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低,風景美,文化多,西藏這個湖成了入藏旅行的第一選擇

2022-10-12     九山行

原標題:海拔低,風景美,文化多,西藏這個湖成了入藏旅行的第一選擇

去西藏旅行,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一去的?相信很多初到西藏的朋友都有這個困惑。關於目的地的問題,我們不過多討論,我們這次只聊一下西藏的5A級景區。目前,西藏擁有5個5A級景區,這裡包括了一個宮殿,兩個寺院,一個峽谷,一個湖泊。

作為藏傳佛教的聖地,宮殿(布達拉宮)和寺院(大昭寺和扎什倫布寺)成為5A級景區,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大峽谷呢,雅魯藏布江大峽谷作為中國第一大峽谷也可以理解。那湖泊呢?要知道在西藏122.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最不缺少的就是大山大湖。中國排名第五、第八大的湖泊都在西藏。那這個湖泊為什麼能夠評為5A級景區呢?或者說這個湖泊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5A級景區的湖泊叫做巴松措,在藏語中是「綠色的水」的意思。巴松錯位於林芝工布江達縣巴河上游的峽谷中,長度約18公里,湖面面積27平方公里。這麼一個並非著名的地方,怎麼就成了5A景區呢?我認為至少有三點優勢,那就是「海拔足夠低,風景足夠美,文化足夠多」。

在海拔問題上,其實是個相對的論。3500米的海拔高度,對於內地,乃至於林芝一地,這裡已經相當於一個天上湖泊了。但是相比整個青藏高原這裡並不算高,甚至可以說是個海拔很低的湖泊。足夠低的海拔讓一些基礎設施的修建能夠順利地完成;足夠低的海拔讓溫差變量控制到最低;足夠低的海拔讓植被可以充分地生長;足夠低的海拔也讓含氧量有了一個更讓人親切的數值。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開心,但是90%以上的可以在海拔3500的地方愉快,況且巴松措還有著「國家森林公園」的稀缺資源。

說到景色,巴松措的湖光並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綜合各種景色,這裡又獨樹一幟。這裡集雪山、湖泊、森林、瀑布、牧場、文化古蹟於一體,相比其他地方,單單一個森林就足以吊打一片。如果第一次進藏就從林芝開始,那就是從最誘人的一面來認識西藏,美麗,但卻是誤導。走進藏區絕大部分地方,眼前絕對不是繁花的山谷和長著茂密森林的山坡。寸草不生的峽谷和裸露的群山,才是西藏高原最真實的面目。在西藏,能夠有如此風光的地方,除了林芝恐怕只有亞東有如此的景色了。

不同的季節,巴松措周圍的景色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春天百花齊放,雪山高聳,夏季草木蔥鬱,翠意盎然,秋天的紅葉藍天,冬季的銀裝素裹。無論何時看巴松措,這裡都是美輪美奐的!更何況,在巴松錯的周圍聳立著7座6000米以上的山峰。泛舟湖上,很多人會被雪山的俊美陡峭所吸引,完全忘卻湖水的碧波蕩漾。

此外,巴松措還有很多人文的景觀。譬如說獨處湖心的小島,好似碧玉上的一顆明珠。除了宜人的景色,湖心島更有著「空心島」的傳說,就是島和湖底並不相連,而是漂浮在水上。隨船而至的結巴村更是誘人,在這裡可以體驗有自己的服飾、獨特的建築、不同的節日、甚至不同語言的工布藏族的淳樸生活,還能沐浴在雪山之下,泡一壺茶,抱一本書,在太陽下打個盹,輕鬆地度過一個下午,直到眼前的雪山被夕陽點燃。

關於文化層面,其實藏區是最豐富的。嚴苛的環境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對自然充滿了敬畏。無論是苯教還是藏傳佛教,包括那些沒有被劃入苯教的當地人的信仰崇拜,幾乎涵蓋了高原上所有的事物。而且作為一個擅長用故事記錄歷史的地區,即使史料中未有涉及,也會被當地人口口相傳。

巴松措是寧瑪派的聖湖,湖心島上面的措宗貢巴寺的修建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沿著順時針方向轉島,你能看到格薩爾王戰馬留下的蹄印、揮劍於石頭上留下的劍痕、還能看到傳說中哈達到此即沉底的水葬台,以及在樹上能夠看在藏文字母或者生效的樹木。就連那個「桃抱松」的奇觀都被認為是蓮花生大師降臨時的吉兆。

不知道巴松措是不是工布藏族的聖湖,但是,環繞巴松措的神山卻可以肯定是工布藏族的神山。傑欽朗拉嘎布峰,一座被譽為「燃燒的火焰」的山峰,就是工布藏族的神山。這座山峰不僅名字好聽,而且擁有相對2500米陡壁的俊俏外形。不管從什麼角度觀看,都好似一把匕首直插雲霄,單單一個「帥」就讓它足以傲視群雄。每年工布藏族都會選擇轉山來表達自己對於信仰的虔誠。藏傳佛教的聖湖,工布藏族的神山,如果你喜歡,這裡的故事和神話足夠你回味良久。

其實,國家對於5A級景區的評定是有一套相當嚴格的標準的。除了風景文化這些元素外,還要考慮交通、購物、配套設施、旅遊安全、環境保護等多個方面。在藏區很少能夠聽說湖面泛舟的地方,畢竟這裡的大山大湖是藏族信仰的寄託。而巴松措可以,除此,我能夠找到的有船的地方就只剩下班公措了。

發自內心地說,巴松措單純從景色出發,並不一定位於藏區的前列。但是綜合多方面的因素,巴松措絕對是遊覽的最佳之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9dd9e5c72d498d8f9c656fc58fb73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