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發股份千億規模背後的暗影籠罩 | 年報季

2023-03-28     全球財說

原標題:華發股份千億規模背後的暗影籠罩 | 年報季

作者:丁一

出品:全球財說

在房地產行業普遍不樂觀的情況下,保持收入增長、穩住千億俱樂部地位,對於華發股份(600325. SH)而言,著實不易。

但是,表面向好的背後,其實也暗藏危險,華發股份為了維持繁榮,也付出了很大代價。

毛利率重挫,盈利能力下降,去化問題不容忽視

3月20日晚間,華發股份發布2022年全年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營業收入591.90億元,同比增長15.51%;實現歸屬凈利潤25.78億元,同比減少19.31%,不及2020年水平。

為了躍進至千億銷售額,增收不增利便是華發股份的犧牲。

2018年-2020年,其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18.80%、39.87%、53.87%,而歸屬凈利潤增速則為41.88%、21.82%、4.28%,而2020年也是華發股份第一次進入千億俱樂部。

克而瑞數據顯示,2022年千億房企已減少至20家,雖然華發股份位列第18名,也算剛剛好保住千億席位,但即便是如此成績,也較2021年提升14個席位。

2022年,華發股份實現銷售1202.41元,銷售面積400.9萬平方米。如此銷售業績,不及2020年初初踏入千億時的1205億元。

其中,華東大區全年完成銷售779.09億元,銷售占比高達64.79%;而珠海地區作為戰略大本營,全年完成銷售181.09億元,銷售占比15.06%;華南地區更是慘澹,完成銷售166.85億元,銷售占比下降至13.88%;而北方大區、北京區域則是徹底「敗走」,分別完成銷售39.37億元、36.01億元。

但以歷年銷售額來看,2019年至2021年,珠海大區分別實現銷售額約256億元、288億元、315億元,華南地區分別實現銷售額103億元、205億元、233億元。如此對比,若不是華東大區的銷售支撐,以珠海大區及華南大區的頹勢來講,華發股份很難維持住千億銷售。

而珠海大區及華南大區的下挫,或也是華發股份此前人事變動的主要原因。

通常情況下,房地產企業項目結轉周期為2-3年,2022年業績大部分是由2019年和2020年的銷售金額轉化而來。

表現好的地區,比如華東及華中地區在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擴大106.02%,毛利率提高3.88個百分點,為19.41%,但仍低於華發股份房地產業務毛利率20.25%。

但是,華南區域究竟是發生了什麼?

年報顯示,華發股份華南地區在2022年營業收入同比下降近45%,更為關鍵的是毛利率出現了兩位數下挫,較上年同期減少12.62個百分點為18.78%。

上述提到的北方地區,毛利率同樣出現下挫,較上年同期減少6.24個百分點,但卻是在地區中最高,達到24.87%。

受上述影響,Wind數據顯示,華發股份銷售毛利率也降至近20年最低點的20.18%,銷售凈利率也跌至2013年後最低水平的7.98%。

雖然超過20%的毛利率水平在地產寒冬下仍處於中等,但是相較自身而言,較2021年下降超5個百分點,著實為了銷售有所犧牲,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掩飾其整體盈利能力逐步下降的事實。

華發股份毛利率的重挫,與此前高溢價拿地息息相關。

《全球財說》梳理過往消息發現,2020年華發股份曾在2月溢價45%拿下珠海香洲區地塊,8月溢價46.4%、32.7%拿下上海閔行新城與浦東康橋地塊,而相關數據顯示彼時全國40個典型城市8月的平均溢價率僅為13.6%。

這還不算什麼,若再往前梳理,華發股份還曾在2014年溢價90%拿下上海浦東張江地塊、2016年溢價133%拿下蘇州相關地塊,等等。而華發股份與地王之間的報道更是頻出。

2022年年報中,華發股份提及,公司搶抓市場機遇,審慎精準拿地。報告期內成功在珠海、杭州、上海、成都等深耕城市獲取多個優質項目。

截至2022年末,華發股份擁有土地儲備計容建築面積386.38萬平方米,在建面積1385.06萬平方米。

面對投資者的詢問,華發股份曾在互動表示,未售資源充足,可支撐未來2-3年的銷售。

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華發股份的存貨金額高達2435.44億元,占總資產比例超過60%,較上年同期進一步增加約288億元。

