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忠玲:教育,向幸福出發

2022-08-14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林忠玲:教育,向幸福出發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教育:向幸福出發

原創|林忠玲

新教育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讀完《兒童幸福與學校教育》這本書後,我發現作者所持的教育幸福觀與新教育所倡導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高度吻合的。

新教育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包含四層意蘊:

一是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應該面向未來,但教育同時更應該面對當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動的方式。

二是教育是一種特殊生活。這種教育生活,又不能等同於學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溝通,在職業生涯中每個人的學習,都可以視為教育的生活。所以,我們理解的教育生活,應該是面向男女老幼、從墳墓到搖籃的全人與全程的。

三是教育生活是幸福的。不僅僅有對教育終極意義的思考與追求,當然更還有對當下某些教育的問題的擔憂與不滿。如果我們的孩子和老師們沒有幸福和快樂可言,這樣的教育還有必要嗎?

四是教育生活是幸福完整的。單向度的、畸形的、片面的、唯分數的教育,是缺乏做人的教育,缺乏德行的教育。讓人成為他(她)自己,一個完整的自己,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本書的作者也認為,幸福應該在兒童在身上發生,應該通過有溫度的教育讓兒童體驗到幸福,而不是像宗教主義所宣揚的那樣,以今生的痛苦換取來世的幸福。

說到兒童幸福,我們有必要澄清三個基本問題:何為兒童?何為幸福?學校教育如何加持兒童幸福?

一、何為兒童?

首先,兒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是人有自我意識,能控制自己的慾望,有體驗尊嚴的需要。認識兒童的前提,必須把兒童當作人。當然,兒童是成長中的人,無論是作為人的物質基礎還是意識基礎,都很稚嫩、脆弱。因此我們在對待兒童這個「人」的時候,特別需要小心翼翼,特別需要靜待花開。 其次,兒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 。對兒童來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新的,他們總是試圖要把這個新鮮的世界看個明白。兒童的探索精神與思想家的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如果他們這種好奇之心總是被成人忽略,總是得不到滿足,頭腦中的問號就會變成句號。 再次,兒童是「藝術家」「夢想家」和「遊戲者」。儘管兒童的塗鴉毫無章法可言,但在兒童的眼裡是有意義的存在。「燈/把黑夜燙了一個洞」,這是一個兒童的詩,讀這樣的句子會讓我們成人感到汗顏。遊戲是人類早期社會活動的基本方式,在兒童的身上完美地保存了人類這個天性,可以說無遊戲不兒童。當然,我們還可以說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是歷史之子。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甚至這樣說:「兒童是成人之父!」

如果我們打量一下中外教育名家們的兒童觀,就會發現: 一個人教育的境界,取決於其看待兒童的方式。盧梭說:「應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羅素認為:「我們所應追求的未來教育制度,乃是一種能使每個兒童都獲得最優機會的制度。」蘇霍姆林斯基直言:「我們教育的人,不管他是個多麼『沒有希望』和『不可救藥』的釘子學生,他的心靈里也總有點滴的優點。」蔡元培先生提倡:「讓兒童成為他自己。」陶行知認為:「教育在兒童生活的每個瞬間。」皮亞傑說:「見證兒童的非凡成長。」

我認為,在所有關於兒童觀的表述中,有一個觀點是共通的:兒童是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質,自由當然也是兒童存在的本質。因此,如果不給兒童以自由,就是讓兒童不像兒童;不像兒童的兒童,就會失去自己的童年;失去了童年就失去兒童的根據地;失去了兒童教育,也就失去了教育的根據地。《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認為,教育的真諦就是蛻變、重塑,給你的心靈插上翅膀,讓你像鳥飛往自己想要的那座山。

成尚榮:認識和發現真實的兒童——回到兒童完整的生活世界中去

閱讀是教師專業化的根本路徑,專業閱讀造就幸福教師——教師專業閱讀地圖:中國中小學教師基礎閱讀書目

二、何為幸福?

