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年,「原生家庭」這個詞火了。
一開始是件好事,心理學家們普及原生家庭的概念,強調它的重要性,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問題產生的根源,從而更好地改變生活。
但慢慢地,輿論開始有點變味,很多人生活中遇到一點不開心的事就習慣性往原生家庭上甩鍋。甚至,批判父母成了一種趨勢。
- 自卑,是因為父母沒錢,貧窮讓整個家庭被現實蹂躪,讓你覺得自己配不上好東西,配不上好的人;
- 沒有朝氣,是因為父母不懂得誇獎自己,從小沒有獲得足夠的正向反饋;
- 甚至自己不愛看書,也會埋怨父母沒有以身作則,又或是沒為你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當然,我絕不否認現在的我們,身上有很多原生家庭的影子,但如果原生家庭是個人的話,估計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也會忍不住吼一句:別什麼鍋都往我身上甩!
說到底,大部分人對原生家庭傷害的看法還停留在認同的階段,並沒有接受,更沒想過改變。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知道了原生家庭不好會帶給我們傷害,但並沒有從內心深處接受這個事實,而是一味地沉浸在這種傷害中不肯放過自己。
有句話說得好:「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可否認,但了解原生家庭,不是為了放大自己的痛苦,而是學會讓自己的心靈成長,用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看待曾經受過的傷,從而找到修復童年傷害的方式,開啟新的人生。
籠統地來講,原生家庭帶來傷害的情況有兩種,一種是父母不愛自己,另外一種便是父母愛自己,但愛的方式有問題。
先來說第一種:父母不愛自己。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極端的新聞,比如父母遺棄孩子,甚至一些父親對女兒作出禽獸一般的行為,但這種情況比較極端,回到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愛自己的情況,更多出現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尤其是在農村。
因為受傳統思想的束縛,在老一輩人眼裡,生孩子就是為了傳宗接代,甚至自私一點講,生孩子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送終,在他們看來,嫁出去的女兒就像潑出去的水,所以兒子就成了重點保護對象。
而且你會發現,有很多深受重男輕女思想折磨的女生,在成為母親後,反而變本加厲,成了該思想的簇擁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覺得女兒不能養活自己,不能替自己養老送終。
這聽起來有點殘酷,但就是事實。
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女生,難免會產生自卑的情緒,大多還會被父母訓練成「扶弟魔」,自己成家立業後還要被弟弟吸血。
比如,孫儷在《安家》中飾演的房似錦。房似錦這個名字聽起來還挺文藝,但其原名叫「房四井」,她出生時,父母已經生了三個女兒,因為排行老四,更因為是女兒,剛出生就被親媽扔在井裡想要淹死她,幸虧爺爺及時出現救了她的命,於是就有了「房四井」這個名字。
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名字比比皆是,譬如:招娣,夢楠。這種名字帶給女兒們的傷害,註定會伴隨一生,每次別人叫她們的名字,都像是在提醒她們:你不被父母喜歡。
房似錦童年的那段經歷,看過《安家》這部劇的朋友都知道,真可以用絕望來形容,但沒看過的朋友,現實生活中也會有所耳聞。
- 小時候,兒子、女兒打鬧,不管對錯,只要兒子吃虧了,父母就會打女兒;
- 上學後,即便女孩學習再好,但如果家裡的錢只能讓一個孩子上學,不用考慮,你輟學吧,讓兒子上;
- 長大後,等女兒有出息了,哦,不,哪怕是她們過得很糟糕,父母也會隔三差五地要錢,就連兒子的彩禮錢,買房錢都得姐姐出。
每次看到這種情況,我都覺得這些父母哪裡是養了個女兒,完全是生了幾個女兒,和自己一起養兒子啊。
有時候,看的氣都不打一處來,想衝進電視踹那些父母幾腳,但慢慢長大,明白了那些父母重男輕女的原因後,對他們的怒氣就少了很多。
注意,只是明白,並不是理解和贊同!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局限性,往上翻兩代,絕大多數家庭都逃不脫重男輕女這道枷鎖。
回溯人類的發展史,男女地位的改變都是隨著生產方式的改進而不斷變化的。
- 在最早期的原始社會,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 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尤其是那些需要付出力量的工種的出現,譬如耕種、挑夫等等,這都讓男性的生理優勢得到了最大的發揮,所以女性地位由此一落千丈,持續了幾千年。
- 但幾次工業革命的爆發,為女性群體創造了越來越多合適的工作崗位,幫助他們從相夫教子的家庭里走出來,開始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 如今,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女性群體可以從事的崗位越來越多,所以重男輕女的現象也會越來越少。
但在過去,正是因為古代生產方式的有限,那些家裡沒有男孩的家庭,地里的農活就沒人能幹,也就意味著一大家子人就要面臨飢餓,甚至是死亡的威脅,這就讓人們不得不更重視兒子,於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就這樣深埋在了那些父母腦子裡。
當然,任何時代都會有一些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他們崇尚自由,尊重個體的價值,會對兒子、女兒一視同仁。
對於這樣的父母,我們要大力鼓勵,瘋狂點贊,但對於千千萬萬擁有普通、落後思維的父母,也沒必要過度苛責,畢竟誰能保證自己的思維一直領先於時代呢?
