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清明節有哪些美食?其中的一種,杜甫曾經抱怨吃不到

2020-04-02     歷史有妖氣

早在先秦時期的中原地區,就有過清明節的習俗。《太平御覽》記載:「三月桃花水下之時,眾士女執蘭祓除。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曰,此兩水上招魂,祓除不祥也。」這一天是農曆三月初三,又被稱為上巳日,所以清明節在古代又叫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聚集在水邊沐浴,認為可以洗掉所有的不吉祥。


到了南北朝時期,清明節又增加了豐富的民俗內容,那就是飲酒聚會。南朝《荊楚歲時記》記載」三月三日,四民並出江清池洛間。臨清流,為流杯曲水之飲。」這在文藝作品中也得到了印證,偉大的書法作品王羲之《蘭亭集序》之中寫道:「又有清流激端,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就是講的這樣的習俗。

這也標誌著美食正式進入清明節的視野了。

而到了大唐盛世,民間日益富裕,清明節更加得到重視。唐朝皇帝曾經親自下令,要求全國官員都要在清明節放假。《舊唐書》記載,貞元四年,唐德宗下詔,宣布「今方隅無事,蒸庶小康,其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三節日,宣任文武百僚選勝地追賞為樂。」也就是每年正月的最後一天、清明節、重陽節這三個節日,文武百官都可以不上朝,出去旅遊過節。《新唐書》也記載了:「開成元年上巳,賜群臣宴飲曲江。」在開成元年的清明節,唐朝皇帝甚至專門在長安的曲江賜宴,與群臣同樂,一起過節。

宮廷如此,民間也如此。唐朝民間的清明節活動也是很豐富,那麼,唐朝清明節有什麼美食呢?從唐詩和古籍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唐朝清明美食主要有這幾種。

一是青精飯。這是一種用菜葉把米飯蒸染成青色的做法,要把菜葉搗爛,用菜汁把米飯染成青色,古人認為吃這種食物可以滋補身體,最好的吃青精飯的時節就是寒食清明。因為這時候的青菜比較細嫩。不過,根據古籍記載,那時候放進去的可能更多的是野菜。陳元靚《歲時廣記》記載,「楊桐葉、細冬青,臨水生者尤茂,食采其葉染飯,色青而有光,食之資陽氣。道家謂之青精飯。」不過,很多唐朝人也是吃不上青精飯的,比如詩人杜甫,他在寒食清明的時候便無法享用到這種米飯。這在他的詩里也有體現,在《贈李白》中,杜甫寫道:「豈無青精飯,使我顏色好。」他向他的朋友李白髮牢騷,說自己是臉色不好看,是因為吃不到青精飯。



二是桃花粥。唐馮贊《雲仙雜記》:「洛陽人家,寒食裝萬花輿,煮桃花粥。」名字聽起來很浪漫,做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把粳米煮粥,然後放入剛剛採集的最新鮮的桃花瓣就可以,這樣子桃花的香味和米粥的香味混合在一起,入口之餘,不禁讓人覺得心曠神怡。而在寒食清明時節,也正是桃花盛開的時候,可見古人對食物的用心之處在於與時節相符,「時令」二字,就是古人對美食的智慧,也是人生的智慧。


三是畫卵。這種食物就是把雞蛋煮熟後塗上色彩,分贈親友共同食用。其實,在現代社會的很多農村地區,還保留了一點這種習俗,只是一般是生了孩子之後把雞蛋煮熟染成紅色送給親友。這個習俗在南北朝就有了,《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之豪家食稱畫卵,今代猶染藍茜雜色,仍加雕鏤,遞相餉遺,或置盤俎」。到了唐朝,隨著經濟的日益發達,雞蛋不再成為奢侈品,所以唐朝百姓在清明時節也互相贈送這種彩色雞蛋。古人認為春天時候的雞蛋營養價值最高,彩色則寄託著古人對生命的想像力。


當然了,除了美食,在清明時節,唐朝人還要品嘗美酒。唐王表《清明日登城春望寄大夫使郡》:「興來促席唯同舍,醉後狂歌盡少年」。在清明節,唐朝的成年人們也都紛紛放下端著的架子,像個少年一樣狂歌痛飲,飛揚跋扈,那種意氣風發令人神往。

這就是唐朝人的清明節的飲食文化,窺一斑而見全豹,大唐氣象真的不是浪得虛名,那種昂揚的精神面貌,對生活的無比熱愛,都體現在簡單的節日美食之中。青精飯、桃花粥還有畫卵,以及其他諸多美食,都不過是很簡單的日常食物,卻凝聚著唐朝人對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美好心意。


參考文獻

1.《新唐書》,宋歐陽修,中華書局

2. 《舊唐書》,後晉劉昫,中華書局

3. 《荊楚歲時記》,梁宗懍,中華書局

4.《中國古代節日風俗》,韓養民、郭興文,陝西人民出版社

5.《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楊琳,宗教文化出版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giWPHEBfwtFQPkd1B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