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拍攝了70位70歲老人,以光影講述「我與新中國同齡」的故事!

2019-09-27     梁平微發布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沐浴著

新生的光輝誕生在華夏大地

有這樣一群特別的人

他們在同年呱呱墜地

出生在曙光中

成長在紅旗下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

——新中國同齡人

70年光影流轉

70年波瀾壯闊

祖國的發展日新月異

成就讓世界矚目

這一群新中國同齡人

見證著新中國的成長

將生命的光陰

鐫刻進拔節向上的年輪

歲月的軌跡中

飽含著與祖國同行的烙印

以光影講述

「我與新中國同齡」的故事

攝影愛好者:曾衛民

曾衛民是一名轉業軍人,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也是我區一名資深的攝影愛好者。他的鏡頭拍遍祖國的大好河山,足跡踏過家鄉的山山水水,作品斬獲國內外多項攝影大獎。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他將鏡頭對準了我區70位與新中國同齡的老人,用最真實而樸素的角度,定格他們的不朽芳華。

緣起 用影像為祖國獻禮

初秋的梁平已有微微涼意,見到曾衛民時,風塵僕僕的他剛剛從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參展歸來。「我將這70張照片展示給國內外遊客,梁平人的風貌走出了中國。」這不是他第一次參加國際攝影展,但帶著70張蘊涵深刻意義的家鄉人像參展,還是令他十分難忘。

談起此次創作的初衷,雖已過數月有餘,曾衛民仍激動不已,「這是我為偉大祖國獻上的一份禮物。」

【蔣子成,男,1949年10月1日生,梁平區鐵門鄉長塘村2組村民,育三子,圖為他正在採摘老蔭茶葉。】

2018年底,曾衛民與重慶攝影家友人商議,該用怎樣的方式為祖國母親70華誕獻禮?作為一名攝影人,鏡頭無疑是最好的禮物。何不尋找70位與祖國同齡的老人,以他們如今的生活狀態為切入點,描繪和講述新中國70年來的光輝歷程?

【劉太瓊,女,1949年12月7日生於梁平區文化鎮合家,結婚嫁至梁平區文化鎮三寨村5組,子女在外打工,圖為已當祖祖的她正在秧田裡扯秧子。】

這是一個大膽的設想,也是一個令人振奮的計劃。曾衛民心中有了最初的想法:在全區範圍內尋找70名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的老人,用環境人像的方式拍攝他們的生活狀態,講述他們的人生故事。

但,人海茫茫,尋找與探訪困難重重。

跋涉 以一顆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所幸,曾衛民的設想得到了區委宣傳部、區文聯及區公安局的大力支持,通過系統篩選,他成功尋找到了拍攝對象。然而,全區於1949年10月1日出生的僅有40餘人。曾衛民經過思考,決定將篩選日期進一步調整為1949年12月7日。「1949年12月7日是梁平的解放日,對於梁平人來說,這也是一個神聖的日子。」曾衛民說。

【陳衛國,男,1949年10月1日生於梁平區天竺,國營邵新煤礦退休職工,現居住在梁平區星橋鎮雙橋村3組,圖為春耕時,他正在查看水稻育秧情況。】

找齊了!全區範圍內兩個日期出生的人數加到一起有75名,曾衛民開始根據信息逐一進行走訪、溝通。「走訪過程中發現,其中有的人已經過世,有的身患重病,無法完成拍攝,最終確定下的拍攝對象人數不多不少,正好70名。」

仿若是一種註定的緣分,曾衛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決心與信念,今年2月,他開始了創作的路程。70個拍攝對象,涉及29個鄉鎮(街道)、65個村(社區),各行各業、生活狀態不一,拍攝難度可想而知。背著15公斤的攝影包,曾衛民踏上了拍攝之路。

【陳宣珍,女,1949年12月7日生於明達鎮天台村,結婚嫁至禮讓鎮玉石 村三組,平時喜歡運動和跳舞,圖為她正在練習打錢棍。】

「我想用紀實攝影的方式,捕捉和還原他們生活中最本真的狀態。」曾衛民設想著,他們當中有人或許已經垂老,或許面臨著生活的困境,但當他真正近距離接觸他們時,震撼與感懷還是令他觸動不已。

