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堆無罪,擠爆有理:我們中國人,究竟該如何行走於這擁擠的人間

2020-01-18     知泰國

生活在他鄉的中國人,心中常有著糾結。

我們滿懷自豪地,看著這個國度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卻又隱隱不安地,擔心人滿為患的同胞驚擾了這個敏感的國度。

我們憤恨於聽到本地人口中「中國人排山倒海」的牢騷,轉過頭來卻也喜歡對同胞們洶湧的人海,轉述這個國度小肚雞腸的憂慮。

我們討厭被人嫌棄,卻也忍不住嫌棄自己。

我們很想勸說同族的弟兄,放棄那種斯文掃地的擁擠;卻也在照鏡子時輕聲地問自己:你有什麼資格,去質疑你的族人「擁擠的權利」?

前一段時間,中國人擠爆了曼谷的龍蓮寺,激起了泰國華人圈內部的吐槽與爭吵。

很多人的矛頭,指向「化太歲」的微商。

而實際上,龍蓮寺的擠爆,本質上還是一場中國式的爆買。微商代購們只是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跑腿者,他們固然激化和放大了這種並不扭曲的需求,但歸根到底,造成短缺的,還是中國買家過度旺盛的需求。

更早之前,中國人還買斷過很多東西。

在泰國,我們買斷了那種奇香惡臭的水果,讓本地人為了他們那種特別的嗜好,而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銀兩。

我們經年累月地買斷著全世界的奶粉,讓許多國家出現了原本計劃經濟時代才會出現的,市場經濟史上絕無僅有的「奶粉限購」奇觀。

不管是僻靜的海灣,秀美的山峰,古老的城牆,靈驗的寺廟,多長了幾棵櫻花樹的大學,可以望見敵軍碉堡的島嶼,當紅歌手投遞過信箋的郵筒——反正隨便一個什麼鬼地方,只要被中國遊客「發現」了,便會立刻變成晚間8點鐘的萬達廣場,春節期間的廣州火車站。

不管是奶粉、馬桶蓋、犀牛角、紫檀木、東南亞山寨寺廟的護身符、初出茅廬的飲料、重振雄風的藥物,以及抹在女人臉上據說便可永葆青春的成分不明的化學品——反正隨便一個什麼東西,只要被中國人「邂逅了」,便會立刻被神奇的力量席捲一空。

在世界的任意一個角落,任意一個時間,任何一個地方,任何一種東西。

一旦被我們發現,便會被人海淹沒;一旦被我們喜愛,便會被我們搶購一空。

被我們看上的東西,一般都不夠我們塞牙縫。

如果這種東西,是可以無限再生的工業製成品,要多少,就能生產,那麼情況還好一些。

但是,如果被我們看上的東西,是種植面積有限的農作物、瀕危的野生動植物、場地面積有限的旅遊景點,那麼,結局就是一貨難求的短缺,寸步難行的擁擠。

沒辦法,人太多了。

人一旦多起來,任何一點微不足道的欲求,都會匯聚成吞食天地的洪流。讓那些對「數量的力量」一無所知的外國人,目瞪口呆,瑟瑟發抖。

批評這種「洪流式消費」很容易。

消解和質問這種批評,同樣很簡單——中國人,憑什麼就不可以?

是啊,憑什麼呢?

我也是一個中國人。

當窮奢極欲的西方世界,批評中國「碳排放超標」,說些什麼「中國人多吃一片肉,亞馬遜就少一棵樹」之類的屁話時,我也忍不住想要抽他鴨的。

就准你洋鬼子一日三餐啃牛排,不准我們中國人每天早上喝牛奶?

我們中國人不是人?

當我和我的泰國朋友在一起吃飯,突然聽泰國人說道:「我家那邊有個地方特好玩,佛祖保佑,那地方千萬不要被中國人發現……」

我心中的第一反應,不是對泰國人的羞赧。

而是不動聲色的憤怒。

你那什麼鬼地方,就這麼金貴?

就你能去,我們中國人就不能去?

