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爆發、生產力再重構,科技投資正在面臨新命題

2023-05-23     投中網

原標題:科技大爆發、生產力再重構,科技投資正在面臨新命題

無科技不投資。

現在行業中的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去科技領域找金子,找機會。但科技究竟應該怎麼投,科技需要什麼樣的資金,似乎一直是大家關心和探討的核心議題。同時,這一波科技浪潮之下又藏著哪些新的機會?投資人又該避開什麼坑呢?

作為國資的代表,在重慶科創投董事長楊文利看來,科技是永遠附著於產業的,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所以我們專注科創創新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創新、改造升級。

同樣,成都科創投集團董事長裴玉生也覺得,「我們在預期未來的時候,未來已經來到我們身邊,這裡面有無窮的機會,是需要我們去把握的。同時,我們要緊緊地把握科技創新的動態與脈搏,減少不確定性。」

在由投中信息、投中網主辦的「2023中國投資年會」上,華業天成創始合伙人楊華君、華泰紫金總經理樊欣、磐霖資本創始主管合伙人李宇輝、成都科創投集團董事長裴玉生、創東方投資創始合伙人兼董事長肖水龍以及重慶科創投董事長楊文利就「科技爆發、生產力重構與投資」這一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針對時下火熱的ChatGPT和大模型投資,樊欣認為:「從大的類別來講,帶來的投資機會包括兩種類型:一類是大模型的底層對於基礎的算力、存儲、傳輸帶來的基礎設施硬體投資機會。第二類,更重要的是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礎之上,更偏重於應用端的機會。」

與其看法相同,李宇輝也表示:「我們會關注ChatGPT在專業技術和工業領域、醫療臨床領域的應用。如何突破其在專業知識領域的應用瓶頸,這裡的技術突破是我們感興趣的,而擁有這些技術並能商業落地的初創公司是我們投資ChatGPT應用領域的抓手。」

對於硬科技投資,肖水龍也分享了創東方的方法論:「廣深高速」。投的項目市場是廣的,創新是深的,尤其是技術創新,我們希望它的技術創新深度比較深,有顛覆性創新,國內外領先,替代進口,填補空白。第三是團隊高配性,第四個講的是成長快速性,過去、現在、未來和行業、企業的成長是很快速的。我們投資就投成長。

以下為現場探討實錄,由投中網進行整理:

楊華君:現在業內愛說「無科技不投資」,基本上行業全民在講科技投資,無論是市場化的GP、LP、、政府等,都在做科技投資。科技投資開始既熱又卷,今天有幸與大家開啟這個圓桌討論。

我是楊華君,來自華業天成資本,機構2015年成立,聚焦信息科技為主的賽道,半導體、智能終端、雲與數字化等,偏好於投早期,同時也非常關注投後企業的成長,以提升投資的勝率。下面請在座的各位也簡短地自我介紹。

樊欣:大家中午好,我是華泰紫金的總經理樊欣。華泰紫金是華泰證券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8年,發展到現在,整體的管理規模超過600億,管理覆蓋的基金類型包括了成長期基金、併購基金、母基金,整體覆蓋的階段還是比較廣的。基金重點關注的領域是醫療健康、科技、先進位造三個重點領域。

李宇輝:大家好,我是磐霖資本的李宇輝,磐霖資本是一家成立了13年的人民幣VC,我們專注在兩個方向:(1)針對重大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的新藥研發企業及高端醫療器械的進口替代企業,以及行業發展中的衍生機會。(2)投資滿足B端降本升效提質需求的To B企業及國產替代或解決「卡脖子」的硬科技企業。我們堅持精品投資,已經投了近100家的早期公司,我們一直堅持投早、投小、投科技的策略,謝謝!

