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3歲前要和媽媽一起睡,答案暖心又戳心,別睡錯了

2020-01-13     凝媽悟語

文 | 凝媽

很多年輕的媽媽都是職場媽媽,工作特別忙,無法陪伴孩子,會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者保姆照顧,有的會在晚上回家陪伴孩子,有的則遠離家園,一去數日,晚上也無法陪孩子一起睡,孩子只能跟著老人或者保姆睡。

有個鄰居是電視台的記者,工作特別繁忙,當然工資特別高,有能力請保姆。孩子剛出滿月,她就因為忙著到處採訪,讓保姆照顧孩子。晚上回家也會比較晚,如果陪著孩子睡覺,她一晚上休息不好,影響第二天的工作狀態,她就索性讓保姆帶孩子睡覺,自己圖個清閒。

她當然也想和孩子親密接觸一下,但是當她有時間想陪著孩子一起睡的時候,孩子卻不願意跟著她睡。為此她很傷心,感覺好像是給別人生了一個孩子。當她跟我說起這事的時候,眼含淚光,心裡那種難受勁溢於言表。我跟她說「陪孩子睡覺,雖然辛苦點,還是堅持陪著他睡吧」。她很疑惑「我生的孩子,為什麼還不如保姆陪他睡幾天?」

我們常聽說「孩子跟誰睡就跟誰親」。看似有些誇張,但實際上從心理學上來講還是很有道理的。

李玫瑾:孩子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

曾有一個粉絲朋友發私信傾吐苦水,她是95後的媽媽,很年輕。孩子出生後,公公婆婆一起來幫她照顧孩子。婆婆才40多歲,年富力強,照顧孩子很有一套,把孩子照顧得妥妥貼貼。

坐月子的時候,這位媽媽很開心,因為只要給孩子喂完奶,她就解放了,婆婆會趕緊把孩子抱走照顧。即使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是婆婆跑過來換尿布。她有大量的時間刷手機、睡覺,日子過得很舒坦。

因為婆婆管得太好,這位媽媽沒有機會管理孩子,照顧孩子的時候就會笨手笨腳。孩子3個月以後,吃夜奶的次數減少,婆婆乾脆陪著孩子一起睡,也避免頻繁到他們房間去。

孩子接下來的表現讓這位媽媽陷入痛苦的深淵,孩子在吃母乳的時候竟然連看都不看媽媽一眼,吃完就忙著找奶奶抱。她想去抱孩子的時候,婆婆也會嫌棄她不會抱,只會惹孩子哭,不讓她抱。

她內心很是絕望,自己懷胎十月好不容易生下的孩子,竟然不和自己親,生他、哺育他,貪戀的卻只有自己的子宮和奶水,恐怕一旦斷了母乳,孩子連媽媽是誰都不知道了。

剛看了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教授的一個視頻,講的是「為什麼3歲以內的孩子必須跟媽媽睡」,視頻中是這樣說的:

廣州動物園有隻白老虎,很珍貴,動物園想給老虎配對,但是在國內很多動物園找了老虎配對,都被白老虎咬傷了。

後來專家說要知道老虎的出身,查到是在西班牙,於是從那裡借了一隻老虎。兩隻老虎見面後,兩目相視,當它們能夠近距離接觸的時候,互相走到對方的後方,聞了聞氣味,然後並排著向前走去,這兩隻老虎配對成功了。

從這裡可以看出,動物最原始的識別就是靠嗅覺,靠氣味。人類雖然進化得很高級,但是在生命早期也是氣味進行識別。

當孩子總是穩定地聞一種氣味的時候,他會記住這個氣味,他再次識彆氣味的時候,身體細胞會告訴他這是一個讓他感到放鬆的人,即使眼睛睜不開,他也能夠準確判斷,會睡得很安穩。睡覺恰恰是人排味最濃的時候,如果孩子聞到你的氣味,他就覺得你親。

所以,媽媽跟孩子睡,就是讓孩子記住你的氣味,才能跟你親。

3歲前不陪孩子睡,想再陪孩子很難

大寶11個月斷奶,之後跟著奶奶回了老家,白天跟著奶奶玩,晚上跟著奶奶睡。

我們每天給他打一個電話,開始他還熱情地叫爸爸媽媽,過了不久他就不想接電話了,這心裡的滋味別提有多麼失落。

大約一個月回去看他一次,只陪他幾個小時。開始他看到我們的到來,眼淚汪汪的,使勁摟著媽媽的脖子,讓媽媽抱。走的時候,他大哭著不讓爸爸媽媽走。幾次之後,他就麻木了,爸爸媽媽就像一個普通客人,來了走了都不會有什麼情緒波動。