說這些不是為了給那些擁有重男輕女觀念的父母開脫,只是為大家提供一個角度,換一種方式看待自己的處境,因為只有真正了解了痛苦產生的根源,改變才有可能發生。
再來說第二種情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父母愛自己,但愛的方式有問題。
- 我都是為你好,不許看手機,不許玩遊戲;
- 我都是為你好,上學時不能談戀愛;
- 我都是為你好,畢業後就應該趕緊結婚生子,成家立業;
「為你好」這三個字仿佛成了父母們的口頭禪,也成了一道免罪金牌,倘若孩子們表現出一絲絲質疑,他們便會覺得你冷血,為什麼我對你掏心掏肺,你就不領情呢?
父母愛你嗎?這個想都不用想,當然愛!但父母愛你的方式有沒有問題,答案也不言而喻。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做呢?
第一:拓寬思考的維度。
弗洛伊德學說里有一個「決定論」,是說我們的命運由外界決定,如果你小時候遭遇過不幸,你犯罪就是理所應當的,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
在這樣的觀念下,遇到問題,人們便會習慣性地從原生家庭上找原因。
但說到底,原生家庭的傷害只是家庭教育帶來的傷害,但一個人的成長,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除了家庭教育,還有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
出現問題時,思考原生家庭的不足是好事,但不能一刀切地所有原因都集中在原生家庭上。
比如我在反思自己為什麼變得越來越內向,沒有小時候那麼開朗活潑這件事。
如果按照原生家庭的思維模式,我會想當然地覺得是父母的一次次批評,甚至偶爾的打罵讓我恐懼,即便打我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犯了錯,但我也會覺得是他們不會教育,不懂得用鼓勵的方式正確引導。
但夜深人靜時,自己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就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很多種。
譬如,初中時遭遇的那次校園暴力讓我對社交有所恐懼,還有上大學後,認識了一群很厲害的同學後,無論是物質還是精神上的那份落差讓我自卑。
總之,針對不同原因造成的自卑,解決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但如果只盯著原生家庭這一個問題,便永遠不可能獲得全面的成長。
第二:放下對完美家庭的執念。
環顧四周你會發現,沒有人不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只是程度不同罷了。
原因就像剛才所說,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局限性,我們不可能做到完美,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每個父母都會犯不同的錯誤。
可能你會說:道理我都懂,但想到曾經遭受到的傷害就感覺痛苦該怎麼?答案只有四個字:換位思考。
你自己做事情都做不到完美,各種拖延,為什麼要如此雙標地認為父母的教育就必須完美呢?
在剛剛生下你的時候,父母也不過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正是迷茫無措的時候,所以少一點對他們的苛責吧。
而且,被誇大的原生家庭的影響,不僅給孩子們造成了傷害,也給很多父母增加了心理負擔。
認識到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後,不少年輕的爸爸媽媽就會有意識地學習相關的育兒知識。
但身邊很多奶爸奶媽反應,學到最後他們反而越來越恐懼,生怕自己的一個不小心就給孩子造成了永久性的傷害,跟孩子的相處過程可謂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甚至有一些年輕的朋友,直接選擇了放棄生孩子。
第三:不要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心理學上一個經典名詞「標籤效應」,是說人一旦被下了某種結論,就會像商品被貼上某種標籤一樣,會自覺按照這個結論做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招募了一批紀律散漫,不聽指揮,性格比較痞的新士兵,要求他們每月向家人里寫一封信,大意是說自己在戰場上如何奮勇殺敵,以及聽從紀律,服從指揮的。
只是這樣一個小小的改變,半年過後,心理學家發現,這些士兵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改變了。
類似的實驗、法則還有很多,比如「吸引力法則」,結果都證明了心理暗示的強大作用。
當我們給自己貼上一個正面的標籤時,生活便會一點一點得去改善,相反,一旦貼上負面標籤,甚至誇大負面標籤的傷害,便會把自己拖進負能量的沼澤里。
或許你會說,這不是自欺欺人嗎?難道我傷心難過時,連說一句自己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資格都沒有嗎?憑什麼父母犯的錯要讓我一個人承擔!
當然不是!只是傷害已經造成,就好像一塊傷疤,想要讓它快速癒合的正確做法就是殺菌消毒後包紮好,而不是隔一段時間就把傷口揭開,告訴別人,告訴自己我受過傷。
甚至,你可以不原諒父母,但不能不放過自己啊。
就像東野圭吾在《時生》所寫:「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