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新經濟」失敗 亞洲漁港IPO被否
出品|大摩財經
自2020年7月向深交所遞交創業板上市申請書以來,亞洲漁港的IPO之旅走過了20個月,但真正讓它登上「頭條」的,卻是其上市申請未獲通過的消息。
2月18日晚間,深交所創業板官網顯示,亞洲漁港創業板IPO上會未獲得通過,其在通知中表示, 發行人(即亞洲漁港)未能充分說明其「三創四新」 特徵,以及是否符合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創業板定位要求。
事實上,在深交所做出終止亞洲漁港上市審核的決定之前,便有投行人士在微博公開質疑, 「如果下周這家IPO過會了,我就相信所謂的「三創四新」其實就是個笑話!」深交所的決定,印證了這位人士的預測。
圍繞亞洲漁港的質疑聲如此之大,主要源於這家在招股書中竭力包裝三創四新的公司,仍無法掩飾其傳統產業模式的本質,而梳理其發展歷程,亞洲漁港曾手握真正將新舊產業融合、符合創業板定位的機會,但在種種因素影響下,卻選擇了主動放棄。
頭頂「亞洲」二字,名稱異常霸氣的亞洲海港折戟IPO過會, 折射的確實傳統企業在新產業機會來臨前,無力把握的憂傷故事。
供應鏈的皮,食品公司的核
亞洲漁港成立於2002年,成立之初的名稱為 大連美姿克特食品有限公司,2013年經主管工商部門核准,公司名稱由「大連美姿克特食品有限公司」變更為「亞洲漁港投資(大連)有限公司」。不過從現狀來看,食品公司的定位更符合亞洲漁港的真實業務情況。
亞洲漁港的業務模式並不難理解:通過向上游供應商採購原料,通過代工廠或自有工廠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後,出售給酒店、餐廳等客戶。
亞洲漁港的產品和服務主要分為生鮮食材產品(又進一步細分為深加工產品和初加工產品)和倉儲物流服務。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前六個月,亞洲漁港營收分別為9.1億、12億、8.96億和5.6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6408.89萬元、6904.87萬元、5352.14萬元、3326.5萬元。
其中2020年年度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25.4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同比下降 24.33%,主要為受疫情影響,一方面全國餐飲行業收入同比下降16.6%,同時進口蝦類初加工產品受疫情管控影響收入同比下滑45.92%。
整體上,亞洲漁港的經營比較穩健,但也沒有太大亮點。 為了衝擊創業板,招股書著力證明了自身模式的「創新性」和新舊產業的融合性。
在招股說明書中,亞洲漁港認為,公司通過自主研發、外協加工、統一管理上游供應商、建設第三方冷鏈物流體系的模式建立了速凍海水產品為主的生鮮餐飲食材供應體系,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和完善研發、生產、銷售、物流等各個環節的運營效率。
然而與獐子島、國聯水產等公司不同,亞洲漁港不涉及養殖環節,原料全部來自外部採購;與安井食品不同,亞洲漁港的加工環節主要通過外部代工完成;與蜀海在全國範圍自建物流中心、車隊也不同,亞洲漁港的冷鏈物流體系主要通過整合第三方資源實現。
因此, 產品研發和銷售,是亞洲漁港最為核心的業務環節,但這同樣意味著其對於產業鏈的諸多環節把控力度可能不足,很難真正有效建立生鮮餐飲食材的供應體系。而生鮮餐飲食材的供應體系是否成立,恰恰是亞洲漁港是否真正符合創業板上市要求的解題關鍵。
食品公司和食品供應鏈公司,三字之差,天差萬別。
在註冊制下,創業板的行業定位已明確為「三創四新」,即企業符合「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或者是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其中, 餐飲業被清楚的列到了創業板的負面清單中,如果亞洲漁港就是一家單純的食品餐飲公司,顯然不符合創業板的需求。
