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明:語文如何給予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2023-06-19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王希明:語文如何給予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上海名師王希明:

語文要給予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作者|黃碩

「老師,您帶我們讀了很多人文典籍,讓我們多少有了些理想主義的色彩。可是進入社會後,現實充滿無奈,這讓我感到很痛苦。」來自畢業多年學生的傾訴,讓復旦大學附屬中學語文正高級教師王希明陷入思考。

「清醒的痛苦還是糊塗的快樂,你願意選擇哪種?」學生想了想,回覆:「那還是選擇前者。」王希明鼓勵他:只有清醒的痛苦才能帶來積極的改變。

從教二十年,王希明見過太多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故事,也親身感受著「清醒的痛苦」。不過他心態很好,「心懷理想,直面現實」是他處理人生困境的原則,也是他試圖傳達給學生的人生智慧。

王榮生:語文課程標準文本中的關鍵詞——「語文學習任務」的含義

支玉恆:語文課究竟是幹什麼的?——關於語文教學,我有12條教學主張

1

傳承斯文

2003年從復旦大學碩士畢業,王希明進入復旦大學附屬中學成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談起從教初心,他說:「傳承斯文。」在王希明看來,語文是一門指向人文素養的學科,語文教育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人文性就意味著語文教育不只有直面現實的功利的一面,還要指向精神層面的成長,除了教給學生現實世界的生存技能和法則,還要帶領學生遊覽由人類文明創造的文化意義上的世界。

「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存在,還是文化性的存在,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就很有可能把學生異化為生存競爭的機器。」王希明舉例說,有學生覺得老師專門講蘇軾是為了應對考試。「這一層面的內容,老師當然要講。但更為重要的是,帶領學生看一看蘇軾如何極力調和了人生衝突和矛盾,想一想自己的人生中有沒有類似的體驗。」在知識傳授的基礎上,重視人生體驗的感悟與傳承,便是王希明開展人文教育的理念和路徑。

曾有人質疑:「語文課堂是標準的低效課堂,40分鐘就講了一個眾所周知的道理。」王希明耐心解釋道,譬如給學生講一個道理「要愛自己的母親」,如果作為知識點來講授,學生幾秒鐘就記住了,然而這種「高效」實際上是無效的。「真正的有效是,用40分鐘給學生講了一篇關於母愛的文章,他受到深深的觸動,回到家裡看到自己的媽媽有了白頭髮,在廚房操勞,他鼻子一酸說,『媽媽我幫你洗碗』。這才是語文的效用。人文教育訴諸人情和人性,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理性的認同,還要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一些東西。」

因此, 王希明理想中的人文教育,是帶領學生從經典作品中發現人類共通的人生體驗,體驗父輩祖先經歷過的矛盾衝突。如感受蘇軾的洒脫、托爾斯泰的痛苦、哈姆雷特的困境、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王希明說:「這些人文性的內容,是學生搭建精神世界的基本材料。沒有這些,語文就會墮落為生存競爭的工具。」

張春燕:回到母語的家園——一段從古典詩詞到儒家經典的浩蕩旅程(上)

朱永新:與莫蘭相遇,迎接不確定性——《複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讀與思合集(1-17)

2

擁有廣大的精神世界

王希明帶領學生進行了大量閱讀。他在正常語文課時外,增設人文專項課,每周兩節課,專門用於東西方人文名著的閱讀與討論。內容涵蓋書籍、電影多種形式,以及文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多個領域。王希明自己酷愛讀書,近十年內,他讀過並做了讀書筆記的書籍就有300餘本。有時在課堂上,他忍不住眉飛色舞地向學生分享自己讀的書,一些學生便掏出小本子飛快地記下書名。在他的帶動下,一學期下來,有的班級平均每人讀了7~8部書。

學生的閱讀主要分為三個版塊:認識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在認識自我的版塊中,王希明著重強調人生困境的處理方式,和學生一起研讀卡夫卡的《變形記》、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安徒生的《海的女兒》、但丁的《神曲》、吳承恩的《西遊記》,等等。在古今中外的名篇中,學生觀察和體悟人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如何實現自我救贖,如何達成人性的完滿。在人與自然版塊,學生放開視野,了解西方生態學理論,理解莊子天人合一的智慧,從中感受語文對現實的強烈關懷。在人與社會版塊,學生體會人在社會化過程中的痛苦,感受少年維特的煩惱,惋惜嬰寧被壓抑的自由天性和爛漫笑容,在儒道互補、存在主義等思想中思考自由意志與社會衝突的永恆命題。