裴玉生:我叫裴玉生,是成都科技創新投資集團的,我們機構成立於2021年的3月底,註冊資金100億,目前經過兩年的發展,累積直投項目+基金投資項目是427個,基金的規模已經突破了430億,發展得還是比較中規中矩。

我們是以硬核科技投資為基礎投資邏輯的投資公司,同時關注進口替代和卡脖子工程,主要賽道非常聚焦,航空航天、集成電路、半導體、生物醫藥、新能源、智能製造。這兩年來已經有6家公司敲鐘,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已上市企業是15家,印證了成都的快速發展創投環境,謝謝!

肖水龍:我是深圳市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的肖水龍,創東方是2007年8月份成立,到現在差不多16年時間,因為立足深圳,科技創新、項目優質度都比較高,所以創東方也得到比較好的發展。到目前為止,管理規模超過250億,投資項目有300多個,已經上市的接近40家。在創投中算是老牌成熟的機構,今天很高興再次參加投中的會議,謝謝大家!

楊文利:大家好,很高興參加今天投中的年會,疫情三年,很感謝投中構搭建這樣的平台,可以和一些老朋友在疫情之後交流,我們是重慶科技創新投資集團,和裴總他們是同一年誕生的,重慶科創投是原來整合了重慶產業引導基金、重慶天使引導基金、重慶科技風險投資、科技金融服務中心,這是我們的四個板塊。

整體來說,現在科創投集團的體系從種子基金到天使、風險投資、產業引導投資,包括集團也助推項目的轉型落地,整體專注於早的、科技含量高的、比較硬科技的行業,反正整個實體經濟基本都涉及。

我們講科技投資,科技是永遠附著於產業的,要發揮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所以我們專注科創創新的產業化和傳統產業的創新、改造升級。當然領域比較多,我們比較關注的包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科技、生物醫藥、新材料、綠色發展、智能製造,也是重慶產業的主體。整體是母基金投資為主的機構,歡迎各位GP能夠多關注重慶。

楊華君:講到科技,大家這半年都深有體會,ChatGPT的火爆帶來了行業的一次沸騰,每個談科技的也要談談大模型帶來多大的機會。

相信在座的很多投資人都關注過這個方向,有做大模型基礎設施類的投資,也有做大模型顛覆的行業的投資。軟體會不會被重寫?大模型會不會提升機器人的可用性?這個背景下,既有機會,又有風險。

大模型將帶動層面,從晶片、基礎設施到應用、到終端,有什麼樣的機會是這些GP可以琢磨的?先請樊總,後面像李宇輝總和肖總也做一個準備。

樊欣:我覺得整個ChatGPT的出現使大家對於AI有了新的認識。一級市場對AI的投資,歷時的時間也比較長,包括華泰紫金在歷史上很早的時間投資了小i機器人,還有第一批在科創板上市從事計算機視覺的公司虹軟科技。整個Chat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技術成熟,還是一個非常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

從我們的觀點來看,從大的類別來講,帶來的投資機會包括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大模型的底層對於基礎的算力、存儲、傳輸帶來的基礎設施硬體投資機會。第二類,更重要的是在通用大模型的基礎之上,更偏重於應用端的機會。在應用端,這個機會可能也是分成兩種類型:(1)針對C端用戶,無論是傳統的通過移動網際網路模式向C端用戶提供服務,比如傳統的從搜索到辦公軟體、到各種To C的服務,結合大模型之後,整個業務流程、服務模式都會有顛覆式的變化。這裡有機會誕生一些未來千億市值以上的公司。(2)結合一些垂直行業應用,因為本身大模型是通用的技術底座,在每個細分行業領域都有這個行業專用的知識庫、專用的私有數據集。過去也有很多從事企業服務的SaaS公司,但如果在整個大模型的技術賦能下,結合行業特有的資料庫訓練,未來還是比較看好在各個垂直細分行業領域會有一些應用類、服務類的公司能夠走出來。

楊華君:謝謝樊總,主要是基於大模型所帶來的欠缺的基礎設施,缺什麼補什麼的機會。另外是基於各個場景的應用是非常多的一次機會。謝謝!

