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河文化創始人兼CEO白一驄:在自主製作的閉環模式中等待行業革新|特刊節選

2023-12-11     娛樂資本論

原標題:靈河文化創始人兼CEO白一驄:在自主製作的閉環模式中等待行業革新|特刊節選

刊前語

娛樂資本論自2014年創立至今,即將走過十年。十年間,我們曾陪伴文娛行業一路高歌,共享繁盛;也曾身處疫情寒冬,依然咬定青山,砥礪前行。2023年,文娛行業全面復甦,娛樂資本論也在年初加入上海報業集團介面財聯社新媒體矩陣,迎來全新征程。十年既是淬鍊,又是新生,我們特推出此本【拾光·新生】——娛樂資本論十周年特刊,邀請業內大咖與我們共同講述文娛行業的拾光沉浮與未來新生。

作者|阿po

電視劇《三體》在年初的成功,讓外界看到了兩個向好的訊號:其一是經歷影視行業一年半的降本增效之後,終於在2023年讓大眾看見了連續性的好內容,這部劇在其中做出了貢獻;其二是國劇終於在硬科幻賽道有了高分劇的突破,一條新賽道有了希望。

這當然不是偶然,豆瓣8.8分的電視劇《三體》,其背後是「高分劇專業戶」的靈河文化,近幾年來豆瓣最高8.5分的大IP改編劇《終極筆記》、最高分8.4分的「小而美」黑馬劇《御賜小仵作》,都讓渴求好內容的影視行業越來越信任靈河文化這樣穩定輸出的公司。

靈河文化創始人兼CEO白一驄是年輕的傳統影視人中,最早一批嗅到行業變化的人,從他第一部製作的網劇《暗黑者》至今,幾近十年。隨著行業的起起伏伏,他有時刻想要改變的東西,也有一直想要堅持的東西。

自主製作的閉環模式是靈河文化「好內容」的基礎,雖然行業無法快速恢復到初期,但白一驄還是認為,「只要能堅持下去,我還是願意接著做。」

良性模式從行業「見底」開始

今年觀眾看見了市場上的一些好作品,白一驄認為這樣的「復甦」有一半是錯覺,從事影視製作的人都知道一部電視劇的製作周期總是需要兩三年,我們現在看到了「庫存」的好內容。

的確也說明了國劇是可以有很多好內容,只是曾經的市場被「快錢」蒙住了眼睛,在大浪淘沙之後,能留下的人大部分都進入了了「實力見真章」的環節,也可以看見他們身上真正對行業的熱愛。

白一驄會笑言「不離開是因為只會做影視」,這份堅持恰恰是他熱愛的方式。

娛樂資本論:請用一句話形容2023年的影視市場。

白一驄:今年的影視環境相比前幾年肯定更為良性了。

娛樂資本論:具體對整體的行業變化有怎樣的感受?

白一驄:今年確實播出了一些相對高質量的作品,因為整體環境收縮的時候,大家對項目開發就會變得更為謹慎,謹慎的好處就是讓很多不好的東西在前期就會被過濾掉,剩下被開發出來的就想對顯得質量變高了。

娛樂資本論:對今年平台的需求是否有一些感受?

白一驄今年平台對ROI計算似乎看得更重,平台的預算也會變得非常嚴苛,如果達不到ROI的標準,就不太會去冒險。另外,也似乎在通過「有流量、會演戲」的演員為項目增加安全性,如今演員限價,不會再去通過高價搶奪演員,那麼就需要通過好劇本來爭奪好資源。

其實就是把數據看得更細,我覺得這是合理的,起碼看起來是理性的,不像以前經常是非常盲目的在做。

娛樂資本論:今年靈河文化的整體產能是否有一些變化?

白一驄:雖然這兩年行業的整體產量肉眼可見的下降了,即便是最近橫店的開機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大部分是微短劇部分,長劇是在下降的。

但對於靈河文化來說,這兩年的產量反而稍微增長了一點,就是平台定製變多了。當平台需要找公司合作定製項目的時候,也會找他們認為相對靠譜的公司來做,從承製公司的能力方面找安全高,而我們在這一塊是有優勢的。

市場現狀對版權劇片方來說唯一的好處就是在製作過程中想用什麼班底、什麼演員,可以多做點主,但基本沒有太多的發行渠道了。

從小程序劇到技術變化,長劇如何「思變」?

早期入局網劇的人,都會記得當時的期待,從電視台的to B時期到「為內容買單」的to C網際網路時期,大家都會希望中國影視行業可以走到單片付費的階段,這是對內容以及創作者最大的尊重。

但兜兜轉轉,網劇好像改變了行業,又好像沒變,反倒是在長劇之外,微短劇異軍突起,其中尤以小程序劇一馬當先,真正做到了「想看一部劇,就為這部劇充值」的模式。而AIGC的加入,也對整個行業的創作模式有所衝擊。

那麼,從「下沉」的小程序劇到AI的加入,究竟又為長劇人帶來了哪些思考?