對幸福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表達。有人認為,幸福就是沒有痛苦的時刻。亞里士多德說,幸福就是至善的追求。彭凱平教授說,幸福就是澎湃的福流。而作家畢淑敏覺得幸福是朦朧地、很有節制地向我們噴洒的甘霖,不要總希冀轟轟烈烈的幸福,不要企圖把水龍頭擰得太大,使幸福很快流失。《大腦幸福密碼》一書認為,用一部好的電影、一本好的書、一首好的詩詞、一段好的音樂,讓我們進入福流狀態。

機遇、友情、成功、團圓……酷似幸福,但不等同於幸福。有時幸福就是一個個小確幸,喬裝打扮而來,但其有鋼鐵般的內核。有人認為幸福的密碼就是做擅長的事,做令人快樂的事,做有意義的事。

從某種意義上說,幸福與人的滿足程度有關。幸福來自於三個方面的滿足程度:一是物質生活的滿足。有錢、有車、有房,可以帶來一定的幸福,但不會持久。二是人際關係的滿足。一個人受到尊重、受到信任,成為歡迎的「人緣兒」,就會感覺很幸福。三是自我內心的滿足。這種滿足是內生的,可能與物質、人際有關聯,但並不完全受其左右。

在《兒童幸福與學校教育》的作者懷特看來,幸福就是繁榮興旺的生活。達到這種繁榮興旺的生活, 至少滿足四個要素一是充實的狀態。成天無所事事的空虛生活,並不能帶來幸福。而生活內容充實,才有幸福的可能。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錢的閒人反而不快樂的原因。 二是富有意義。忙碌著的事情可能會是枯燥無味,比如成天看著沙漏的沙子往下流,看似是充實,但並沒有意義可言,也不會感到幸福。 三是有道德感。所謂道德,就是共同生活的準則和規範。可以分為公德、私德和大德。如果所做的事情有意義卻有違道德,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比如嫖娼、販毒。 四是有成功體驗。與成功相對應的是失敗。人總是體驗挫敗感,一定不會幸福。面對幸福,不可以貪婪,因為幸福是有節制的;不可以炫耀,因為幸福本身是樸素和寧靜的;不可以一廂情願地認定這是自己命好,因為從宏觀上講,有巨大的力量凌駕於我們卑微的生命之上;不可以僭越,將那功勞歸於自己,不能忘了自我幸福是許許多多人和機緣襄助的善果。

讓孩子享有幸福童年!——聯合國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

新教育實驗的核心理念——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三、學校教育如何加持兒童幸福?

兒童在學校里幸福嗎?如果我們做一個調查,我猜測結果不會特別理想。絕大多數學生之所以學校里沒有幸福的體驗,主要緣於兒童的學習邏輯與成人的教育邏輯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矛盾。兒童的學是一個緩慢而複雜的過程,而成人的教育卻是高速而壓縮的過程。當兩者發生衝突時,如果遵循成人的教育邏輯,兒童就會處於跌跌撞撞的追趕狀態。

兒童是教育起點與歸宿。如果學校教育對兒童不給予應有的關照,就無法與卓越牽手。沒有了「人」,學校就成了工廠,課程就成了流水線,按照固定的流程和預設的目標,風乾生命,消解個性,把原本千姿百態的孩子,塑造成千人一面的所謂「人才」。

加持兒童幸福,學校要善於看見兒童。

柴靜在《看見》中說:「『人』常常被有意無意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她的這個判斷,可以讓我們找到當下教育的很多問題癥結所在。

看見兒童,需要在學校文化表達上完成對「人」的形象的設計。許多著名學校的教育哲學中都明明白白地把「人」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夏山學校——讓學校適應孩子,北京十一學校——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髮展的教育,南京北京東路小學——讓情智的陽光充盈師生的心靈,錫山中學——培養站直了的中國人,溫州21中——教育,為了人的自我生成。加持兒童幸福,學校要善於展覽兒童。

學校的職責是給黑暗的地方帶去光明。展覽兒童,其實就是讓兒童成長、成功的那些瞬間能讓更多人看見。當兒童成功的體驗越多,越是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越是能夠蓬勃發展。一個人失敗的次數越多,越是不能蓬勃發展。展覽兒童一個基本策略,就是把學生在課程實踐中形成的「產品」,作為學校文化的「產品」。

教育的溫度取決於我們對兒童的態度。校園是屬於孩子的,當我們以兒童的眼光看過去,兒童在校園裡被充分展覽了,學校就成了調製兒童幸福的「夢工廠」。

文東茅:幸福教育之道

看見和成全,幸福而完整

加持兒童幸福,需要對兒童溫柔以待。

師生關係就是最好的教育質量。日本學者佐藤學認為,教學質量的70%與師生關係有關。溫柔對待兒童,要允許兒童犯錯。我們應該看到,學校是犯錯成本最低的地方。只有不合格老師手裡才有「差生」的標籤。