學生自由閱讀後,進行專題式討論,並自行開展微講座,每兩周舉辦一次名著主題演講,向同學介紹一部名著的精彩與美妙。有學生介紹笛卡爾,所以他的閱讀記錄中出現了《西方哲學十五講》《談談方法》《數學大師——從芝諾到廢奴案》等,演講結束後,留下了一黑板的法文板書。

王希明還組織了與閱讀相關的活動。結合語文授課內容,組織寫對聯、詩歌創作等活動,並從中挑選優秀作品,投遞報刊發表。在教授「青春」主題單元時,王希明讓學生創作了有關青春的詩,作品雖不免青澀,但王希明覺得這份詩情彌足珍貴。

王希明有意識地強化了對傳統經典的正面評價,以求有益於學生的文化認同的建立。他同時也強調不能拘泥於本民族文化,而要在東西方文化的融通中,獲得看待人生的更廣闊的視角。「只有在與異質文化的比較中,才能夠真正理解本民族文化的特質,更順利地建立起文化認同。」

通過人文教育,王希明希望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廣大的精神世界,可以為現實生活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歸根結底,語文教育應該給予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顧之川|小學語文三件事:識字、讀書、作文——教什麼?怎麼教?

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我理解的語文新課標——談談「語文核心素養」

3

人生智慧的傳承

語文對人的精神滋養和支持,王希明是有著深刻體會的。古代文學專業出身的他,對傳統文化有深厚的情感,也深受其影響。他將傳統文化的精神內化至自己的人生中,用於輔助解決人生的困境。幾年前,他的孩子被確診為孤獨症,家庭責任和負擔陡然沉重起來。但令周圍的人驚奇和佩服的是,王希明依然興致勃勃地生活、教學,似乎看不出愁苦的痕跡。

個中辛酸只有王希明自己知道。在低沉之時,他想起了莊子關於自由的論辯,想起了賈誼說的「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泛乎若不系之舟」。「命運把我漂流到哪裡,我就享受哪裡的風光。」王希明逐漸放平心態,承認現實,看似消極,其實是一種積極的面對。他迅速接納了現實,很多孤獨症孩子的家長會出現的應激期,王希明沒有。他只顧思索如何解決問題,給孩子尋找有效的干預手段。外出時,當周圍人投來異樣的眼光,他也絲毫沒有羞恥感,大大方方地作出解釋。

「我把苦難理解為人生多樣性的一種,不存在過得好與不好的比較,而是我的生活跟你的不一樣,艱難和輕鬆都是人生的歷程。」王希明輕鬆地說道,「你看,這樣的人生困境都能解決,教學中的困境還算什麼?」他感激莊子和馬斯洛,感激那些支持他走過人生至暗時刻的人文典籍。所以他抱著虔誠的心態,急切地想要把這些美好分享給學生。

「西西弗斯完全可以把命運悲劇變成命運喜劇:他快樂地推石頭上山,然後滿足地看它滾下去。」這句話被學生整理至「希明哥哥影響過我的一些話」中,這是王希明最為欣慰的時刻。「把我對世界的理解傳達給學生,有助於他們對世界的理解。我的理解並非純粹的個體感受,而是來源於人類文化的傳承。」

曹文軒:閱讀有什麼講究——閱讀是人類最優雅的姿態

雅斯貝爾斯:孔子所主張的,並非模仿古代,而是再度實踐永恆的理想

5

「宇宙名師」

仰止彌高更景行,慕君雲水一身清。希微萬里風濤志,明月長庚伴此生。

一次詩詞格律學習活動後,學生提交了這首藏頭詩。王希明感慨於學生的巧思,因為詩中嵌入了他的微信簽名「雲水一身天上下,風濤萬裏海西東」。不過後來在微信公眾號推送學生優秀作品時,王希明覺得公開這首詩顯得「自戀且淺薄」,因此秘而不宣。然而不公開又覺得遺憾,對他來說,學生的讚美是最高的榮譽。