李宇輝:當下ChatGPT和大模型十分火熱,我相信未來AI將會成為和水電煤一樣的公共資源,這一過程如同網際網路過去二三十年來的普及和發展。當AI成為一種「公共資源」,ChatGPT(大模型)作為一種底層技術,則承擔了基礎設施的功能。

磐霖認為,對於大模型的投資,需要關注和思考其在專業技術或工業場景中的應用。而實現這一應用,則需要去解決一些技術問題。

例如,在磐霖關注的生物醫藥領域,醫生診斷非常依賴於醫療影像。但圖像相較語言更為複雜,如何將圖像信息轉化成語言信息,進而輸入到大模型中,這涉及到診斷的專業知識圖譜、多模態學習等問題。目前,語言大模型對通用知識的處理效果較好,但對專業知識則略有欠缺,這需要技術突破。我們會關注在該領域有技術突破潛力的投資機會。

在To B及科技領域,磐霖自2018年起堅持「消費供給端的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主題,投資了一批工業界的數據智能公司。從大模型視角去看,這些數據如何被處理和應用是需要去思考的問題。比如數據補全,材料設計中的各種數據大多基於工程技術人員自身的經驗或Know how,如何對這類數據進行補全並被語言模型識別處理,如何進一步反哺應用在工業場景。我們會關注這一類型的投資機會。

綜上,磐霖關注ChatGPT在專業技術和工業領域、醫療臨床領域的應用。如何突破其在專業知識領域的應用瓶頸,這裡的技術突破是我們感興趣的,而擁有這些技術並能商業落地的初創公司是我們投資ChatGPT應用領域的抓手。

楊華君:李總剛才分享了很重要的觀點,ChatGPT本身可能是基礎設施,有個比喻叫大模型的基礎設施能力類似於電力,行業應用類似於電氣。電力行業最終可能只會有三五家巨頭,但是基於大模型的垂直應用場景,就是未來可能的方向和趨勢。

裴玉生:我講一下今天的主題關注的一些地方。談起科技創新,對於外人來講,他是一個看客,我們是拿來吃飯的傢伙。所以科技創新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事情。這個過程中,立審會、投決會等,每天接觸不同的東西。那麼科技創新帶來的是什麼?帶來的是知識的積累、技術的創新進步和基於技術創新進步上的工具疊代。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效率提升,產生的質量提升,產生對人民生活預期的滿足,所以科技創新不是一個架構,科技創新帶來的結果是一個定性、定量的結果。

我們關注科技創新帶來的機會。現在科技創新曲線非常陡峭,我們這代人非常幸福,因為我們見證了無數個夢想實現的過程。所以科技創新帶來的更重要的是消費的變化,人文的變化和文明階次性的進步。最近兩年來干創投,天天感受到創新帶來的變化動力和現實。我們在預期未來的時候,未來已經來到我們身邊,這裡面有無窮的機會,是需要我們去把握的。

接下來,創新疊代曲線陡峭是好事嗎?有可能。是壞事嗎?有可能。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坑很多風險需要規避和防範,創投界基本上是沒有時間概念的行業,因為項目來的時候,你必須跑才能抓住機遇,但你還得靜下來、停下來去思考,坑在哪兒?障礙在哪兒?矛盾在哪兒?所以要考慮風險。速度越快,你的駕馭能力能夠匹配的可能性越小,你的風險就越大。現在是快速發展的時代,一個創投機構、一個創投團隊如果不把風險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是非常難走得長、走得遠、走得穩,現在要求我們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是什麼?就是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追求的是一種長期價值,穩健是第一位。