蘇州崑山的吳櫻花老師,連續三年關注一個離異家庭孩子,對這個頑皮到極點的孩子給予了最大的包容,為他開設了一個專題的記錄。三年後,吳老師出了一本書叫《孩子,我看著你長大》。這個孩子也以全崑山市中考狀元的成績考取了重點高中。

對一些遭遇各種困難的學生、一些有特色的學生,長期跟蹤,長期觀察,長期記錄,長期研究,就是教育研究源頭活水。善待每個孩子,是老師天命難違的責任。 這本書的作者說,人類的幸福程度取決於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生活。給每一個想過繁榮興旺和個人生活和公共生活的人提供必要的資源,將成為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清晰的、毫不含糊的目的。因此,我們在學校里能不能設立一項制度:每個孩子都能獲獎!

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兒童幸福成長,從生命教育開始

加持兒童幸福,學校要提供卓越課程。

《兒童幸福與學校教育》一書提出:學校教學將學生從對學術問題的無知中拯救出來,並讓他們掌握基本的技能,但是幾乎沒有給任何更加個人化的事項留下空間。學校應該制定某種規範化的制度,來使得孩子們的某種特別的愛好能被學校知道。

課程是學校最重要的產品。課程的價值在於拓展師生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精神生命之高。課程的豐富性、經典性與生活的關聯性,主要決定了課程的卓越性。課程的卓越性,決定了師生生命的卓越性。學校應該讓課程來適應學生,而不是讓學生來適應課程。如果沒有「學為中心」的教學,再好的課程設計都是「換湯不換藥」。

提及課程,喬布斯說過這樣的一段話:「 當時的里德學院有著全國最好的書寫教育。校園內的每一張海報上,每一個抽屜上都是美麗的手寫字。因為我休學了,所以我跑去上書寫課。書寫的美好、歷史感與藝術感是科學所無法掌握的,我覺得這很迷人。」偶然的一門課程,在未來的某個時候,改變了喬布斯的整個人生,也重新定義了一個行業,改變了我們整個時代 。由此可見課程的力量!

新教育卓越課程的體系是怎樣構架的?——研發卓越課程,創造卓越人生:新教育實驗《蕭山宣言》

加持兒童幸福,學校要推進課堂變革。

兒童在學校里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上的枯燥,會令學生沒有幸福可言。懷特先生認為,一種繁榮興旺的人類生活,應當是生活和工作中充滿了各種令人愉快的和有價值的關係與活動。 當下盛行的教學圍繞應試、課堂挪移知識、評價只看分數的教學狀況,已經到非改不可、刻不容緩的地步。

為什麼會出現課堂變革「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現象?我以為主要是因為教師中普遍存在的「五不」: 不知——教師認識不到新課標、新高考到來後課堂變革的迫切; 不想——以教為主的課堂有成熟的技術依賴,不想離開舒適區; 不敢——把課堂還給學生,一還就散,一還就慢; 不會——對大單元、大概念下的任務驅動、小組合作學習無從下手; 不真——只是在公開課上做樣子,常態課仍回到「我講你聽」的老路。

只要教育良知還在,我們就應該從「立足一個校園」「守住一間教室」「改變一節課堂」開始,去尋覓理想課堂、深度學習的「桃花源」。有些校長因為長期被各種事務糾纏著,與課堂漸行漸遠,職業生命的張力也逐漸喪失,只能可憐地憑藉著組織賦予的權力「嚇唬」老師。

能夠讓兒童感受到幸福的課堂,應該保障每個孩子公平而有質量的學習權利的課堂。它具有三重境界: 落實有效教學框架——結構保底,保障「學習性質量」,高分; 發掘知識本身的偉大魅力——合作探究,著眼「發展性質量」,高能; 實現知識、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鳴——教學相長,提升「生命性質量」,高興。

也許,幸福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尋覓過程。學校教育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洞悉了兒童幸福的密碼,並把看見兒童、追求兒童、發展兒童、成就兒童當作教育的使命,「以幸福為主旨」的學校存在的那一天,有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早。

新教育實驗的理想課堂——實現知識、生活與生命的深刻共鳴

一線教師如何研發卓越課程?

以行動書寫,用生命言說——新教育是由無數鮮活的實踐和生動的教育敘事組成的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因為真正懂得,所以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81a0f91d7a5a8b3f6e39250bb3816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