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過度干涉孩子生活,只會收穫「怨恨」,換來孩子的不解和疏遠

2019-10-01     陳青青說育兒

文|陳青青說育兒(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朵朵,記住媽媽的話啊,在學校一定不要和不愛學習調皮搗蛋的同學當好朋友,今天一放學就早點出來、不要在教室里逗留,媽媽在老地方接你下學。」這是剛剛上小學五年級的朵朵每天早上去學校都會聽到媽媽告訴她的話。從朵朵出生那刻起,朵朵的媽媽就成為一個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朵朵成長教育上的全職媽媽。朵朵可以和班級里的哪個孩子交朋友、不該和哪個孩子說話、下學最晚幾點需要走出校門、晚上最晚幾點要上床睡覺、不能穿什麼樣式的衣服、不能看什麼類型的書籍……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媽媽對朵朵都有一個制式要求。有一次,朵朵所在班級的王老師組織孩子們每人在本子上寫一句最想對媽媽說的話,朵朵毫不猶豫的寫出「希望媽媽不要對我有很多的要求和規定,我不喜歡媽媽總是要求我按照她的想法做事情,我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希望自己每天都是快樂的。」事後老師及時和朵朵的媽媽進行了溝通,朵朵的媽媽這才意識到,原來自認為對朵朵無微不至的照顧和制式要求,是希望她能夠成長為更好的孩子,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在朵朵的心裡,對於她這樣的做法是感到不快樂且有怨言的。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其實很多,因為在父母的心中,孩子永遠是不會長大的。太多的父母習慣性的對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行干涉,在他們心中,如果孩子的人生軌跡可以被定義,他們便是最好的引路人。當然作為父母,所做的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父母往往沒有考慮到的是,過度干涉孩子的生活,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感知生活的樂趣,更有甚者會讓孩子感到窒息和壓抑。常此以往可能會滋生孩子的「埋怨」情緒。

一、父母為何總是喜歡干涉孩子的生活

1.「你還是個孩子,這件事得聽我的」。對父母而言,認為孩子年紀還小,對於這個世界還沒有形成完全的認知和是非觀,所以很多父母在孩子需要自己做決定和處理的事情上總是喜歡「一言堂」,不給孩子處理自己生活的空間。

2. 對孩子充滿擔憂,從源頭避免錯誤發生。很多父母喜歡過度干涉孩子生活,究其本質,還是擔心孩子自己處理事情會出錯、會吃虧、會給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作為父母,會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去干涉孩子對於生活的判斷和選擇,因為在父母看來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孩子從源頭避免生活中錯誤的發生。

3.我是你的父母,這件事你就應該聽我的。作為父母都喜歡被孩子需要的感覺,為人父母,孩子出生那刻起便是新生。出於情感的表達的寄託,父母希望孩子永遠都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二、過度干涉孩子生活的父母只會收穫「怨恨」

1.過度干涉孩子生活,是剝奪孩子發現和認知這個世界的權利。如果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有的一切都已經被父母安排好,他體會不到自我判斷事物好壞的內心權衡、他無法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有的一切都需要聽從父母的既定指揮……,對孩子而言,這樣的窒息式操作會剝奪孩子自我發現和認知這個世界的權利。

2.過度干涉孩子生活,換來孩子的不解和疏遠。父母的過度干涉,只會讓孩子從內心感到牴觸和不滿,但很多孩子不擅於對父母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久而久之對父母的過度干涉會形成一種「表面看似接受、內心實力反抗」的局面,甚至會刻意的和父母疏遠。

3.過度干涉孩子生活的父母,收穫的只是「怨恨」。作為父母要明白的是孩子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其次才是你的孩子。他是有自己的思想和認知的,過度的干涉孩子生活,無異於將自己的思想強加於孩子身上,逼迫孩子不得不失去自我,這樣的做法只會換來孩子最終的「怨恨」。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父母的教育,但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引導。干涉孩子的生活是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不尊重,而引導是在尊重孩子自我選擇的基礎上,幫助孩子把事情的朝向引向最終的美好結果。作為父母,在這件事情上,應當如何把握分寸呢?

三、父母應如何把握分寸?

1.學會放手,非原則性問題讓孩子自己處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大大小小無數問題。如果是涉及原則性問題,比如這件事情如果按照孩子的做法就是違背律法,那作為父母一定要強烈干涉。但如果這些問題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階段性需要經歷的問題,比如青春期開始愛穿好看的衣服、喜歡按自己的喜好挑選要看的書籍……作為父母,我們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足夠獨立的空間,讓他在自己的選擇中學會試錯與改變,最終達到自己想要的最好結果。

2.和孩子之間建立信任的橋樑,像知心朋友一樣相處。學會和孩子做朋友,不要總是用一副高高在上的父母心態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在和你相處的過程中能夠毫無保留的信任你、依賴你。這樣孩子才會願意吐露自己的所有心事給你,不知不覺中你會全面的了解孩子,不會擔心孩子在某一個成長階段的判斷因為你沒有強加干涉的指令而發生不可挽回的錯誤。

3.承認孩子獨立個體的存在,遇事引導而非命令。從內心接受孩子是獨立個體的存在,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不斷的自我認知社會、判斷生活、改變選擇、達到結果的過程中成長的。在孩子遇到生活中充滿選擇的十字路口時,告訴他利與弊,引導他做正確的選擇而非強制命令。

「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對子女的愛永遠都是純粹且無私、溫暖且偉大。正因為如此,很多父母過分的愛對於孩子而言便成為了過度干涉。最終導致孩子內心有所「埋怨」,所以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學會適度的放手和適時地引導就顯得至關重要,願我們都是聰明的父母,都能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茁壯成長。

互動話題:「關於父母過度干涉孩子生活,最終只會收穫孩子「怨恨」這件事「,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分享。

------------------------------

青青專注於育兒經驗的乾貨分享和觀點碰撞,關注【陳青青說育兒】,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幫您解決在帶娃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讓您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期待您收藏、轉發和評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B5IjG0BMH2_cNUgw8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