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夜講起,7幀鏡頭,帶進"探秘"北京這所"雙一流"高校!

"我和我的北科,一刻也不能分割。"在北京著名的學院路上,坐落這樣一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學。在67載的歷史進程中,它始終以服務國家重要戰略需求為己任,與民族奮進的脈搏一起跳動,立足行業、面向全局,務育人之實、謀科研之新、求貢獻之真,鑄就了一篇"為中華之崛起,奉科技以強國"的發展華章。


前夜

在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各條建設戰線百廢待興,人才奇缺。 1952年,經過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與重工業部磋商,決定以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唐山鐵道學院、山西大學、北京工業學院、西北工學院、清華大學這六所著名院校的部分系科為基礎,成立了一所以工科為主高等學府。由此,這所有著光榮傳統和歷史的高校開啟了波瀾壯闊的發展篇章!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如今的北京科技大學,已發展成為以工為主,工、理、管、文、經、法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並先後入選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首批"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建設高校、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

67載歲月,北科人步步成長,用智慧書寫著北科奇蹟!近年來,學校發展迅速,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學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科學技術史4個全國一級重點學科學術水平蜚聲中外;

2018年,北京科技大學7項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位居全國高校第8位;

2019年,學校位列2020QS世界大學排行榜第462位,進入全國高校前20;

在2019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北京科技大學23個學科上榜, 16個學科進入全國前25%,上榜數位居第29位;

以立德樹人、科教興邦為己任,與共和國同呼吸、共命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產業進步。北京科技大學凝練了崇尚實踐的鮮明品格,熔鑄了求實鼎新的校訓精神,融入到一代又一代北科人的文化血脈中,成為他們成長道路上永恆的精神坐標。


相遇

在北京科技大學的校園中,無數個"相遇"的故事在時刻上演。因為相遇,這裡走出了院士夫妻;因為相遇,學霸情侶彼此成長;因為相遇,優秀的學子聚集在一起組建成"別人口中"的學霸班級……

他們是一對高材生。1953年,柯偉、李依依共同走進北京科技大學的校園,兩人在跑道上從相遇相識到相知相愛。此後的歲月中,他們攜手於同一研究領域,兩人都是金屬領域的專家,並雙雙當選院士。

柯偉院士長期從事金屬蠕變、疲勞及腐蝕疲勞等材料失效與保護的研究,其一生所做的就是希望能更多地改善材料的服役性能,減少國民經濟的損失。李依依院士開拓了我國低溫高壓抗氫材料的研究。提出並致力於發展可視化鑄鍛技術,為我國鑄鋼支承輥、大型船用曲軸曲拐等大型關鍵鑄鍛件生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院士夫妻的感人故事不僅激勵著北科人砥礪進取,同時也成為新時代"學弟學妹"們的榜樣與楷模。來自高等工程師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卓越計劃)2015級學生劉逸群與王雪,一個排名第1一個排名第3,在北科互相幫助共同成長。他們之間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只有平平淡淡在自習室或圖書館挑燈夜讀的相依相守,互相鼓勵。在畢業時,倆人相繼直博北大和保研清華,成為了同學們羨慕的"學霸情侶"。

在北科,兩個人的相遇促成了一段難忘的愛情故事,而當眾多優秀的學子相遇在一個集體又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呢?北京科技大學數理學院黃昆班15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學霸班級":大二學年加權平均分88.027分,大三學年加權平均分90.048分,保研率高達50%。兩年里,班級接連獲得黃昆特等獎學金等各類獎學金,獎學金總額達16.35萬元,更有專利、論文,幾十項國家級、市級和校級榮譽。

在北科相遇,在北科相知,在北科奮鬥,一個又一個北科人用亮眼的成績證明著自己的"不平凡"。


回歸

1951年,柯俊首次發現並提出鋼中貝茵體(或稱貝氏體)切變位移運動,其轉變受溶質控制的機制,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重視,並獲得伯明罕大學理論金屬學系終身講師的任命。然而回國報效,是他從未忘記的願望。

當聽到祖國的呼喚,柯俊拒絕了西方國家提供的優厚條件毅然歸國,"我來自東方,那裡有成千上萬的人民在飢餓線上掙扎,那裡一噸鋼的作用,遠遠超過一噸鋼在英美的作用。儘管生活條件遠遠比不上英國和美國,但是物質生活並不是唯一,更不是最重要的"。1954年柯俊調入北京科技大學,次年著手籌建中國第一個金屬物理及金屬物理化學專業,年逾半百之時,他開拓中國冶金與材料史研究,開啟定量冶金考古研究的新篇章。1980年,柯俊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6年,為了響應國家"向科學進軍"的號召,謝錫善畢業後,遠赴捷克攻讀副博士學位。1961年他抱著滿腔熱情歸國奉獻,在北京科技大學的校園裡他堅守科技實業創新,著書立說,桃李滿天下,伴隨著中國高溫科技事業一路走來一路高歌。

陳飛武教授1995年在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先後到日本和美國深造,2004年他毅然選擇回國,在北京科技大學落地生根。多年來,陳飛武教授在開殼層微擾理論、多參考態微擾理論、約化密度矩陣理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2017年,陳飛武教授團隊在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Chemistry發表的論文Multiwfn: A Multifunctional Wavefunction Analyzer. 高居2007-2016年我國高被引論文中被引次數最高的10篇論文第7位,累計被引次數1980次,為相關領域研究提供了準確有效的參考。