要是高加索人種的白皮大媽跑到你那破沙灘上曬太陽,只怕您歡迎還來不及吧。

得咧,不去就不去,誰稀罕似的,八抬大轎請我,我都懶得去。

「龍蓮寺」的例子太過極端,那涉及到對宗教信仰過度的商業化消費,以及「雲端拜佛」本身過於稀疏的信仰誠意。

但是,中國人購買泰國的榴槤,是一種應當被抵制的罪過嗎?

中國人出於仰慕與鍾愛,對一個國家旅遊資源的合法消費,是一種值得被聲討的掠奪嗎?

在不考慮生態保護和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往外國的某條大街上多放幾個中國遊客,難道就這麼妨礙旁人寧靜致遠的雙眼嗎?

整體的失衡,並不能在倫理上遮蓋個體之間的平等。你們看到的是中國人排山倒海的人潮,而對於這人潮中每一個單獨的中國個體而言,這難道原本不就是一場你情我願的出遊和購買嗎?

是啊,憑什麼,中國人就不行呢?

我們這些生活在海外的中國人,終究也是中國人。

我們經常會憑藉自己在信息上的優勢,對中國同胞轉述外國人的想法。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樂意站在外國人的立場上,去審視和批判中國人。

我們絕不會在批判的同時,忘卻我們自身的身份,不會因為對族人偶爾的吐槽而將自己超脫於我們的族人之上——有些人會這樣做,但是我們不會。

我們深知,在別人眼裡,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外人眼中「人山人海的黃色雪崩」中,不可分割的一片黃雪花。

扎堆,搶購,人多錢傻,席捲一方天地,驚詫四方友邦——這樣的我們,是對的嗎?

依舊是不對,或者說,沒有價值的。

但是這種「不對」,並不是說我們中國人沒有這樣的資格,去將這個世界的美好分一杯羹;而是過分的集中和擁擠,會影響我們自身對這個世界的「用戶體驗」。

扎堆,是一種人性,不是中國人的獨享。珠穆朗瑪峰上,遍地死屍,滿山糞便,依舊每年大排長隊,絡繹不絕。

但是,在世界各民族的比較之中,中國人的確屬於「比較能夠自己給自己找罪受」的民族。

在中國人的潛意識中,旅遊不是一種休閒,消費不是一種享受,而是一種競爭,一場盛大的主題競賽單元,和爭搶排位的炫耀性遊戲。

不是「我得到了,我開心」

而更像是「我讓別人看到我得到了,我真牛」

是啦,競爭是人類快樂的源泉之一,稀缺是東西值錢的根本——尤其對於狼性十足,戰意正旺的當代中國人而言,更是如此。

但是,其實這也挺難受的。

本來,旅遊度假,就是圖個樂呵,放鬆一下,你非要把它搞成一項需要達成的成就,一種需要努力的任務,這或許很牛,但是多累啊。

咱們中國人,平常工作日裡,996地拳打腳踢;好不容易有點空閒,還要腳踢拳打,於人山人海中爭搶那朋友圈裡的風光一瞬,想想都讓人覺得疲憊。

咱們又不是個個都是珠穆朗瑪「攀登者」,搞這麼高難度,幹什麼呢?

避開人海,找個僻靜的,自己喜歡的地方待著,多舒坦。

避開爆款,找個平凡的,自己容易弄到的東西用著,就挺好。

囉囉嗦嗦講了這麼多,其實我所要說的,只是如此。

在泰國,我們看到許多中國同胞,聚集於一處,爭相於一物,到頭來搞得焦頭爛額,這種感覺讓人覺得既可愛,又疲憊。

大多數一貨難求的爆款,都是營銷策劃吹牛叉的結果;大多數「一生必須去一次」、「不去看一眼等於白來一趟XX」的勝地,都沒有想像中那麼好玩。

別扎堆,不是為了讓泰國人別受到我們的驚嚇,而是為了讓我們自己少受點累,少吃些苦,少交一些沒必要的智商稅。

人生苦短,假期難得,銀子難賺,就不要在另一個國家製造人山人海,把自己難得私享的光陰,浪費在比上班擠地鐵還讓人疲憊的爭奪與競賽之中了。

光是看著,就很累啊。

(文/岳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oXlxG8BUMKGWtVOBHX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