展戰略:1967年,ALDI首次進軍國際市場,在奧地利開設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Hofer KG,意味著ALDI自此開始啟動全球擴展戰略。
4)全球擴展加速:相對應地,1975年ALDI全球門店總數超過1000家,1985年超過2000家,1995年超過3000家,2002年達到6400家。經過100多年的發展,ALDI至今已在全球10餘個國家擁有超過1萬家的店鋪。2019年,ALDI於中國上海正式開設首批兩家試點門店。
- 3 -
高效零售:價格便宜20%-30%,坪效是沃爾瑪的2-3倍
1、人效為沃爾瑪2.2倍,店裡只用3-4人
(課程內會詳細講解)
在ALDI「每個人都是生產線上的螺絲釘」。「面面俱到」的用人原則,讓ALDI的每個員工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人效始終保持較高的水平。雖然近年由於不斷向其他國家擴張,使ALDI的人效有所下降,但截止2016年ALDI的人效依然高達48.05萬美元/人,約為沃爾瑪的2.2倍多。
ALDI在管理上採取極簡組織,沒有任何中間層,沒有龐大的管理機構,簡單到只需要把商品賣到最低價格就可以了。
ALDI店內的營業員一般為3-4人,遠低於一般的超市數十人甚至上百人的人員配置。
店員沒有明確的分工,每個店員往往身兼數職,理貨、收銀、清潔樣樣通,是名副其實的多面手,效率非常高。
由於人員控制的比較好,ALDI可以支付給員工很高的工資,薪水比同行高10%-20%,這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員工的積極性。
而且ALDI十分重視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憑藉獨特的員工培訓和激勵體制,ALDI吸引了大批優秀且專業的人才,而且人才流失率極低,不僅保持了隊伍的穩定,也增強了企業的凝聚力,提高了在行業內的競爭優勢。
2、精簡SKU,價格便宜20%-30%
(課程內會詳細講解)
商品是消費者最看重的方面,ALDI的獨特之處在於精選品類和打造自有品牌,從根源上掌控商品的品質,並將成本降到最低。
與一般超市經營理念不同,ALDI放棄經營全面且種類豐富的商品範圍,而是把經營重點專注於700種最常被購買的商品上,雖然近幾年品類有所增加,但是依舊控制在1200-1700左右。而在沃爾瑪、家樂福等連鎖超市,商品的種類可能多達十幾萬。
雖然商品品類不多,但是ALDI精心篩選的品類足以滿足消費者70%以上的日常需求。而ALDI的自有品牌也讓ALDI可以省去商品一切不必要的中間環節,使得消費者不必承擔廣告、明星代言等費用,從而讓利消費者。並且超低的SKU,也使得單個品類獲得超高的採購規模,對供應商形成天然吸引力,讓ALDI可以從根源控制商品價格。
這些因素加起來,使ALDI擁有了超強的價格競爭力,據調查顯示,ALDI的商品價格比一般超市便宜20%-30%之多。
但是,在ALDI低價不等於低質,ALDI除了在全球挑選最優秀的供應商以外,還擁有一套極其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來保證商品的質量。所以,ALDI的每一項品類基本上都是爆品,且經久不衰,消費者忠實度極高,據研究數據表明,其固定顧客比例高達37%,遠高於零售業其他同類商超。
3、少貨架陳列,坪效是沃爾瑪的2-3倍
(課程內會詳細講解)
ALDI的經營理念是服務大眾,強調簡單實用,這樣的觀念貫穿於ALDI店鋪經營的各個環節。
ALDI的店鋪從不開在租金昂貴的繁華地段,而是圍繞核心消費群體,將店鋪開在居民區和大學校區附近或城區邊緣,這些地方租金便宜,客流充足。
ALDI對店鋪面積也有著嚴格的要求,一般都在300~1100平方米,平均只相當於沃爾瑪的1/2~1/4。而且店面布置也十分簡單,不追求奢華,裝修極其質樸。
此外,ALDI店內的商品陳列,也有著自己獨特的一套高效方法。在ALDI,除了少量食品、生鮮有簡單的貨架或者冷櫃以外,大部分商品都採用「少貨架化」設計的陳列辦法,消費者直接在箱內選購商品,不僅節省了店鋪的營業空間,還節省的店員的理貨時間,成功實現了商品在上下貨架和倉儲的低成本運作。
無論是選址、店面裝修還是商品陳列,ALDI都一直踐行「去掉一切多餘或不必要的環節」的理念,力求降低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將所有的精力都聚焦於給消費者提供最物美價廉的商品,因為對於消費者來說,除了商品本身,一切都是虛的。
而這些使得ALDI獲得了超高的坪效,從數據上來看,ALDI的門店坪效接近13000美元/平米,是沃爾瑪坪效的2~3倍,遠遠高於同行競爭者。
-4-
全球化擴張:開店10000+,營收破900億美元
自創店以來,ALDI的門店營收幾乎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1955年ALDI營收僅為0.15億美元,根據德勤(Deloitte)發布的2019年度全球零售商力量報告(Global Powers of Retailing 2019),截至2018年6月的財政年度,在全球250家零售商排名中,阿爾迪以982.87億美元保持在第八位。
1970年至1980年期間,ALDI共在奧地利、荷蘭、美國、丹麥、法國這5個國家設立分公司,除美國外,其他四個國家均與德國接壤;1990年ALDI進軍英國、愛爾蘭和另一接壤鄰國盧森堡;自2000年開始,隨著海外擴張模式逐漸成熟和海外經營經驗的持續積累,ALDI開始將視野放眼到更廣闊的領域,包括歐洲其他非接壤國家、大洋洲、亞洲。歐洲片區包括更偏遠的西歐國家西班牙、葡萄牙,東歐國家波蘭、斯諾文尼亞、匈牙利;大洋洲片區是澳大利亞;而亞洲片區方面,考慮到文化、消費習慣上的差異,ALDI直至2015年才在香港設立採購辦事處,2017年才正式以純電商的身份進入中國,2019年在中國正式開設門店。
從近期ALDI的門店擴展速度來看,2002年至2014年,凈開店3530家,年均復合增長速度3.73%;2015年凈開店203家,增長速度2.04%;2016年凈開店261家,增長速度2.58%。從1955年以來ALDI的復合增長率已經達到了15%,單一門店的營收達817萬美元。
據ALDI中國官網顯示,作為有著將近超100年的歷史的零售巨頭,截止目前在全球的門店數已經超過了10000+家,員工數量達100000+,年銷售額超過900餘億美元。
相信看到這裡,你會想了解更多ALDI的經營細節,ALDI的選品策略是什麼,商品定價有什麼訣竅,採購標準是什麼,供應商如何選擇……
本期課程——ALDI(中文名為「奧樂齊」)盈利模式大解析:門店10000+,營收900多億美元,ALDI不為人知的折扣店經營秘籍,將會從核心供應鏈打造、產品開發、選址策略、品類選擇、貨品陳列、動線設計、門店管理、員工管理等方面為大家深度揭秘ALDI的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