從星火拓荒到桃李天下,從鋼鐵搖籃到科技殿堂。60餘年間,先後有三十餘位在這片熱土工作或學習過的北科人躋身兩院院士,他們正直偉岸的風骨、堅忍不拔的品格、虛懷若谷的心胸,如同蒼翠挺拔的青竹,巍然聳立於華夏大地,在莘莘學子心中巋然不可磨滅。


你好北科

今年67歲的北京科技大學,迎來了3500餘名2019級新北科人,他們來自全國33個省份和地區。這些萌新中當中年齡最小的出生於2004年,有11位同學名字叫"宇航",有1位同學在54年後的2019年成為了自己爺爺的校友,還有13位同學在開學典禮當天迎來了自己的生日。"求實鼎新,崇尚實踐"是楊仁樹校長給予新生的諄諄教導。迎新視頻《北科有你》中一處處明媚的風景,一張張熱情的笑臉,讓喜迎八方學子的滿井校園綻放青春的色彩。

"吾青年之盛志,如天光之正當,為中華之崛起,襄北科之華章"。激昂豪邁的《北科華章》是新生們入學時學唱的第一首歌。一聲稚嫩的"你好,北科",開啟青春的新舞台,書寫新時代的華章。


奪冠

在北科,奪冠的喜訊不時從五湖四海傳來。從聚光燈閃爍的國際體育賽事,到在校學子參與的各類學科競賽,北科人在賽場上頑強拼搏、揮灑汗水,構成了一幅幅青春洋溢的動人畫卷。

2017年8月10日凌晨,在倫敦進行的2017年世界田徑錦標賽中,北科優秀校友鞏立姣憑藉第五擲的19米94,獲得了冠軍!兩年之後的2019年10月4日,已經30歲的鞏立姣第七次站到世錦賽決賽的"舞台"上再次為中國隊摘得金牌,成功實現衛冕。而她也成為中國田徑史上第三位擁有兩枚或以上田徑世錦賽金牌的運動員,同時,她更是前輩黃志紅之後,第二個實現世錦賽兩連冠的中國運動員。

北京科技大學MEI機器人團隊在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摘金奪銀,還曾在第四屆亞太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代表中國奪得亞軍,參賽機器人在國家博物館展出,榮獲"小平科技創新團隊"榮譽稱號。

北科智能車隊自2006年組建以來,代表北京科技大學參加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在過去的歷屆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中,北科智能車隊共獲18個全國特等獎,31個一等獎,至今已奪得17個全國總冠軍。

2019年11月,在第十三屆iCAN國際創新創業大賽中國總決賽中,北京科技大學入圍的8支團隊共斬獲中國賽區五強、大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刷新了學校在該項賽事上的歷史最佳成績。


一個又一個桂冠,背後浸透了北科人的汗水;一段又一段征程,見證了北科人的勇氣和拼搏。


白晝流星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著陸,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北京科技大學韓靜濤團隊研製的大型展開系統則在"嫦娥四號"的參量探測中發揮重要作用。之前的2018年2月2日,標誌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行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的張衡一號成功發射升空,同樣是韓靜濤團隊研製生產的大型空間展開系統(一維彈性伸杆機構)作為主要執行機構進入太空,圓滿承擔了將衛星所攜帶的多個荷載送入衛星外太空的任務。


2017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北斗三號首發雙星, 一年1 9 星, 北斗三號系統用驚人的速度再次刷新了星座部署的記錄。在這一系列的衛星發射中,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李成明教授科研團隊研製的金剛石擴熱板做出了特殊貢獻,使中國太空飛行器散熱又獲得一個新突破。

2016年6月,由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李曉剛教授領導的"國家材料環境腐蝕平台"團隊,在支撐"天宮一號"、"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方面的兩項科技創新成果亮相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材料腐蝕平台為未來空間站和深空探測器的選材、設計及可靠運行提供全面的服務,並將在材料腐蝕與防護方面直接支撐我國首個臨海航天發射場的建設和安全運行,為我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做出重大的貢獻。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北科智慧,閃爍神秘月球,中國航天,探索浩瀚宇宙。


護航

2012年6月,"蛟龍號"在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在這項偉大的科技創舉中,北京科技大學礦機專業79級校友劉峰,連續六年出任蛟龍號海試現場總指揮,率隊下潛7062米,打破了世界紀錄,為我國載人深潛技術由跟跑、並跑向領跑的重大跨越保駕護航。


一幀又一幀的鏡頭,在歲月中訴說著偉大而又深沉的北科故事,一代又一代的北科學子也從這些故事中汲取養分,朝著更為燦爛的未來砥礪奮進! "我和我的北科,一刻也不能分割。"67年,從一無所有、篳路藍縷,到如今的桃李天下、科技報國,這裡有奮鬥的青春不悔的人生,也有難忘的同伴尊敬的恩師,北科故事不僅被時間鐫刻在這裡,同時也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延續~


更多校園資訊,歡迎關注北京科技大學本科招生頭條號!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北京科技大學新聞網、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