其中,開發成本為1884.17億元,開發產品為553.51億元。開發產品中包括23個2022年首次竣工的地產項目,期末存貨餘額約為270億元,也就是說在2022年前竣工項目仍存在超過280億元存貨。

如此來看,華發股份在未售資源充足的情況下,所持貨值亦是雙刃劍,去化便是問題的另一面。

有投資者向華發股份提問,2023年的銷售目標將是多少?對此,華發股份則表示,公司2023年將以去化、回款為工作重點,力爭經營業績穩中有進。

少數股東權益占比達82%,擔保金額畸高存隱患

但是,凈利下滑、毛利率下挫、銷售不力、去化艱難,都不是華發股份最為「致命」的問題,關鍵在於少數股東權益這項數據。

畢竟,此前爆雷的諸多房企,如陽光城、中南建設、中國奧園等,都與這幾項數據相關。

先來看看華發股份的負債情況。

截至2022年末,華發股份貨幣資金為528.32億元,包括短期借款0.35億元、一年內到期非流動負債253.70億元、長期借款825.84億元、應付債券232.88億元在內的有息負債合計約1313億元。

從資產負債數據來看,華發股份2022年剔除預收帳款後的資產負債率為52.8%,凈負債率為71.7%,現金短債比2.1,仍延續2021年態勢保持「三道紅線」綠檔。

但是,就如同穩住千億銷售額一般,為了融資通道暢通、拍地無憂,華發股份維持綠檔也是犧牲頗多。

畢竟2020年,華發股份剔除預收款後資產負債率76.5%,凈負債率高達181.6%,現金短債比0.9,三項數據均不達標。

2021年,華發股份進行貨幣資金同比增長15%、短期債務下降40%等多項債務結構調整,從而取得除預收款後資產負債率67.1%,凈負債率高達52.6%,現金短債比2.15的優秀綠檔表現。

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少數股東權益不斷攀升。

2017年-2022年,華發股份少數股東權益占總權益的比重分別為52.49%、53.79%、54.25%、66.88%、78.29%、81.96%。

截至2022年末,華發股份少數股東權益已達到897.07億元,而同期所有者權益合計僅為1094.49億元。

與此同時,少數股東損益為21.4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約45%,而同期歸屬凈利潤卻同比下降19.31%。

2017年-2022年,華發股份少數股東損益占持續經營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8.83%、4.87%、16.04%、36.36%、31.69%、45.45%。

以此計算,少數股東的收益率持續低於4%,究竟是誰願意接受如此回報?也正是如此,少數股東權益與少數股東損益的「隱形」數據,被視為房企「明股實債」的典型特徵。2021年5月,上交所亦曾向華發股份發出問詢函,要求說明少數股東權益大幅增長的原因及合理性。

同時,經《全球財說》統計,截至2022年末,華發股份共計向89家子公司提供擔保,且多發生於2020年至2022年期間。

並且,華發股份仍計劃增加擔保金額。

3月20日,華發股份與年報同時發布了2023年度擔保計劃。公告顯示,為順利推動2023年度經營過程中的融資計劃,華發股份擬在 2022年12月31日擔保餘額的基礎上,對子公司凈增加擔保額度800億元,對聯合營公司凈增加擔保額度300億元。

該公告顯示,截至2022年末,華發股份及子公司合計對外擔保餘額高達1084.15億元。並且,資產發債率為70%以上的子公司及聯合營公司的擔保餘額便占到65.54%。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19日,公司及子公司對外擔保總額為1122.45億元,占公司2022年經審計凈資產的568.54%,其中為子公司提供的擔保總額為985.67億元。

如若被擔保方無法履約,華發股份作為擔保方則需承擔連帶責任。如此操作,陽光城等諸多爆雷房企也都曾上演。

不過,就算真實存在「明股實債」,華發股份作為國企,只要將「三道紅線」維持綠檔便可以獲得暢通的融資渠道。

自證監會發出優化房地產股權融資的「第三支箭」後,12月5日華發股份便率先發布了定增預案,擬非公開發行股票不超過6.35億股,募資不超過60億元,其中大股東華發集團承諾參與認購金額不超過30億元。

此次定增如果成功,將為華發股份緩解資金壓力提供重要幫助。對於之後發展,《全球財說》也將持續關注。

敬告讀者:本文基於公開資料信息或受訪者提供的相關內容撰寫,全球財說及文章作者不保證相關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無論何種情況下,本文內容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99e4920720aecc41d8ac7f2c855653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