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為何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了三族?這兩種「狠」,不能斗

2023-11-25     花西亦花心

原標題:魏延為何在諸葛亮死後,被滅了三族?這兩種「狠」,不能斗

一、魏延不是關雲長

在蜀漢陣營里,個性非凡的人物比較多,其中最著名的是關羽。比如孫權派諸葛瑾找關羽,想讓自己的兒子娶關羽的女兒,哪料關羽卻道:「虎女焉能嫁犬子!」一句話,差點沒噎死整個江東。

關羽,敢說這樣的狠話,那是因他實力、地位擺在那,無論誰再不服,也只能背後「畫個圈圈詛咒他」。所以關羽的話再狠,最終都會被貼上「傲氣」的標籤。所謂實力決定一切,雖最關羽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除關羽外,蜀漢中還有一人,也是非常傲氣的,可惜由於沒有關羽的實力、地位,故而只能被貼上「狠話」的標籤——畢竟關羽狠話一出,便震懾四方,沒有誰再敢爭短長了。而他的狠話說出後,卻會招來對方更狠的狠話反擊,以至於,諸葛亮都不得不為他撐腰。

此人便是魏延!在關羽、張飛、馬超等老一代名將去世後,魏延儼然成為了蜀漢武將的代表人物。所謂多年的媳婦熬成婆,魏延的傲氣也噴涌了。比如,據《三國志》載,魏延曾嘴炮大戰劉琰。

二、狠話不能斗

先說下劉琰,他是蜀漢元老級人物,是個文士。雖不知名,但在諸葛亮主政時期,地位已非常高了。比如在彈劾託孤重臣李嚴「誆騙諸葛亮回師」時,劉琰便第一個開炮的人物,這是其地位的體現。

公元232年,魏延便跟劉琰發生了矛盾。但問題是論鬥嘴皮子,放狠話,魏延豈能是劉琰的對手?用《三國志》中的原話就是劉琰的「言語虛誕」,意思就是形容,狂得沒邊,狠得沒沿。把個魏延說得顏面盡失!

這事很快被諸葛亮知道了,如今正是北伐之時,魏延又是諸葛亮所倚重的大將,這個面子,必須要給魏延找回來。所以諸葛亮一封信過去,斥責劉琰。嚇的劉琰連忙認錯,這才替魏延挽回了顏面。

所以鬥狠話這事,非常無聊,且很容易招災引禍。魏延便是如此,他不但跟劉琰斗,更跟楊儀斗得難解難分。由於楊儀的資歷不如他,所以魏延一旦鬥不過,就立馬拔刀相向,由此兩人便成了水火不容的對頭。

以至於在諸葛亮死後,楊儀殺掉魏延,用腳踩著魏延的頭顱咆哮:「庸奴,復能作惡不?」瞅,這狠話說得,雙方都斗到了這種瘋狂程度了!

故而,狠話是不能斗的!因為即便如今的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經常會發生這種鬥狠話的現象,雙方一個比一個狠,一個比一個牛,最終斗到失控而釀出事端,來了個雙輸。

其實對這種現象,莊子在《說劍》中,曾有過精彩的比喻,所謂「天子之劍……匡諸侯,天下服」,而「諸侯之劍……四封之內,無不賓服」,關羽為何是傲氣,而不是鬥狠話,便在於此。

至於「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於國事」。這其實便是說魏延的這種鬥狠話的行為。既然人家不吃這一套,說再多又有何用,不真成了鬥雞一樣了嗎?結果魏延被殺,楊儀也被棄用,給蜀漢造成了巨大損失。

三、狠事不能斗

鬥狠話和鬥狠事,是有內在關係的,因為狠話斗到最後,便會發展為鬥狠事!魏延跟楊儀也反應出了這個過程。諸葛亮活著的時候,由於能鎮住台。兩人只限於鬥狠話,誰也不敢把事做絕。

可一旦諸葛亮去世,魏延和楊儀立刻就開始了互相鬥狠!是揚儀走出的第一步。在諸葛亮去世事,明明白白地告訴楊儀:退軍時,要是魏延不同意斷後,那就隨魏延的便,不必搭理他。你楊儀就帶著其他兵馬退軍便可。

這其實是相當於給了魏延相機行事的權力。可楊儀卻多此一舉地讓費禕去試探魏延的心思等。魏延便說道:「丞相雖去世,但還有我魏延在,更何況國家大事,豈能因一個人的生死問題,而荒廢呢?」隨後還跟費禕商討起來了,誰留守,誰撤退等人事安排上。

但一轉臉,魏延卻發現,楊儀竟然帶著大軍撤退了!魏延頓時失去理智了——這對於他來言,就是被楊儀公開戲耍了。須知魏延是征西大將軍,所以這事,對魏延來言有多嚴重,可想而知了。故而魏延發狠,搶先一步堵住楊儀的大部隊,結果最終導致了魏延被楊儀誅了三族。

看這經過,堪稱是一個比一個「玩」得狠——魏延為找回面子,引發了蜀軍內訌,楊儀殺掉魏延後,滅了魏延三族。可問題是,這是諸葛亮希望看到的嗎?根本不是!

所以狠事斗到最後,便是瘋狂!而瘋狂過後,便是毀滅!魏延就是走上了這條不歸路。魏延之死,雖讓人可惜,但卻又是咎由自取——故而,狠話不能斗,狠事更不能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5a2d98c988c879e9088041fe47123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