此外,在這個行業中誘惑太多、刺激太多,想乾的事情太多。乍一看什麼都掙錢,掰開一看裡面毛病不少,所以願念和定力非常重要。同時,我們要緊緊地把握科技創新的動態與脈搏,減少不確定性,因此,我們確確實實需要沉下去,沉下去有幾個標準:你願不願意做深入的研究?願不願意向項目的源頭靠攏?願不願意和創業團隊、科學家、高校院所、研究院所進行深度的綁定和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種合作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最後,成都科創投崇尚的是平台策略,有資源的可以和我們合作,有資金的可以和我們合作,有能力的可以和我們合作,我們希望建立一個合作的平台。我們發展速度較快,也是貫徹我們的理念。成都科創投集團將會成為產品系統完全覆蓋的投資平台,我們天使的引導基金,政府的、財政出資的,因為我們機構是完全市場化的機構,天使基金正在組建,產業基金正在組建,併購基金正在組建。我們在整個產業體系上豐滿了,希望建立一個生態系統,與大家共享,謝謝大家!

楊華君:謝謝裴總。裴總用了過去成長的經歷,及成都科創投平台的經驗,給我們分享了新的科技浪潮來臨可能超越想像,也伴生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和假象,這些投資人需要在中間找到真的機會,而不是那些假的機會,謝謝!

肖水龍:剛剛主持人提出在ChatGPT已經出現的時候,我們怎麼做投資?我的觀點和前面的嘉賓相似。第一,作為一般的投資機構很難投大規模、大型的ChatGPT基礎設施,它需要大量的資金,需要時間,也需要資源和技術。我們或者中小型規模的企業家、機構,可能會從應用層面考慮切入。

第二,ChatGPT不會改變投資的邏輯,比如創東方原來投的大健康、大消費、新製造,還是遵循原有邏輯繼續投。在選項目時,可能利用ChatGPT幫我們搜尋、分析,被投企業也利用平台優化、提效,但核心的投資邏輯是不變的。

第三,ChatGPT出現以後,被投企業在沒有和有ChatGPT的情況下發生一些重大的變化。可能原來一些行業需要投入更多的能力、技術才能解決問題的,現在可以輕易通過AI公共平台獲取信息和技術,使它的成長速度會加快。

不同的行業和企業所運用ChatGPT這個工具的程度、效率可能會使被投企業產生重大變化,這是創投機構需要考慮的。人工智慧也好,ChatGPT也好,無非是幫我們思考問題。在原始社會是用手和腦來生產,到後面有機器,現在是流水線,再到後面是全面自動化,這是從「手」的角度幫人類進行解放。人工智慧,尤其是ChatGPT,就是在「腦」的方面幫我們加持、讓我們突破、讓我們提效,使得我們思考問題、掌握信息、得出結論更加快速、更加有效,甚至可能讓我們生成一些新的能力。所以我想可以期待ChatGPT出來以後,會產生新的變化。就像比爾蓋茨講的,像網際網路的誕生一樣,期待企業、個人在未來迎接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破事件發生。

楊華君:謝謝肖總。剛才肖總講到關鍵的一點,我們關注的是所投的ChatGPT或者大模型未來改變世界的項目中,解決了什麼問題、創造了什麼客戶價值,這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創造了價值就有生存空間,項目就有投資的可能性,所以非常感謝肖總的分享。

楊總站在LP的視角,您投的GP也會有很多關注ChatGPT,您怎麼看ChatGPT、大模型的發展?

楊文利:我講點角度不一樣的,一個是我做LP,另外一個是關於人工智慧。原來講人工智慧,現在有了ChatGPT聊天機器人,簡單理解就是人工智慧已經進入到實用階段,而且比較普遍,整個社會真正進入到消費端的實用階段,它是很有標誌性的事件,而且是很大的一件事情。

除了講了人工智慧、ChatGPT改變某個行業,涉及到數字經濟,2000年初網際網路熱,網際網路誕生重構了人類社會。當年每個單位、每個公司還要做一些信息系統改造,相當於孤島性的改造,加了網際網路,最終在10年左右時間,又是移動網際網路,5G改變了整個社會太多,不是說每個行業必須面臨改造,它是把某個行業乾沒了,這是很大的事情。

