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時候,阻止或者代替代替孩子去做他們可以做的事,是對他們積極性的最大打擊。孩子自己可以做的事,家長千萬不要替他去做,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完成。否則,就會使孩子失去親身實踐的良好機會。同時,這種方式是對他們勇氣和能力的不信任,容易讓孩子產生危機感和依賴感。
安全感是建立在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去處理問題的基礎上的,如果孩子沒有自信心,那也就沒有安全感可言了。
有一個孩子,他的父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孩子的母親覺得孩子從小就缺少父愛,因此加倍溺愛他,當孩子4歲時,母親還是整天來給他喂飯,幫他穿衣。孩子在整個幼年時期,幾乎沒有什麼事情是親手完成的。當孩子再長大一些時,他竟然連基本的吃飯穿衣都不會,而與他同齡的小夥伴們在這方面早就可以做得非常出色了。有人勸說這個孩子的母親,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完成這些事情,可是母親卻說:「孩子就是我的一切,我願意為他作出一切犧牲。」
哪位母親不願為孩子犧牲一切呢?可惜這位母親並不懂得這樣的「犧牲」完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這種「犧牲」與其說是一種愛,不如說是一種可憐。她認為自己無疑是一個合格的好母親,將自己全部的愛都奉獻給了孩子。可惜她卻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恰恰害了孩子,讓孩子處處感到自己是沒有用的人,感到自卑和失落,讓孩子對父母形成極大的依賴性。過分的溺愛,常常引發家庭的悲劇。當母親有一天不能再這樣照顧他時,孩子就會像無根的小草一樣迅速枯萎。
如果父母總是替孩子做他們自己可以完成的事,就相當於在告訴孩子,自己比孩子更靈活、更有能力和經驗,從而顯示出父母的偉大,孩子的渺小。在這樣的教育下成長的孩子,也許儀表堂堂,身強力壯,但卻都是缺乏勇氣與能力、畏縮膽小的人。沒有良好的獨立能力,如何去擁有美好的未來呢?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非常理性。當孩子到了該自己穿衣服的時候,我們就堅決不要替孩子做這件事。我們可以在旁邊指導示範,看著孩子自己穿上衣服。我們也不要催促孩子,而是親切的對他說:「你一定能夠穿上它的,別著急,你要知道你現在已經是一個大孩子了。」雖然過程困難,但相信用不了多久,孩子就會學會自己穿衣服了。
當孩子感到不安或者無助時,就會本能地到父母那裡尋求慰藉,他們明白父母會給自己帶來溫暖和支持。所以孩子為了可以確保獲得這種舒心的感覺,就常常把情感的支點靠在父母的身上。他們在付出自己情感獨立權的同時,也就必須要接受別人對自己情緒的支配。
在這方面心理有障礙的人,通常情緒上是高度依賴別人的人。他們沒有獨立意識,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他們只有在思想行為上都去依靠別人,常常按照父母或者別的權威者的樣子來思考和行動。他們的獨立意識其實都是參照別人的反映,因此,當他們依賴的對象一旦坍塌消失,他們頓時就會陷入絕望而危險的境地。
一個有強烈自我意識的人,才是真正具有獨立精神的人,他們從來不藉助其他的依賴就可以形成自己的意向並且作出決定,指引他們履行自己的行為和紀律的往往是自我實現的方向。有成就的人樹立志向不是去迎合別人,而是來滿足他們自己。
必須要提醒的是,依賴心理更具隱蔽性,一旦發現了孩子有依賴心理,糾正起來往往很費心思,這就對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父母們往往明白讓孩子學會獨立很重要,但因為擔心失去孩子,又常常使孩子生活在自己給他預先安排的狀態里。所以父母一定要時刻反省。
不少父母會覺得這種做法似乎有些殘忍。其實從孩子幼年的時候就開始訓練他的獨立精神是非常必要的。那些無微不至的關懷,不僅不能讓孩子全部接受,反而常常會造成孩子的能力低下。孩子進入了少年階段,常常跟父母發生衝突,很多情況就是對父母處處關懷他們的一種反抗。孩子們不希望讓他人覺得自己是個毫無用處的人,他們需要在別人面前證明自己的能力,既然如此,父母為什麼不給孩子這樣的機會?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內容了,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喜歡的可以關注我,每日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