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是懸崖峭壁上一棵歪脖松,長不大,也死不了

2019-12-27     南方周末

馬未都與故去的「觀復貓」黑包包。(受訪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2月26日《南方周末》)

觀復博物館在北京五環外,下了地鐵還要坐上幾公里公交車,票價不低,一百一張,但來客不稀,遊客和本地人各半,多是慕館長馬未都的名而來。

這是全國第一家私人博物館,1996年獲批成立,次年正式開放,22年過去,分館陸續開到了上海、杭州和廈門,可惜杭州、廈門兩館因租賃合同到期而歇業。北京這間不算太大,兩層紅頂白樓,最初為工廠而建,馬未都本想用它作文物的庫房。經過多次搬遷和周折,觀復博物館暫時在此落地,雖然這「離博物館的要求相差很遠」。

馬未都收養的三十多隻貓慵懶地在館內各處巡遊,它們被喚作「觀復貓」。馬未都說,它們是「全中國生活條件最好的貓」,有專人照顧,他估算每年養貓的成本比養人差不了多少。

貓咪馬都督躥到馬未都身邊,一位保潔大姐用零食把它引了出去。他說,「她對貓好,一看就是真好。」

「博物館讓人坐下來是最基本的要求」

放在1990年代,辦私人博物館是一個「不大正經」的想法。他跑到北京市文物局申請,工作人員斜眼一瞥,「想什麼呢,這種事是國家辦的,私人不能辦,別來這兒摻和。」

幾年後,國家對私人文物的態度逐漸明朗,馬未都再次申請,終於獲批。

觀復,取自老子《道德經》,「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觀復博物館最早的地址在琉璃廠,這條古文化街上還有榮寶齋、大千畫廊等老字號。後來換了幾處地點,越來越向城外去,「我從來沒有選址這個能力,我們就是被人家轟著(走)」。

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坐落在紐約最好的地點,曼哈頓城市中心遍布美術館。「中國最好的位置都莫名其妙給了大商店了。」馬未都說,「我沒有看到中國有任何一家商業機構,在最佳位置做非常好的博物館。」

二十多年來,中國的私人博物館數量與日劇增,至2018年8月,全國民辦博物館達到1398家,占博物館總量的27%。增長最快的幾年,平均每三天就增加一座。

但民辦博物館既沒有財政支持,也不能盈利,部分由企業支持贊助。觀復博物館則是目前唯一一家實現了良性運轉的私立博物館——「就是我們自己的收入可以很好地養育我們。」

館內藏品大多是馬未都自己的收藏。馬未都認為,要想保障優質藏品,眼光是第一位的,資本是第二位的「。資本就是不管你有多少錢,在文物面前都不算有錢,你就算作為一個世界首富,天天拿著這錢買世界藝術品,一會兒就把你買成窮人了,因為藝術品是世界上最昂貴的東西。」

「我老說,我是懸崖峭壁上長的一棵歪脖松,我長不大的,但是也死不了。」馬未都這樣形容「,懸崖峭壁不是一個長松樹的地方,所以,它不能作為範本。大家都去懸崖峭壁上,那複製不了。」

「博物館讓人坐下來是個最基本的要求。」馬未都想改變博物館的業態。

大多數人去博物館,都滿足於「那個博物館我去過」,固有的方式是在櫥窗前盯著看。馬未都正在籌劃打造新館,整天盤算著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可以有哪些新的展陳方式。

觀復博物館留住人的方法還包括開發文創產品。觀復App的內容非常多,一塊是藝術品資訊,另一塊是商品,分普通商品、禮品和藏品三大類。第三塊是拍賣,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教育性拍賣,拍賣前後都有評述和行情瀏覽。這在全國的藝術品拍賣中,是一個極為獨特的方式。

「骨子裡的喜歡」

馬未都對文物的喜歡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他是《青年文學》雜誌的編輯,文物是他的業餘愛好。他看見每一件東西都會自然地好奇,為什麼是這樣的?例如杯子有兩種,一種帶把兒,一種不帶把兒,他就會想,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有意識地給杯子安個把兒?「類似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想,而這樣的問題只有文物可以給你解釋,而且文物可以真實地再現歷史。」

1980年代博物館也很少,沒地方看文物,去故宮需要介紹信,馬未都總是以找人的名義混進去,填好會客條,出來的時候再自己模仿一個簽字。館裡燈光暗,開門晚,關門早,到點就轟人,看門人總是那個打毛衣的婦女,馬未都每次都帶著一隻大手電筒。起先去,打毛衣的立刻撲過來問:「你要幹嗎?這麼亮你還看不見?」馬未都解釋:你說看得見是說那東西還在,我是要看清楚,咱倆的「看」是倆概念。

馬未都非常推崇日本的美秀美術館,它的創辦人小山美秀子認為,美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現在有人說這句話:美盲比文盲更可怕。」馬未都認為,審美和創造美是兩回事,創造美可能是天生的,不識字的農婦也能唱美妙的山歌,但審美一定是後天學習的產物,通過教育和知識,人們才能欣賞不同文化的美。例如日本的舞蹈風格滯澀,不像新疆舞那樣流暢,它與日本人的「物哀」情結息息相關,需要有對文化的理解,才能欣賞「滯澀也是一種美」。

「你隨便到西方的各大博物館去看,永遠有一群一群坐在地上的孩子,老師在講。我們今天是基本沒有的,有的話也多是一個應付,比如說各種教育(活動)來了,必須得去,帶著孩子遛完了就完了,很少有人從內心裡真正地喜愛藝術,覺得藝術是他們生活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非常少。」馬未都說。

「不通知任何人,我也買票進來」

2003年,SARS肆虐,許多家養貓狗遭到遺棄。馬未都冒雨把一隻流浪貓抱了回來,取名花肥肥。花肥肥是第一任「貓館長」。

後來,他又收養了黃槍槍、藍毛毛、麻條條、雲朵朵,黑包包是自己跑進來賴著不走的。奶牛貓王情聖是從一位流浪貓救助者那裡領養的,它親人,適合在博物館裡跟客人相處。

觀復博物館裡陸續有了三十多隻流浪貓,客人喜歡它們。馬未都觀察,「貓替我們來治癒社會的很多心理問題,緩解情緒」。

於是,他把「觀復貓」發展為一個品牌,也就是現在流行的「網紅」和「IP」「。觀復貓」系列叢書已經出版了超過二十種,兒童音樂劇《觀復貓之「喵」》剛剛完成首演,未來還打算創作動畫片「。歷史上說『物以稀為貴』,今天的社會是信息時代,叫『物以知為貴』。你必須讓人知道你,否則哪有那麼多人來?」

貓不能進入博物館的展陳區,以免破壞展品,但館內四處都有以貓的口吻給孩子貼的標語。馬未都說,貓是一種溝通途徑,「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從小有很好的美學教育」。

第一隻「觀復貓」花肥肥活到十五歲,去世了,馬未都找人做了十二隻它的銅雕像,放置在館內各處。在他暢想的新博物館裡,會有一個貓的墓地,每隻貓走了以後都能給它立個碑,供人憑弔。

不可否認,馬未都本人是觀復博物館目前最大的品牌,他希望將之轉化為「觀復博物館」的影響力,延續下去。「我心目中最好的結局是,我離開博物館,若干年以後,有一天閒著沒事,甚至都坐輪椅了,我說,我去觀復博物館看看,不通知任何人,我也買票進來。我進來以後覺得這博物館比我在的時候更好,那我認為,這個事就徹底做成了。」

李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hQRTG8BMH2_cNUg2hG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