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者,需要見微知著,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2019-08-01     市場人IEC

《紅樓夢》中黛玉教給香菱學詩的方法是「細心、揣摩、透熟」,即微探究。——玄微

微探究就是能從細微處發現問題,結合自己的知識儲備,在「仔細揣摩熟透」後得到以簡馭繁的結論。

見微知著,即通過細節來判斷事物的發展趨向,並作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世間萬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有聯繫的,蝴蝶效應處處都存在。

細節,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很多時候,從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可以折射出事物的發展和變化。

識人、識事,固然應從大處著眼,但切不可忽視細節。正可謂:細枝末節,時見閃光之點;點滴毫末,總有端倪可現。

圖 | 中華長江之子

1、在細節中識人識事


鬼谷子說:「動作言默,與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見其式,皆以先定為之法則。」

意思是無論是動作、言說還是沉默以及為探測實情而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都要事先設計,確定基本法則。

有一句成語叫「見微知著」,意思是說見到一點苗頭就能看清發展的趨向和實質性的問題。「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不顧惜小節方面的修養,到頭來會傷害大節,釀成終生的遺憾。

蘇軾與好友謝景溢結伴郊遊,兩人邊走邊談,甚是高興。

突然,一個東西從樹上掉了下來,兩人定睛一看,原來是只受傷的小鳥。蘇軾湊過去剛想伸手將小鳥捧起來,謝景溢卻搶先一腳把小鳥踩死了。

「兄台何必為一隻驚嚇了我們的飛禽耗費心思,走吧!」兩人繼續前行。

謝景溢仍然眉飛色舞,高談闊論,好不瀟洒,而蘇軾卻面色凝重,只是偶爾應付兩聲,全然沒了先前的興致。

郊遊回來了,蘇軾便與謝景溢斷交。有朋友問他何以至此,蘇軾語出驚人:「輕賤生命之人,不可為交。」

朋友不信,以為另有隱情,蘇軾卻正顏說道:「若此人得勢,定不會把別人的生命放在眼裡,定會做出損人利己、禍國殃民的事來。」朋友將信將疑。

多年以後,謝景溢果然成為一代奸臣,殺戮無數,蘇軾也險遭毒手。時人嘆蘇軾見微知著的本領。

韓非子說過:「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著名的海恩法則指出,每一起重大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起輕微事故、300起未遂事故和1000處事故隱患。

深刻揭示了所有事故都經歷一個從隱患苗頭到徵兆變化的規律。必須心存憂患,把各項工作想在先、謀在前、抓在細,才能防微杜漸、未雨綢繆,確保萬無一失。

說到腫瘤,我們都很害怕,其中,預防和提早發現是最重要的步驟。

首先,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多運動,保持情緒穩定,不要熬夜、大吃大喝,更應避免過多攝入煙酒。

很多癌症早期是沒有任何症狀的,等到發現的時候,已經是晚期了,因此要定期體檢,防患於未然。千里長堤,潰於蟻穴。

因此,戰勝腫瘤一定要從小事抓起,做好預防工作。

2、在沉靜中思考本質


鬼谷子說:「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察其事,論萬物,別雄雌」。

意思是我們需要心平氣和、摒棄個人情緒去聽取別人的言辭,考察事理、論說萬物,去辨別事物性質。

心境靜穆,是人之性情的一種狀態,是思考問題的前提,沒有恬靜的心態,是不可能認識問題並將問題思考清楚的。

「非寧靜無以致遠」,即不能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的理想抱負,這就更突顯「靜」的重要性了。

牛頓一個人坐在蘋果樹下,被樹上掉落的蘋果砸住頭,仔細思索後以小見大,發現萬有引力。阿基米德獨自洗澡時觀察到盆中溢出的水,經過思考研究後得出了浮力定律。

而現實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小孩子在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里學習,在客流量大、吵吵鬧鬧的環境中肯定無法高效思考問題。

父母應該給孩子創設一個寧靜的學習環境,以利於孩子集中注意力,提高思維能力。

相反,如果我們總是被外界的各種誘惑弄得魂不守舍,被各方面的利益牽扯得心神不寧,這樣對事物怎麼可能有準確的思考和判斷呢?又怎麼能分得清是非曲直呢?

因此,保持客觀冷靜,是我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的重要前提條件。所謂「靜觀風雲」,也正寄於此理。我們遇到任何問題,都要以一種平靜的心情、平和的心態和公平公正的原則來思考和對待。

比如在活動表彰名單中沒有自己時,平心靜氣地想想自身條件,客觀地與他人比長短,可能就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公平。

諸如此類,恕不枚舉,歸結起來,就是只要保持平靜的心態、冷靜的情緒,就能舉重若輕地處理好各種問題。

能明察秋毫的人往往目光敏銳,善於從細節處分析全局,通過表象探究到事物本質。

莎士比亞說過,人生就像窗外的天氣,充滿了不可預測的雷雨、風暴,要想在處處危機四伏的人生海洋中乘風破浪,航行到勝利光明的彼岸,就必須防患於未然,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一敗塗地。

日常生活中,培育見微知著的敏銳性、居安思危的前瞻性、明察秋毫的預見性和防患未然的主動性至關重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Y8sEW0BJleJMoPMF-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