「他們每個人都非常樸素而平凡,但你能感受到他們身上的那種希望、滿足與力量,那是用語言無法描述的真實。」曾衛民說。

出生於1949年12月7日的賀元珍住在偏遠的復平鎮安平村二組,崎嶇的土路、蒼茫的大山,曾衛民跋涉10餘公里才來到賀家。那是一種只能用貧窮來形容的生活,然而賀元珍抱著柴火,面露燦爛笑容,熱情地招呼來客的畫面令曾衛民動容。

【賀元珍,女,1949年12月7日生於復平鎮安平村,結婚嫁至復平鎮安平村二組,丈夫為中鐵四局退休工人,育一子,現兩老人獨居。圖中的她正抱柴進屋。】

家住仁賢鎮白鶴村十一組的張典銀出生於1949年10月1日,曾是中鐵四局電器化工程處的職工,獲得過全國勞模、「京九鐵路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和獎章。退休後,他回到村裡默默耕作,微薄的退休金全部用來為兩個殘疾的兒子治病。村中沒有人了解他的經歷,艱難的生活也從不曾令他抱怨,聽說要拍攝照片為祖國獻禮,他第一次高興地拿出了獎章佩戴在胸前,對著鏡頭露出無比自豪的笑容,留下了閃光的身影。

在回憶這些拍攝經歷時,曾衛民難掩激動:「這些群體雖然渺小,卻是一代人的縮影,他們的人生軌跡各不相同,有教師、工人、退休幹部,但大多數都是農民。不管生活條件如何,他們都非常勤勞、知足與樂觀,說得最多的話就是生活越來越好了,感謝祖國,感謝黨。」

【余治英,女,1949年10月1日生於梁平區大觀鎮,已到齡領取養老金,現住城區東城麗景,圖為與外孫女在小區內合影。】

收到了政府發放的困難補助,對著鏡頭樂開了花;被兒女接到城裡帶孫輩,抱著可愛的孩子,滿臉都是幸福;年老卻依然閒不下來,揮舞著鋤頭耕耘在田裡的身影充滿了安定與滿足……

這些畫面,在曾衛民的鏡頭裡一一定格,和他們平凡而樸素的人生故事聯繫在一起,凝聚成歲月的芳華。

功成 讓他們的身影凝聚成永恆

今年7月上旬,70張紀實人像拍攝完成,進入後期製作環節。曾衛民將照片與採訪日誌整理到一起,於9月18日遠赴山西參加第19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

70張富含真實感與故事感的紀實人像亮相國際大展,以「與新中國同年歲」專題紀實攝影為主題,展現梁平的人物風貌。

【唐昌宣,男,1949年10月1日生於梁平區禮讓河川,曾擔任國網重慶市電力公司梁平供電分公司書記,退休後的他在萬州女兒家和梁平的家分別居住,圖為喜歡看書學習的他在其核桃巷的家中閱讀健康雜誌。】

「作品在平遙受到了廣泛關注,不少國內外遊客久久駐足觀看、拍照,現場氣氛很感人。」曾衛民說,在此之前,他所拍攝的雙桂堂組照和渡槽等主題攝影作品也曾亮相平遙國際攝影大賽,但此次參展令他又有新的感觸。「應該更多地拍攝紀實影像,把梁平厚重的人文歷史底蘊全方面地展現給世界,這是攝影人的責任。」曾衛民說。

【張典銀,男,1949年10月1日生於梁山街道西門,中鐵四局電氣化工程處通訊退休工人,曾參與京九鐵路建設,多次立功獲獎,圖為他在現居住的仁賢鎮白鶴村自家屋前手捧獎狀留影。】

平凡中自見洶湧澎湃,光影間展現歲月芳華。是的,這就是曾衛民眼裡的真實,也是他所想講述的光影故事。

70載悠悠歲月

祖國風華正茂

70年人生旅程

共和國同齡人初心依舊

曾衛民走出家門

用鏡頭記錄了時代烙印下

鮮活滾燙的歷史篇章

柚小妹打探到

這一組以「與新中國同年歲」

為主題的專題紀實影像

將於9月27日

在區人民廣場、都梁廣場

與市民見面

讓我們一起去現場一睹風采吧~

他拍攝了70位70歲老人,以光影講述「我與新中國同齡」的故事!


文 記者 杜杭

圖片由受訪者拍攝、提供

責編 唐禕 審核 張望

值班副總 高小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xzDcW0BJleJMoPMJC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