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九一八事變起 日本妄圖盜取我國領土的狼子野心就人盡皆知,奈何我國國土面積廣闊,人口眾多,單靠戰爭是很難實現對中國的統治的,為此日本參照東印度公司模式,制定了「百萬移民計劃」,成立了「滿洲鐵路公司」。
1945年8月15日,日本遞交了投降書,此時滯留在海外的日本人有660萬,滯留在中國大陸的日本人足足有260萬左右,其中大部分都在東北地區,如何遣返這些日本僑民成了一個大難題。
在戰爭結束後的三年里,中國遣返了100多萬左右的日本僑民和戰俘,但依然還有不少人留在中國,據相關數據統計,在東北地區就有12萬左右的日本婦女沒有被遣返回國,這些人又去了哪裡呢?
日本國土面積狹小,國內資源貧乏,在這種情況下極易引發國內矛盾,早在侵華戰爭之前,日本政府就想對中國實施移民政策轉移國內矛盾。當時日俄戰爭剛剛結束,為了防止沙俄反撲,日本政府提出了「滿洲鐵路公司計劃」,決定將本國人移民東北。
這些日本人在東北開發煤礦,經營鐵路,竊取我國資源,當時撫順的西露天煤礦便是在這一時期落到日本人手裡的。整個移民計劃可以分為4個階段。
1931年之前,日本政府假借水稻種植的名義在大連旅順多地建立移民示範據點。不過在東北當局的極力抵制下,再加上自然災害等原因,早期移民計劃未能實施。
不過在此期間還是有不少日本技術人員來到了東北,他們主要負責煤礦、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後期日本大規模移民奠定了基礎。
在九一八事變後到盧溝橋事變前,日本對東北進行了武裝移民,日本關東軍企圖通過屯田制的方法,在十年年內向東北移民一萬戶,到了後期甚至喊出了「50年內移民滿洲500萬人的口號」。
這一時期的日本移民大多來自日本長野、青森等11個縣區,他們擁有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身體素質好,受教育水平高,大多數年齡都在30歲以下。在此期間累計移民1800戶,侵占我國耕地上萬公頃。
盧溝橋事變後,日本正式提出,將在未來的20年內,向中國東北移民500萬人,實現「日滿不可分」的人口結構,當時這一法案甚至被列為日本的七大國策之一,但顯然這是軍國主義的痴心妄想。
這一時期,日本政府組建了由20歲以下青年組成的「義勇軍隊伍」想要把他們培養為「移民開拓骨幹」,隨他們而來的還有女性家屬。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由於日本國內男性勞動力吃緊,在這一時期向海外移民的日本人大多是女性,以及老弱病殘,他們在日本國內已經喪失了競爭能力,只好來我國東北地區搶占資源,這是日本政府轉移國內矛盾的一種手段。
1945年10月25日,中美雙方在上海確定了日本僑民戰俘遣返的初步方案,計劃在5年時間內,分批將中國國內的日本人遣送回國。
這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滯留在中國國內的日本人數量太多,而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將如此數量龐大的人口調度到港口地區,不僅要考慮到人口徵集運輸問題,還要考慮後勤保障。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國國內少部分軍國主義分子不肯接受戰敗的事實,在中國實施了多次破壞活動。
當時政府在東北一帶建立了日僑日俘管理所,並在瀋陽、長春設置了「待運輸集中營」,在此後的三年時間裡,100多萬日本人經葫蘆島返鄉,不過依然有十幾萬日本女性未能回國。
她們的命運極其悲慘,在日本戰敗後,大量滯華日本女性遭到了日本當局的迫害,甚至不少軍屬被日本政府命令集體自殺,如若不服從,便會「被自殺」。
相關史料表明,在當時的佳木斯樺川縣,超過1600多名日軍軍屬,被掃射而死,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日本民族本身的「他律」,在他們看來,與其承認失敗回國,倒不如戰死他鄉。
更多的日本女性在逃亡過程中不幸喪命,當然也有部分女性選擇留在中國,在這裡結婚生子,融入了中國社會,在當年解放軍四野醫院裡,超過一半的醫務工作者是日本女性,她們憑藉自己的努力融入了中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