娛樂資本論:今年大家都在追逐微短劇的興起,尤其是小程序劇,您對這方面有了解嗎?

白一驄:靈河文化有投資一些小程序劇,但是我們做不了這個,小程序劇和長劇在邏輯上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它本質是一門「投流」的生意,這個模式在我看來是特別先進的。

我們投資小程序劇的目的也是帶有防禦性的,就是這個賽道萬一起來了,當然我覺得它能起來的機率是很大的。當這個賽道起來之後,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會引發內容升級,當它的內容升級到一個程度,這個賽道的整體製作也就上來了。這樣可能會讓垂類的觀眾會有更好的篩選,那個時候我們就會考慮是否能夠自己去製作,所以現在我們只是選擇去在這個賽道上去做一些部署。

娛樂資本論:如何看待政策對小程序劇的管控?

白一驄:管控應該是保證了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大家在同樣的範圍內做內容。

如果從內容上看,小程序劇可能現在確實不太好看,但它最好的模式就是觀眾付費。這種就好像我們過去在網上買東西,最早是用文字描述產品,後來有了詳實的圖文,再後來有了大量的視頻輔助,後來我們越來越習慣通過一個視頻去看產品,讀書看故事也一樣。

我們也拍過一部《浮生之異想世界》的微短劇,是在武俠劇《天行健》拍完,但封在橫店走不了的時候,原班人馬就拍了一部自己試試看。但事實證明長視頻公司並不擅長自己做這些,很多小程序劇幾萬塊就能做一部,相比小程序劇的低成本,我們的團隊習慣了更高成本的製作,很難在低成本的情況下做內容。

這也充分說明了一點:弱小和無知不是人類進步的障礙,傲慢才是,作為長視頻公司我們太傲慢了,也許傲慢不一定準確,但製作不匹配受眾的內容就是不行的,所以我們放手讓子公司去做這些,只給錢,完全不去插手。

娛樂資本論:小程序劇需要追求精品化嗎?

白一驄我認為決定一個內容品類的品質是它整個技術端的下限,換句話說,今天的微短劇大部分人是拿手機看,他不需要有更好的作為一個製作。

但是我是覺得應該在明後年,可能技術領域上會有一些變革。比如去年的蘋果發布會我就很期待,因為Apple Vision出來之後,有可能改變整個市場,我們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很多品牌在做這種穿戴設備,國外的Facebook和谷歌都個跟進了,國內也在研發,如果明後年有大量的推出,並且隨著技術和數量的提升,價格也慢慢降下來了,就很有可能從手機端里分走10%~20%、甚至30%的份額。

因為這類設備提供的是一個150吋、200吋的巨幕,到那個時候巨幕在那放著的時候,你現在的低畫質就沒辦法看了,你就被迫要從豎屏轉成橫屏,然後畫質也要提升。所以我覺得技術會倒逼內容品質的升級,因為你的終端變了。

娛樂資本論:今年大家都在討論AIGC,靈河文化是否會考慮用到這些?

白一驄:不是不考慮,而是其中有利有弊。比如Mid Journey的出現把概設圖這個環節的效率提升了一些,從前我們和概設圖團隊合作,他們需要用兩三周時間出四五張圖,但現在我們的製片團隊自己可以先用Mid Journey出幾十張圖再去和概設團隊溝通修改。時間和數量上做到了提升,但AIGC的核心是在人類已創造的內容中提煉和篩選,是一種拼接,所以它現階段還做不到像人一樣真正的創新。

原創、數字化、人才培養,靈河文化的「自主閉環創作」

網際網路影視的精品化如今已經有了很多次的疊代,降本增效成為日常時代,行業更為謹慎。工業化被「舊事重提」,或許是行業鍥而不捨,又或許是一個美好的期待。

靈河文化是最早用數字化作業推行影視工業化的公司,白一驄對影視科技有著高度的敏銳性。網劇十年,他感受到的「工業化」是無法一蹴而就的,最後決定回歸到一種「閉環創作」的環境里,嘗試用長期的堅持和探索,是否能用經驗的量變換來工業化的質變。

娛樂資本論:做網際網路影視十年,有哪些對行業的感觸?

白一驄:2013、2014年的時候我們判斷未來的影視市場將會屬於年輕觀眾,因為過去的中國電視劇是屬於中老年觀眾,今天看來確實年輕和中年觀眾基本上還是影視劇比較重的支撐力,但也發現這十年行業的進步好像也不大。

娛樂資本論:做網際網路影視十年,除了小程序劇之外,還有哪些行業波動印象深刻?