但如果是食品供應鏈公司,則符合創業板扶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的定位。
食品供應鏈作為B端企業,離普通人的生活較遠,卻是如今市場上炙手可熱的賽道,海底撈孵化出的蜀海、美團孵化的快驢,以及創業公司美菜網等,都是食品供應鏈賽道的玩家。
做食品供應鏈不是只有提供食品和物流服務就可以了,除了原料採購外,食品供應鏈的更大價值在於通過信息化的服務提升餐飲業的運轉效率,例如全球餐飲供應鏈標杆公司Sysco便可以為客戶提供定製化諮詢、烹飪和菜譜解決方案以及技術系統解決方案,幫助客戶優化運營、節約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日本食材行業最大的B2B Saas平台Infomart主要提供訂單業務、食品標準資料庫業務、增值業務、ES業務,以簡化產業運營流程,降低客戶成本。
與之相比,亞洲漁港交出的答卷實在差強人意。
首先從SaaS系統建設的情況來看,亞洲漁港的信息化水平顯得有些初級。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其自主開發並應用信息管理系統,包括供應鏈在線管理平台(A 網)、 物流管理平台(L 網)、生產製造管理平台(Z 網),其中Z網系合併原有在線質量管理平台,於2020年11月正式上線。
例如,雖然有了供應鏈在線管理平台,但招股書中披露,客戶可登錄移動終端系統並向公司下訂單,也可以通過電話、微信或者郵件聯繫銷售支持人員並向公司下單,銷售支持人員接到電話、微信或郵件訂單後,將訂單加入公司後台銷售管理系統。 供應鏈在線管理平台在鏈條中的作用,依然離不開銷售人員的手動支持。
結合研發投入來看,以上情景並不難理解。招股書顯示,在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的IPO報告期內,亞洲漁港研發費用分別為1070.91 萬元、996.66 萬元、756.09萬元和398.22 萬元,僅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17%、0.83%、0.84%和0.71%,研發投入十分欠缺。
另外從產品類別來看,亞洲漁港提供的食材由海鮮製品和牛羊肉製品為主,與市場上其他玩家覆蓋米、面、糧油、餐具、紙巾、一次性用品、印表機、酒水飲料、調料等多品類相比,品類較為單一,很難滿足客戶的主要需求。同時主要與第三方物流合作提供物流服務的方式,也很難發揮供應鏈的真正效應。
綜合來看,亞洲漁港試圖講述的餐飲供應鏈故事如今仍十分勉強,過會失敗也實屬情理之中。而回顧亞洲漁港的發展史,其曾經手握打開企業發展新曲線的機遇。
美團買下亞食聯
深耕食品行業二十年,亞洲漁港可算餐飲賽道的資深玩家,因此也煉出了對於行業機會的敏銳嗅覺。
2015年8月,看到了餐飲供應鏈的發展機會,亞洲漁港設立了亞食聯發展(大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亞食聯發展),定位為面向終端餐飲企業的一站式供應鏈電子商務平台,以東北作為核心業務區域。為了發展旗下的供應鏈電子商務平台,亞洲漁港動用了多年的經銷商資源。
其中,面向東北及內蒙古東北部區域從事西式快餐的餐飲食材經銷和配送的食材經銷商瀋陽貝易霖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昱元坤食品有限公司、寬城區貝易霖食品經銷處,成為了亞食聯發展的重要夥伴。
招股書披露,瀋陽貝易霖商貿有限公司、哈爾濱昱元坤食品有限公司、寬城區貝易霖食品經銷處等三家企業由陳林及其團隊持股,經銷包括牛肉、漢堡、披薩、薯條、海鮮、調味品等,系東北地區較大的食材經銷商,客戶包括各類餐飲終端和餐飲批發商超過三千家。這對於意圖開拓東北市場的亞食聯發展很有價值。
在亞食聯發展成立的同年,亞食聯發展與陳林達成合作協議,陳林及其關聯方瀋陽市坤成智霖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設立瀋陽亞食聯,同時,陳林逐步將原業務轉移至瀋陽亞食聯。亞食聯發展通過逐步增資,2016年12月對瀋陽亞食聯出資額比例達到 51%, 瀋陽亞食聯實際經營管理仍由陳林執行。
