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頡對話GGV符績勛:風險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將發生本質重估

2022-08-11     投中網

原標題:陳頡對話GGV符績勛:風險資本市場的估值體系將發生本質重估

中國乃至全球風險投資的不確定性正在日益增加,這已是不爭的市場共識。

掌舵一家全球性投資機構十餘年,GGV紀源資本全球管理合伙人符績勛或許是對此感知最敏銳的人。全球資本市場正在醞釀怎樣的變化?中國風險資本的真實處境是怎樣的?投資人又該如何調整投資策略和資產配置以期穿越周期?

出於上述問題,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網主辦的「投資變奏曲——第16屆中國投資年會·年度峰會」上,投中信息創始人陳頡與符績勛進行了一場精彩對話。

GGV紀源資本全球管理合伙人符績勛認為:

1. 全球投資市場進入了一個新周期,投資邏輯和估值體系將隨之發生本質重估,市場將承壓面臨估值體系下移的態勢。

2. 風險資本市場的偏好將趨于謹慎,投資人不再像以往過於追求高增長性,為未來價值買單,而是更注重收入和運營效率等因素。

3. 接下來市場的投資節奏會放緩,大環境是重點考慮的新變量。但積極信號也很明確,產業數字化還在推進,全球範圍的數字化型企業成長性良好,包括生態和低碳主題的投資,未來也會提高。

4. 中國下一步有工程出海的機會。中國企業出海首選要學會借力,包括創新能力、供應鏈能力、工程師能力,最大的挑戰依然是如何融入當地市場環境。

5. 中國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市場,資本市場也需要一個長期的良性積累,可以讓投資機構持續支持科技和創新,形成一個正循環。

以下是陳頡與符績勛的對話實錄,由投中網整理:

陳頡:最近大家都特別關心對宏觀環境。GGV作為一家全球性的投資機構,在中國、美國和東南亞都有投資布局,你怎麼看待如今的全球局勢給VC行業帶來的影響?

符績勛:過去20年我們在一個比較全球化的環境。中國2001年加入WTO,過去20年我們一直處在勞動力效率不斷優化提高的過程,全球的經濟效率也在不斷往好的方向走。

過去20年利率很低,意味著資金很便宜,可以很好去投資。我們追求一個未來成長,投的是增長,從看PE到PS,看forward multiple,整個邏輯就是過去20年形成的。今天我們進入了倒軸,要回歸到原來的邏輯,整個倍數也很難想像。

自2018年以來,全球局勢變化,加上近年的疫情,尤其歐美過去兩年施行大量的寬鬆刺激政策,這意味著我們進入一個新周期,而且也在一個去全球化的周期。這樣一個大背景下,通脹壓力在接下來幾年可能很難消減。這意味著未來的短中期,利息可能會被持續提高,資金比較貴。

過去幾個月,我們看到了資本市場的巨大壓力,估值體系發生了本質上的重估。以往的高估值比如千億美金,好像是個完全可以想像的事實。但現在會更難,整個估值體系會往下移。這是全球都要面對的問題,不管是哪個市場。

陳頡:GGV的投資策略和資金配置會做出哪些調整?

符績勛:從退出的角度來看,現在很難預期。市場面臨著一部分不確定,包括海外上市的不確定性,流動性是否足夠,原來的估值是否還能支持等等,需要時間來消化。

但積極的信號也很明顯,我們看到很多被投企業的成長性還是不錯的,在全球各地的市場都是如此,企業需要數字化的經營和管理,企業還在上雲,數字化還在推進,SaaS的發展趨勢還在持續。從收入結構我們能看到,未來一兩年不一定會放慢,甚至可能會加速。

其實過去20年,我們考慮的變量主要是人的因素、市場風險、技術風險、競爭風險等等,但今天我們需要動態考慮的問題還包括了宏觀因素。在一個變數更多的市場,未來總體的投資節奏大概要放緩的。

那麼,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確定性就是我剛剛說的,產業數字化還在推進,我們看到了很多好的企業。這是一個好的投資周期,只是節奏、金額和估值在未來幾個季度可能相對謹慎。另一個確定性是,整個生態環境和低碳也是大家非常關注的,這方面的投資也會提高不少。

陳頡:你剛提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估值收緊,特別過去幾年,人民幣投資市場有pre-IPO輪,美元基金也會追逐超級獨角獸上市前的一兩輪。這樣一種投資方式,會不會壓力會更大?

符績勛:肯定。過去這麼多年,大家看的是增長,在追求增長的過程里,願意去為明年甚至後年的價值買單。

對於價值的理解,過去大家可以看用戶量,DAU,或者一些運營數據,但更重要的是平台或者用戶的價值。現在變得更難了,今天大家更看重的是收入,運營效率,可能要看運營利潤,ROI、成本結構。所謂資本的耐心,是幫你去沖這個市場,為消費者買單,但如今資金變貴了,補貼時代已經過去了。對於中後期的項目來說,肯定會更難。

你說的問題可能短期是這樣,但是要等一段時間去消化它的multiple compression,才有可能有更多的所謂成長期或者Pre-IPO案例。

陳頡:最近以新加坡和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GGV除了美國和中國,在新加坡也有辦公室,你也是新加坡人。怎麼看待東南亞的投資機會?GGV在東南亞的投資布局是怎樣的?

