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批評孩子,不能觸碰的四個底線,必須牢記

2019-07-29   拾荒boy育兒

前段時間,楊冪談親子教育的話題,上了熱搜,在節目裡出現的5條殺傷力很大的5句話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反思。

33歲的楊冪已經是一個媽媽了,她現場表示,自己永遠不會對孩子說出這5句話。

這樣語言對於孩子來說,就像是一把刀子一樣把他們「殺死」。

其實,很多時候,「毀滅」孩子,不需要太多的語言和行為,在一些簡單的話語中,都會把孩子傷得體無完膚。

同樣,有一些對於父母教育孩子來說,是一條底線,希望父母再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慎重在慎重。

1

孩子犯錯,以偏概全的全盤否定式教育。

有一朋友跟我溝通,他說他現在性格里充斥著極度不自信的主要緣由是來自於父母小時候的全盤否定式教育。

她跟我分享了她小時候的一次小事。

有一次周末,媽媽有事出去,留她一人在家。

出門前,特意交代她,記得把陽台上的衣服收回來,天氣預報報下午有雨。

那天下午,她忘記了這個事情,在家看了一下午的《愛情公寓》,晚上媽媽回來,看到了在陽台上被淋得七零八落的衣服,一頓批評教育。

並且還很大嗓門的吼道:「怎麼每次交代你做點兒什麼事情都弄不好,一點兒記性都不長,你自己想一下,是不是每次都這樣?你耳朵是起繭子了嗎?」

媽媽全盤否定了她的所有,她憤怒的說,什麼叫每次,不就是一兩次嗎?以後你別交代我做事情了,明知道要下雨,都不收回來。

她那個時候正值8歲,正是需要父母的肯定,一聽到媽媽全盤否定,感到很委屈。

她媽媽擅長的就是以偏概全,不管是作業,還是生活上,只要一做錯,肯定就是「每次都這樣」,長期下來,她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在媽媽的眼裡像窩囊廢一樣。

孩子的自信心建立起來很難,但是摧毀需要一句話,就足以。

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永遠都知道,教育孩子,要以講故事的形勢教育孩子,該肯定的時候肯定,該批評的時候指出來,囫圇吞棗式的教育方式,只會全面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和積極能動性。

長此以往,真的會毀了孩子一生。

2

批評孩子不分場合,不在乎孩子的尊嚴。

有一次在肯德基店,看到一個孩子被食物燙的眼淚都在眼眶裡打轉,她可憐兮兮的走到媽媽身邊,希望爭取到媽媽的一點兒安慰。

可她的媽媽看了一眼,沒有理他,回過頭接著玩手機。

當孩子再三煩她的時候,媽媽卻很不耐煩的職責孩子,甚至越罵越難聽,說出了「你怎麼這麼笨,怎麼不去死呀」的言論。

這樣的媽媽典型的一個教育孩子的反面失敗案例。

這樣教育長大的孩子註定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治癒。

在知乎上,有一個朋友分享她小時候,經常被母親在公共場合教訓,每次被罵後,她都會手足無措的站在原地,感覺路上的人都在看她。

時間久了,邊上的小朋友都在嘲笑她,漸漸的,他覺得那些路人都在嘲笑她。

慢慢的,她的骨子裡就開始不自信,牴觸和媽媽一起出門。

甚至是有人大聲的說話,她都會不自覺的對號入座,自信心極其差。

很多人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並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對於孩子漫長的一生來說,卻是深入骨髓,成為難以逃脫的夢魘。

說的輕的,讓孩子不自信,往重了說,孩子的一生,就會毀在那幾句話里。

很久前,有個報道,一個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孩子父親來到學校,在公眾場所,當著學生和老師的面,狠狠的教育孩子,一邊罵,一邊用手指戳他的額頭。

當天晚上,孩子就跳樓自殺了。

千萬別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不分場合的隨意辱罵,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尊嚴,記得再教育孩子的時候,給他們留一份尊嚴。

文學家胡適的母親就做的很對,從來不當著他人的面教育他,私底下對他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他母親一直秉持的原則是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給別人看的,也不是讓別人在邊上說風涼話的。

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這個教育孩子的底線,希望每個父親都知道。

3

習慣性眼神,行為來冷暴力孩子。

我小時候一直懷疑我爸學過川劇變臉,上一秒對著我黑著臉能滴出墨來,一雙眼睛裡還閃著凌厲的殺氣,下一秒就能對著門外的人笑得滿面春風。

我爸對於最厲害的教育方式,不是打,也不是罵,而是黑著臉瞪我。

小時候最怕的就是他那雙殺氣騰騰的眼神。

有一次在親戚家吃飯,說錯了一句話,說了一個遠方親戚的名字。

被我爸說是沒大沒小,然後就習慣性的對我黑著臉,站在三米開外,我都能夠感受的到他眼神中的殺氣。

那天晚上一路,他都是黑著臉的,無形之中,給了我一番深刻的教育。

他的這種教育方式效果還是很明顯的,以至於在公共場所,有他出現的地方,我基本上都不出現,及時出現了,我也閉口不談。

即使偶爾說話了,他頭往我這邊一扭,眼神撇我一下,我瞬間閉口不談。

我認為,在所有的暴力裡面,冷暴力是最可怕的,因為在他的行為動作和眼神里,對你存在著漠視和震懾,所有的言行和語言,都體現在一個眼光里,一個沉默且冷峻的臉上。

對於小孩兒來說,成長在這樣的環境里,沉默,自卑,沒自信,應該是小孩一生的標配。

父母應該要和孩子多交流,用溝通的方式來解決孩子身上存在的苦難,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4

「狼來了」式恐怖教育方式

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件。

一個走失的孩子被路人報警,當孩子看到孩子後,嚇得哭了,躲的遠遠的。

經過溝通才知道,孩子是長期被父母教育著,做錯事情,小心警察叔叔把你抓走。

所以導致,孩子即使流浪在外面,也不敢請教警察。

利用警察的威嚴和工作職責抓壞人的形象來教育孩子,是很多父母的套路,這樣雖然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卻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和認知。

那就是真的發生了危害怎麼辦,不報警,不去找警察,這可不僅僅是害怕這麼簡單,而有可能是生命安全。

還有很多家長,喜歡用護士,醫生,老師等這些職業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對他們產生恐懼,讓孩子產生抗逆心理,並不利於孩子的生長,但是這些職業的人和孩子的日常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孩子一生的成長,都離不開這幾個職業人群。

「恐嚇式教育」會給孩子帶來心理的困擾和擔憂,強化孩子對人或者事物的未知恐懼,甚至會讓孩子產生社交恐懼。

醫學資料表明:恐懼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

家長教育孩子真正的目標並不是為了讓孩子害怕,而是讓孩子迅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

試試用正面的承諾取代負面的言語威脅,直面交流和坦誠相待。細心觀察孩子害怕什麼,設法從心理上消除他們的恐懼感,克服緊張情緒,再去引導會更好。

簡單粗暴的方式不能讓孩子改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還是耐心教導!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成長,但是在孩子一生的成長當中,或許會犯很多的錯,也有很多時候,會違背我們的意願。

當我們要開始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要了解,時間,地點,方式,是否正確,正確的打開方式是幫助孩子成長,但錯誤的打開方式,會在無形之中「毀滅」孩子於無形。

以上4種教育方式,就是日常交流中的禁區,希望父母們看到後,能夠從中感悟到點兒教育孩子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