有一次,王希明和幾位老師聊天。一個恭維他是上海名師,另一個說:「哪裡,王老師是全國名師。」王希明哈哈一笑:「你們真是小家子氣,應該說我是宇宙名師。」因為他給班級微信群起名為「夢觀園2025第十平行宇宙」「夢觀園2025第五平行宇宙」,對王希明來說,這兩個班級就是他的宇宙,只要得到這兩個班級學生的認可就足夠了。

王希明發自內心地喜歡學生。二十年前,復旦大學碩士畢業,收到某地市委組織部投來的橄欖枝,他拒絕了。即便因為「學歷太高,擔心留不住」,被一所中學拒絕了簡歷,他也沒有氣餒。十年前,取得博士學位,可以選擇去大學工作或者做教研員,他仍然選擇做一名普通老師。王希明覺得自己適合跟學生待在一起,從學生身上能收穫很多感動和成就感。

王希明把學生當作老師,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從教以來,有三個學生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女生家庭困難,在家和父母睡上下鋪,但她十分要強,成績優異,高考後原本可以去往更好的學校,卻選擇了復旦大學,因為可以就近照顧家庭。令王希明震撼的是,她高中期間利用業餘時間學習日語,有一天她告訴王希明,她參與翻譯了一部電影的字幕,希望老師去看一看。

第二個學生,也是家庭困難。王希明拿了一張補助申請表給他,學生拿著表回到教室。有同學好奇地問,這是什麼?這個學生面帶微笑,大大方方地說,這是困難補助申請表。王希明大為震撼,學生身上竟然有這樣一種光明磊落、不卑不亢的氣質。後來再遇到家庭困難的學生,王希明會以此舉例,告訴他們:「貧困不是一件值得羞愧的事情,為之羞愧才是。」

第三個學生,在國外讀完了醫學博士,對王希明說:「非洲的醫療太落後了,我要去支援那裡的醫療機構。」王希明大為感動「:我支持你,你從小立志從醫,如今你的意願更加偉大。跟你一比,我很慚愧。」

自強、自尊、高尚,從這些學生身上,王希明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理想的色彩。「這些學生真的了不起。當他們綻放光芒的一瞬間,我會覺得教師確實有育人的快樂和價值,不僅僅是一份維持生計的職業。」

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大師》136集——75位大師的傳奇一生,都在這裡了!

十位大師說教育——影響孩子的一生的到底是什麼?

6

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王希明的身上無疑有著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不管現實如何,總是心懷理想,並儘可能付諸實踐。他總說,要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業。但問耕耘,不問收穫;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這就是他做事的原則。

譬如人文教育與應試的關係,王希明主張不要將兩者對立起來,而是尋求融通的可能性。具體而言,選擇人文典籍時,可以多考慮與考試閱讀、作文相近的主題和領域。有一年上海高考作文的話題是「被需要」,王希明表示,如果學生閱讀了馬斯洛的需求理論,在寫考場作文時會有更多的理論支持,會更有優勢。平時師生對經典的閱讀、討論,可以讓學生更為適切地引用至作文中;應試的文章也可以拿來作人文閱讀的材料,積累應考資源的同時提升人文素養。

譬如學生閱讀時間越來越少的問題,王希明表示,要明白學生仍然具有閱讀的需求,只不過迫於生存競爭的壓力,可能暫時壓抑了需求。「所以不要絕望,要積極地想辦法。」比如調整教學時間,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時間閱讀,選取名著片段,精減閱讀體量,等等。「總是有辦法可想的。」

正如一個學生髮來的文字:「您在應試的枷鎖中極力帶我們抽身,幫助我們深情地注視這個黑暗光明交織,但無比詩意的世界」「在高強度應試教育下,您真的使一切變得更有意義了」。這個學生畢業已有數年,她所珍視的美好,就是王希明的榮耀與理想。

來源 | 本文刊於《教育家》2023年5月刊第2期、 來源|光明社教育家、守望新教育。原標題為《王希明:語文要給予學生獲得幸福的能力》。 作者 | 黃碩。

愛因斯坦:照亮我道路的理想是善、美和真——他留給世界的一份禮物

朱永新:我心目中的理想校長——理想校長的八個畫像

許紀霖:當「理想主義」被嘲笑,我們何以安身立命?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教師生命成長與專業發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長!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e149cdc2bd8dd2b0d793a8dc3be41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