符績勛:我們很早就投資東南亞了,2014年就投了Grab,當時還是一個B輪公司。2019年我們重設新加坡辦公室,專門設立了一支團隊在看項目,所以過去幾年,投資節奏是可以看得到的,在東南亞共有約二十個投資項目

東南亞這個市場,人口基數是中國一半左右,人均GDP也差不多是中國一半,越南更低一些,印尼稍高一些,新加坡是個「特例」,算是比較發達的國家,人均GDP6.5萬美金左右。

東南亞又是一個語言、文化、宗教各個方面比較多元的地區,有市場空間,雖然不是特別大,過去幾年可以看到一些企業崛起,但隨著資本的湧入,競爭也會加劇。

我是土生土長的東南亞人,個人感覺,東南亞還有一個挑戰在於工程能力偏弱,工程師的數量不足。過去多年,我們能看到中國的供應鏈出海,尤其疫情時期達到一個高峰。未來中國還有工程能力出海的機會,新加坡作為跳板是一個不錯的契機。

陳頡:我記得若干年前,有一陣子中國出海也特別火,但之後冷下去,最近又開始熱了,尤其東南亞。哪些類型的中國公司更適合出海,哪些地方是中國企業出海的理想地區?包括很多人都關心的,出海最可能被忽略的風險有哪些?

符績勛:我覺得沒有絕對理想的出海地區。出海首先是要借力,不管借中國原有的創新能力,供應鏈實力,還是龐大的工程師能力。有些創業者,先做遊戲出海,再從遊戲出海轉變為電商出海,其實也藉助了中國的供應鏈能力來打造在東南亞的電商平台,後來再走到南美等等。

借什麼樣的力,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一方面,中國團隊是有優勢的,但同時的挑戰在於怎麼融入東南亞的環境,這個地區的多元文化,多元種族,多元宗教,你怎麼本地化,怎麼落地,怎麼搭團隊,怎麼管理?

我個人認為中國公司出海不能完全照搬原有的文化體系和管理體系,因為東南亞整個教育思維偏西化,所以有些東西照搬過來,和當地文化是有衝擊的。如何打造一個更加本地化同時更全球化的團隊,這是很多中國團隊面臨的一個挑戰。

陳頡:這個話題前一陣子我們也私聊過,現在關注新加坡和東南亞的中國企業家和投資人越來越多,你也跟我說過,千萬別把東南亞當作一個區域一個市場,從語言到文化都非常不一樣。

符績勛:沒錯,當地的營商環境也很不一樣。馬來西亞有自有的國有企業,印尼有自有的地方企業,所以要跟當地環境做適配,才能更好融入市場,參與到市場紅利。東南亞這個市場,可能會在未來五到十年時間受益於供應鏈的轉移。

陳頡:過去幾個月國內投資人很難出差和盡調,我周邊很多朋友從3月到現在基本沒離開所在城市,最近剛剛開始出差,很多機構的投資也是極度放緩甚至有點半停擺的狀態。GGV在過去半年的投資進度大概是什麼樣的?

符績勛:我們還是會持續看項目,線上討論,見企業,視頻會議都在進行。偏中後期的項目或者需要更大資金投入的項目是需要走訪企業做盡調的,會受到一些局限。早期項目的投資節奏還可以,金額不大,團隊也還小,不太受影響。

陳頡:剛才提到了宏觀環境,包括去全球化的新態勢。如果把未來五年作為一個時間周期,GGV的投資重點是否會有一些明顯調整?哪些賽道會加碼,哪些賽道會減低配置?

符績勛:過去十年我們主要在關注數字化,這是我們的投資主線和核心邏輯。

過去很多年,主要的數字化在應用端和消費端,近幾年,數字化開始滲透到企業端,疫情加速了企業的數字化進程,數字化在往下沉,你要有更強的算力,更強的硬體,就像數字化到了機器人領域,就需要更多硬體的介入。

這是我們的基本邏輯,所以你看我們的投資,近幾年是「更下沉的數字化」,比如企業網際網路,產業網際網路,包括整個基礎雲建設。我們投小鵬汽車等硬科技,都是因為數字化下沉帶來了一個很大機遇。

陳頡:我一直好奇一個問題,在現在的宏觀環境,未來的若干年,中國這些硬科技公司的增長,有多少是國產替代的推動,又有多少是主動創新的推動?

符績勛:很難界定。我們在看硬科技的時候,核心還是尋求增量市場。我們很早投了小鵬,投了電動車,在我看來,我們投的不僅是從油車到電車的轉變,更重要是在投一個智能車時代的到來。一個智能車意味著智能座艙設備,智能駕駛技術,從現在的L2到L3,L3到L4,這些需要很強的算力。

隨著汽車越來越智能化,會帶動整個硬科技的發展,這意味著要有更強的算力,更強的軟體,去支撐行業的發展。

所以我覺得增量市場的創新,中國更會占主導性。進口替代是一個存量市場,可能會有一個短期紅利,但是長期價值的空間不一定很高。所以一定要有前端的創新,去拉動整個硬科技,整個產業鏈的創新。

陳頡:我一直覺得,過去全球資金在中國其實配置偏低,今天這個宏觀環境下,美元LP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很多同行也很關心,美國LP的比重可能會降低,非美國LP比如中東會增加在中國市場配置。這一變化對中國的創投市場會有什麼影響?

符績勛:這個行業背後的LP結構肯定會發生一些變化。這些趨勢確實會影響一些投資機構,尤其像養老金、大學基金的取向。但機構自身也有收益需求,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的市場價值還是很積極的。

這個問題不同地區的LP可能會有不同看法。我也跟一些其他地區的LP聊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是看好的。

其實宏觀環境這個東西很難評估。個人覺得更重要的還是需要資本市場有長期積累的規模優勢,對於科技、創新的容忍度足夠高,市場需要一個良性的資本環境持續為創新買單,這樣投資機構也能持續投入到創新,變成一個正循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bcb4f7c03ef362ab45d8f9c2dd420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