白一驄:2016、2017這兩年第一次版權過千萬的時候,就覺得挺不可思議的。好在這麼瘋狂的時候,我們還能保持一絲理智。

娛樂資本論:靈河文化現在對IP是怎樣的態度?

白一驄:雖然我們為平台做過很多IP劇,但有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是其實我們一直想做自己的原創IP。現在看來原創IP劇做的最好的是郭靖宇團隊的《唐朝詭事錄》系列,能無限衍生新內容,能做系列化營銷,這是非常好的一件事,能夠擁有自己的IP並且因此持續得到收益。

靈河文化從2018年開始就有了推舉原創內容的例會機制,一直在做這樣的儲備,幾年來也推出過一些比較不錯的東西。但往往有IP到眼前的時候,就會想說要不先把IP劇給做了吧?所以總是被眼前的這些事耽誤,然後最近我們就在密集討論明年的規劃里必須得有一個原創IP,慢慢的讓公司走回堅持原創內容的軌道上去。

娛樂資本論:面對這種原創IP創作,團隊是否需要做一些升級?

白一驄:雖升級一直有,不止面對原創IP,是面對整體製作的升級,但你要去改變一種固化的模式是很艱難的。

影視劇生產的本質是把幾百人湊到一起,用一套方法去進行管理和製作。問題是在於這幾百人原本不是一個團隊,而是做一個項目臨時組建起來的,這些人在做其他項目的時候有遇到過鬆懈的,當他們再進入到一個嚴格的項目里就會成為反抗力,畢竟大部分打工人的心態還是到點下班就好,所以在這中間無論你是去做流程管理還是流程升級都會非常困難。

娛樂資本論:這個問題可以用工業化流程去解決嗎?

白一驄:我們的工業化流程還是只有一個雛形,然後一點點去完善它。只是一場戲裡用的道具數量、覆核人員等級、拍攝使用審核這個環節下來就是一套流程,這個動作每天在劇組會發生幾十次,把它流程化做到軟體里讓相關環節的人使用推行,這件事我做了六年,還是沒有真正推進下去。

這對於相關環節的人來說,看似是打破他們原本的方式,是複雜了,但可以保證接下來的環節都不出錯,最終提高品控。一個項目想要把品控提高,就是要把每個環節都做到無比精細,做到消除不同環節之間的公差。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公司的項目儘量不外包,雖然有些環節的職業團隊是沒辦法公司去養的,我們只會簽下少量的攝影、美術、服裝,也不能保證每部劇都能用到。

娛樂資本論:除了簽約之外,你們的人才吸納方式是怎樣的?

白一驄:沒有特殊的方式,就是以公司培訓為主,內部開班教學的形式,比如編劇在內部培訓之後會成為一個系統。但導演就很難接觸到新的,所以今年也沒有簽約過新導演了。

從今年開始培訓會慢慢成為公司一個比較重要的板塊,內部培訓以編劇、導演、製片人三個部門為主,明年會考慮是否將文學策劃納入進來,最終還是要實現內部可用。

因為靈河文化現在每個人在的項目比較多,負載量比較大,包括考慮到人員流失問題,所以希望用培訓方式自給自足。培訓對象會和一些扶持計劃不太一樣,我們會選擇一些沒有基礎經驗的純新人,從梯隊的最底層開始,經過內部培訓和項目實操之後,大概兩年就能往上走了。

我們不是確認,而是優質的創作者太少,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培養出來。當然人才在行業里沒有一個標準定義,可能也和公司的適配度有關,所以我們培養適合自己公司的人才。每個公司的需求不一樣,我們是一個自生產的公司,自己開發自己拍攝,我們還是希望能夠控制整體的生產,可能別的公司需要的是社交能力好的製片人,我們公司就是需要能在現場解決更多具體問題的製片人。我們應該算是自主閉環生產的公司。

娛樂資本論:接下來對行業有什麼期待?

白一驄:這兩年我覺得疫情也好、經濟下行也好、行業萎縮也好,只是相當於剛也熱鬧期有一批人來賺快錢了,但這兩年發現不賺錢之後他們就走了。我們做閉環生產是會苦一點累一點,也不知道能做多久,但就目前來看,我和我們的製片人都還願意在這個模式里繼續下去,就還可以堅持下去。

娛樂資本論:靈河文化接下來還有哪些項目嗎?

白一驄:公司儲備的作品還是相對豐富些,比如《斗羅大陸2》《紫川》《遮天》《天行健》等都在排播計劃中,很快陸續很大家見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a877cffca01f0083a48f2cc37b21f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