網際網路是把整個人類的信息溝通變得更快捷,移動網際網路更方便,近幾年人類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算力的提升才能催生這麼大的ChatGPT,它的使用場景非常宏大。我認為它會催生很多新行業,當年十幾、二十年前誕生一個百億美元、千億級的公司需要多少年?一個網際網路下,當年的共享經濟又有多快?人工智慧在無限接近下,替代人的思維和人的工作,所以對我們的生產生活會產生極其大的衝擊,不是說你接不接受,就像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只要擁抱他,而且要關注他怎麼發展,不光光是改造現有的產業,會催生什麼新的?這是我們期待和比較關注的。

現在已經在大算力、基礎設施,不管是存儲、能源,整個大的投入這麼多,有的時候會很奇怪。新技術出現產生新的業態、新的社會,而且它可能是指數級的,這是我的粗淺認識。

如果作為LP選基金管理人、選GP的話,科創投下面幾支基金合作的70多支基金,總規模在670億,投資出去將近1000個項目,現在上市的六七十個,近兩年比較快,每年有10家會出來。我們在這種大的浪潮來臨前,整個宏觀、全球經濟的影響,越是市場冷一些的時候,越是投資人堅守的機會。有行業專注力、定力的一些團隊,特別是要專注一個行業,再講細一點,專業更聚焦一些。

說實話,不管是引導基金,還是創投基金,對於一個創始人的影響力有限,我們還是財務投資的屬性多一點。作為政府的基金,協調的方面更多一點,當然我們也投了這麼多項目,我們也有很多經驗很多教訓,幫他們整合團隊,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時是可遇不可求的。畢竟我們是陪伴企業,所以你要能夠專注。

另外一點,能夠在新的科技投資階段,除了理解科創、產業、行業的屬性之外,確實還是需要產業資源,特別是生態的搭建,團隊能力很關鍵。科創項目孵化出來,首台套都是比較簡單的,首台套之後的堅持是極其困難的,你的消費是巨大的,產品出來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種情況下,硬科技創新過程中的人力成本、耗費的時間、精力,包括不確定性是相當費神的,不是簡單拿個專利、首台套出來就可以了,這個還遠得很。2017年人工智慧算法發表一個Paper出來,它還是不停地疊代,但這個過程中的投資、資金的消耗、團隊的堅守是比較難的一件事情,而且是比較痛點的事情。

另外今天我看到一個分析,ChatGPT已經在AppleStore上了,下一步期待它能催生一些新的團隊創業。技術到一定階段肯定是硬體投資,其實現在一些傳統行業企業接受導入ChatGPT、導入人工智慧,也只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它要做好迎接浪潮。真正催生什麼?我們拭目以待,希望有新的東西能夠誕生出來一些偉大的企業。但首先要積極接納它,尤其是研究它,科創投下面的天使權益基金做了很多支團隊的首支基金,首支基金投到第二期、第三期,我們希望有專注的團隊一起合作,一起在大的浪潮過程中陪伴成長,陪伴企業實現投資初衷。

楊華君:因時間關係,下面分兩組來問兩個不同的問題。首先,剛才裴總在講話中多次提到怎麼在不確定性中抓住確定性的機會,特別是在科技投資領域這非常難。我們在過去幾百年的發展史上,有產業周期、科技革命的周期、也會有經濟周期。

我們評估,產業周期或者技術革命的周期是一個機會因子。在這之下怎麼把握確定性的機會?除了通過階段的組合、賽道的組合或者項目的組合做平衡,此外還能做什麼樣的事情?請各位分享一下。

樊欣:關於這個問題,從兩個方面來回答。第一個方面,我們的經濟發展、行業發展、企業發展會疊加在很多周期里,包括科技變化的周期、經濟變化的周期、產業變化的周期都會疊加在裡面。我們在看很多行業的時候,優先會把時間維度拉長一些,比如拉長到五年或者十年的維度,我們去關注在更長的時間周期里,可能不會發生變化的一些變量。從我們的觀察來看,我們每天使用的數據和信息的量,無論從最早各種信息終端的疊代,整個交互使用的信息量會持續地增加。基於這個大背景,像一些數據中心、底層算力、底層存儲,未來它的增長確定性還是非常強的。在看很多行業的時候,還是把維度拉大,關注一些放到更長的時間維度里不會變化的趨勢。