3歲後回來上幼兒園,我們終於又在一起了,可是他不肯讓媽媽陪著睡,非要跟奶奶睡。他4歲的時候,奶奶生病住院2周,無奈地跟媽媽睡了兩周,可每天都會念叨奶奶。

奶奶出院後,身體還沒有好利索,大寶又迫不及待地跑到奶奶房間,要跟奶奶睡,誰都拗不過他。後來經歷了大約1年的時間,媽媽用各種他喜歡的圖書哄著他,每天睡覺前要讀五六本書,他才肯跟著媽媽睡覺。

陪孩子睡覺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如果錯過幾年的時光,你就要為此付出很大的辛苦才能挽回,能挽回的已經是比較幸運的,如果時間再拖的久一些,將會出現不可避免的後果。

兒童心理學認為,兒童形成的第一個關係(通常是母親)非常重要。首先,這個依戀關係顯示了保護、愛和安全,影響到兒童所有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其次,依戀關係通常是一個持久的聯繫,在童年期一直起作用,青春期也是孩子安慰的源泉。最後,依戀關係是所有親密關係的原型,包括成年形成的關係。

雖然說依戀關係的建立沒有2-3歲這個關鍵階段,推遲幾年也可以形成,但是越晚建立依戀關係的孩子,越容易出現一些問題。

蒂澤德研究了一組孩子,在出生後幾周在不同的養育院生活,不斷變換這撫養人,而且非人性對待他們,他們沒有機會和任何人建立依戀關係,在幾歲後被人收養。在8歲和16歲時進行測試,發現有些不好的特性:對陌生人過於友好,在學校表現攻擊性強,不受其他孩子歡迎。

依戀關係的發展是有階段的:

0-2個月是前依戀,

2-7個月是形成中的依戀,

7-24個月是明確的依戀,

24個月以後是目標矯正的夥伴關係。

所以,還是比較建議孩子在3歲前和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陪孩子睡覺要適度,不要過度

「不是孩子捨不得離開大人,而是大人捨不得離開孩子」。

很多父母為了表達對孩子的愛,在孩子年齡很大了還和孩子一起睡,有的甚至是和異性的父母一起睡,這種過度的愛,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

其實,很多父母是捨不得離開孩子,感覺睡覺的時候,孩子不在身邊,就失去了孩子,心裡空落落的,所以一直允許孩子和自己一起睡。

北京的一個網友,兒子12歲了,忽然有一天,兒子不想和她一起睡,拒絕和她擁抱,她感到非常心酸。以前有時候會感覺兒子很煩,現在才感覺有一種失落的恐懼,一不小心就成「空巢老母親」了,似乎預見到孤零零的將來。

孩子長大了就想自己睡,不想跟父母一起睡,父母要早做準備,不要讓自己的愛成為孩子的束縛。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提問:二十歲還和父母睡一張床,我該怎麼辦?

題主說,現在20歲,是一名大一女生,至今沒有自己的房間,回家要和父母擠一張床。從小到大一點隱私都沒有,自從懂事後,我就很羨慕有自己房間的同齡人。雖然媽媽在物質方面給我的都不比其他人差,但是我很自卑很自卑,也很虛榮,不敢也從來不帶朋友回家,不敢交男朋友。最近回家,覺得很壓抑很壓抑。我很愛我爸媽,但是我心裡卻又會怨他們。

下面的網友表示和題主有相同的經歷,也會感覺很自卑,過年都不想回家。在以前,可能受條件限制,沒有多餘的房間,但是現在來說大部分人都有這個能力給孩子一個單獨的空間,哪怕扯個帘子隔絕一下也是好的。

有個上海的朋友,她家房子小,只有客廳和一個臥室,10歲的女兒想擁有自己的房間,父母就對房間進行了改造,單獨隔出來一個房間,孩子很滿意。其實只要動腦好好想一想,動手親自操作一下,不可能也會成為可能。

不管怎樣,孩子的心理狀態總是最重要的。在孩子想要分離的時候,就要學會適應。

《小別離》中說「世間所有的愛都指向在一起,唯獨父母之愛是指向別離。」

結語

陪孩子睡覺是陪伴孩子的一種形式,如果你有時間有機會,儘量在3歲前陪孩子睡覺,否則再想爭取到孩子的心,需要花更大的力氣。

陪孩子睡覺,在適當的時候要得體的退出。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致孩子》中說的好「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庇護他們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們的靈魂...你是弓,你的孩子是弦上即將發出的生命箭矢。」

在孩子需要呵護的時候給予陪伴,孩子需要分離的時候給予支持,這恐怕就是無條件的父母之愛了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vUnoG8BUQOea5Ow9b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