亞食聯發展增資瀋陽亞食聯後,瀋陽亞食聯及其下屬公司逐步通過亞食聯發展在線電子商務平台開展銷售業務。簡單點說就是瀋陽亞食聯負責食材銷售和配送等實際工作,亞食聯發展通過建立的十數人銷售團隊,負責說服客戶將交易過程從線下轉移至線上。
招股書披露,基於瀋陽亞食聯原有的業務基礎,亞食聯發展的電商平台銷售額得到提升,在線交易已經形成一定規模。
從亞洲漁港成立亞食聯發展,及亞食聯發展的業務模式來看,其認識到了餐飲行業整合大趨勢中所蘊藏的食材供應鏈機遇,布局時間也比較早。但就是亞洲漁港計劃大力投入食材供應鏈生意的時候,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戰火越燒越旺,戰火開始向傳統行業蔓延,這使得亞洲漁港對是否繼續投入亞食聯發展產生了懷疑。
招股書中披露,2016 年以來,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開始布局餐飲食材供應鏈的萬億級市場。美團籌劃餐飲食材供應鏈 B2B 業務,認可亞食聯發展商業模式,向亞洲漁港提出收購亞食聯發展控股權的要約。
經過內部討論, 亞洲漁港管理層認為隨著阿里巴巴、京東、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進入餐飲食材供應鏈電子商務平台領域,公司在資金儲備、人才規模較小情況下,難以以網際網路燒錢模式與該等企業競爭。
在與保薦機構、發行人律師溝通後,與美團進行商業談判,將亞食聯發展控股權出讓予美團下屬企業天津三快。而美團在收購亞食聯發展後,在餐飲食材電商平台業務領域進行了大規模布局, 形成了「快驢」餐飲食材電商品牌。
對彼時的亞洲漁港而言, 將亞食聯發展出售給美團的做法,一方面是及時止損。
招股書顯示,自2015年成立後,除2016年實現盈利外,亞食聯發展始終處於虧損狀態,2015年、2017年、2018年1-5月分別虧損35.53萬、905.75萬和16.28萬,對於經營一直穩健的亞洲漁港而言,亞食聯發展持續性的虧損恐怕極為考驗管理層的決心和耐心。
而將亞食聯發展出售給美團後,亞洲漁港輕鬆甩掉了這個包袱。
止血的同時,出售亞食聯發展還為亞洲漁港帶來不錯的投資收益,招股書披露,向美團轉讓亞食聯發展股權的做法,為其自身帶來了接近一億人民幣的投資收益。
此一時,彼一時
但是,彼時的一箭雙鵰之舉,如今可能會成為亞洲漁港心頭的痛。
亞洲漁港2020年開始衝刺創業板時,包裝的是一個餐飲食材供應鏈的故事,卻苦於供應鏈建設實在太過初級,導致過會失敗。而加入亞洲漁港保留了亞食聯發展這塊業務,至少在模式包裝上,其有更拿得出手的證據。
無論從亞洲漁港強拗新「人設」,近兩年的動作,還是募資用途規劃安排上,都可以看出亞洲漁港對餐飲食材供應鏈的看重。
根據招股書中的說明,如果成功IPO,亞洲漁港將投入8000萬元至前進寶供應鏈項目上,包括新增全國性倉儲物流節點、新增硬體設備費用和軟體開發投資等。
前進寶為亞洲漁港於2019年收購的檸檬供應鏈發展而來,彼時主要為提升亞洲漁港在華東地區餐飲終端的服務能力,包括食材採購、冷鏈配送等綜合服務能力,實現更多城市的次日達配送能力。但從募資規劃來看,前進寶已經承擔了亞洲漁港構建全國性倉儲物流體系的載體。
亞洲漁港對餐飲食材供應鏈生意的念念不忘,既源於市場潛在的價值,招股書中介紹,2019 年、2020 年、2021 年上半年中國餐飲市場規模達到 4.67 萬億元、 3.95 萬億元和 2.17 萬億元,按照食材原料進貨成本占比 40%,餐飲供應市場規模達到 1.87 萬億元、1.58 萬億元和 0.87 萬億元。
但 與廣闊的市場前景相比,亞洲漁港試圖打造餐飲供應鏈生意的更大動機,或許出於把握自身命運的主動權。
與2016年轉讓亞食聯發展股權的情形不同,如今,餐飲食材供應鏈已經是一個非常火熱的賽道,擠滿了實力雄厚的玩法。餐飲食材供應鏈的發展,必然會提升產業的集中化、標準化,在這個過程中,連接上下游的供應鏈平台話語權將在逐步發展越來越強,與之相對應的是單純的食品企業話語權恐被削弱。
類似的故事在其他領域早已上演過,亞洲漁港恐怕不想重蹈覆轍。
然而,當亞洲漁港回過神來,意識到建設餐飲食材供應鏈重要性的時候,機遇卻已經從手中溜走了。 IPO過會失敗意味著亞洲漁港失去了一次募集資金的機會。
在戰火愈燒愈烈的供應鏈賽道,技術、研發、人才、資金皆不占優勢的亞洲漁港想要講出新故事,手裡的牌面卻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