第二個方面,看一些具體企業的時候,還是要關注整個創始團隊在各個能力的維度是不是存在明顯的短板。實際上一個好的行業,最終還是需要創始人的團隊能夠把這個企業做起來,不光在技術創新角度,包括融資、市場推廣的策略,各個方面對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可能在看到一個大的行業賽道之後,要在這個賽道里選擇出來最優秀的賽手,他們從穿越周期的角度能夠消除掉很大的不確定性。我簡單的兩個思考維度供大家參考。

楊華君:樊總講得重要的點,首先是關注偏中長期的需求,而不是短期的熱點,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不確定性。其次是團隊,投資最終結果投的是團隊和人,這個人有沒有長跑的能力,有沒有綜合成長和疊代的能力,顯得尤為關鍵。下面請李總。

李宇輝:科技創新是未來十年的確定性事件。但科技創新涉及技術、模式、團隊等風險,會帶來諸多不確定性。因此,科技投資機構和人員面臨兩個「轉化」的問題:一是早期發現(discovery)如何轉化為產品或服務;二是科學家(技術專家)如何向企業家轉變。

基於以上認知,磐霖堅持三大策略以在科技投資中獲得更大的確定性。

第一,提前認知、提前卡位。基於對技術、商業模式以及科技型企業家團隊成長的把握,聚焦尋找行業里的科技型投資機會。

第二,精耕細作、長期陪伴。在精挑細選後,磐霖希望在企業的早期階段進行投資,並通過投後賦能,促進被投企業實現技術突破、管理提升、商業模式完善,以及科學家向企業家的轉型。

第三,多輪加註,助推黑馬變白馬。磐霖會對優質項目進行多輪投資,以期加深和被投企業的關係,促進企業沿著相對正確的軌道持續健康發展。同時,磐霖還會深入被投企業所在的領域,建立生態關係進而提升綜合能力。

楊華君:李總的講到的關鍵,第一點是精挑細選,第二點是賦能體系,讓科學家向工程師或者企業家轉型變得更容易。謝謝!

肖水龍:在投資過程中,可能會考慮項目、團隊,我覺得最大的不確定性在團隊。創東方有個投資要訣:「廣深高速」。投的項目市場是廣的,創新是深的,尤其是技術創新,我們希望它的技術創新深度比較深,有顛覆性創新,國內外領先,能替代進口,填補空白。第三是團隊高配性,第四個講的是成長快速性,過去、現在、未來和行業、企業的成長是很快速的。我們投資就投成長。

剛才講團隊不確定性也是很大的挑戰,因為很多年輕團隊缺乏企業經營管理的經驗。二是性格上的缺失。在把握市場廣闊與否、技術好不好、深不深這方面我覺得還是有客觀標準的。但是對人的判斷,甚至是不同時期同樣的團隊得出的可能都是不同結果。但凡做得好的項目,成功上市或者是向前發展的,團隊大機率是好的,無論是能力還是自信度,和整個創始團隊的氣場都會非常好,否則很多企業規模一大就露出馬腳了。所謂投資就是投人,但是往往就是在人的方面會出現偏差,因為人性的複雜,而且會被好的技術迷惑,忽略了對人的深度判斷。當團隊有些許缺失時,我們就要進行補足。所以我們投資的時候會花時間專門看人。

這就提出一個很大的問題,投後服務建設是做團隊的保姆式服務,他們缺什麼補什麼,缺思想理念,要苦口婆心與他們進行交流,對他們進行提升,缺團隊幫助他們進行找人。昨天我們看項目時也講了同樣的問題,雖然技術是很好,市場也挺不錯,但是作為大學教授你最好親自出來做項目,或者是有一個得力的、全面的總經理來幫助你,否則項目是走不遠的。

簡單來說,就是在我們投資的過程中,最有效和關鍵的就是投前對團隊的把握,要有確定性和高配性。甚至我們提出要「四高」:第一情商高,會打交道;二是財商高,會經營管理;三是逆商高,能夠艱苦奮鬥;第四才是智商高,善於持續學習。

楊華君:肖總的落腳點還是人,技術領先是短暫的,而人是恆久的成功要素。和我們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的「3+1」的模型,創始人和團隊一要有使命價值觀、二要有系統的認知能力、三要有行動力,而最後的「1」是指成長性。

最後一個問題留給楊樹總和裴總。兩位作為地方政府資金的大代表,既有招商的職能,又有推進科技進步的使命感。在未來的趨勢和科技賽道上,您會關注什麼樣的項目,將它落在成渝地區?同時,成渝地區有怎樣的生態環境幫助他們去疊代成長?

楊文利:作為引導基金,我們是有返投的要求,但是我一直這麼些年來說,政府對我們沒有招商的任務,政府不考核我招商引資的。但是有好的企業願意來重慶落地,我們雙手歡迎。

重慶數字經濟提到了「2+6+X」,其中「2」是智能網聯和新能源汽車,電子工業和電子產業,這些產業在重慶都是有相當厚的產業積澱;「6」是顯示行業、新能源,先進材料,生物醫藥,綠色發展和衛星網際網路。重慶市是工業基地,我們的工業門類也是比較齊全,如果是產品出來以後產業化,在西部來說的話,重慶還真的是一個首選和排在前列的可選擇的地點,包括機械製造、裝備製造和新材料。我們希望和歡迎相關的團隊有項目的話和我們對接,我們做好服務工作。

去年,我們推了兩個項目落地重慶。一個是負極材料的,一個是做汽車模具(智能製造)都很好。這兩個項目是通過我們聯繫和推給區縣領導,不到半年時間簽約落地。因為項目很好,還不需要給地方政府給很多的配套投資。

因為代表政府引導基金,我們希望行業的企業到重慶來有更大的發展,我們和他們一起成長,一起來把它做好。這麼多年,我們從來不說要求哪個企業必須到重慶來。當然了,最終有的來了,我們還是利於它的成長。

裴玉生:既然來了,和大家分享兩件事。第一個事情是金融確定性是一個偽命題。確定性是階段和偶然的,是一個機率事件,它追尋大數法則。什麼事情確定?越大的事情,長期的趨勢它越確定。越小的事情不確定性越高,因為受影響的左右它的因素可能會更多。短期影響它的因素會做更多。

其次,確定性是一個博弈概念,在考慮確定性的事情,大的事情順向考慮,小的事情逆向考慮。這隻基金掙不掙錢,團隊有沒有可能把這個項目做出來。最早從哪裡開始考慮?最早你要從市場邏輯,需求邏輯來考慮。很多年輕投資人和我報的時候,他首先報技術。我說你如果是今後要賣技術,你的邏輯正常。如果你今後是要把它推向市場,走向資本化,你首先給我回答它在市場端、需求端的不確定性在哪裡?有沒有需求前移?

作為國有企業來說,我們招引政策實際上你們比我們更清楚,你們可能都多輪進行了合作,走了不同的地區。但是有一條,國有企業現在的管理在提升,合作的難度在增大。簡單的做LP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400多億的基金,主動管理已超過40%,我們是西部地區唯一一個管理的了其他省市基金的國資團隊。所以現在你會越來越難,你必須要有能夠拿得出來的籌碼,同時還得靠譜。確定性首先是投資人的確定性,有確定性的機構我們願意合作。謝謝大家!

楊華君:謝謝,本場論壇差不多剛好一小時整,但是意猶未盡。期望未來有更多的機會,交換認知,持續交流。謝謝大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c1d8a4f14c7bb00745b417afe0bbb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