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險資入市比例 賺錢效應比延長考核周期更重要

2023-11-07     皮海洲

原標題:提高險資入市比例 賺錢效應比延長考核周期更重要

引中長期資金入市,這是近年來A股市場的管理者一直都在強調的一件事情。尤其是今年7月24日,高層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以後,管理層更是一再強調要引中長期資金入市,包括近日證監會傳達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時,再次強調要加大投資端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中長期資金,活躍資本市場,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

而在吸引中長期資金方面,資金運用餘額達到27.18萬億元的保險資金顯然是管理層積極爭取的對象之一。畢竟保險機構是目前A股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其投資A股市場的空間廣闊。根據規定,保險公司投資權益類資產的比例可達到上季末總資產的30%,其中部分償付能力高的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投資比例更是可達上季末總資產的45%。但實際上目前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基金的比例持續徘徊在10%-15%之間。因此,保險資金投資股票、基金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也正是管理層所要積極爭取的。

那麼如何來吸引保險資金提高進入股市的比例呢?為此,財政部近日印發了《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將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效益類績效評價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由當年度考核調整為「3年周期+當年度」相結合的考核方式。《通知》明確,3年周期考核指標為「3年周期凈資產收益率(權重為50%)」,當年度考核指標為「當年凈資產收益率(權重為50%)」,《通知》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其他商業保險公司可參照執行。

將對「凈資產收益率」的年度考核改為50%的3年期考核+50%的當年度考核,這一調整可謂用心良苦,其目的也就是為了給保險資金更多地投向股市創造條件。畢竟對於保險資金來說,考核周期偏短,實際上是降低了保險資金對權益類資產波動性的容忍度,抑制了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的積極性。同時還導致保險資金在投資運作過程中更多追求短期收益,犧牲長期盈利空間,容易發生追漲殺跌、頻繁申贖等短期行為,與保險資金作為長期配置型資金的屬性不符,也不利於資本市場平穩運行。

而《通知》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實施三年長周期考核,有助於提升保險資金對權益類資產短期波動的容忍度,緩解其為應對考核而追漲殺跌、頻繁申贖等短期投資行為,增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投資股票、基金等權益類資產的穩定性,提高其投資股票、基金等權益類資產的積極性。因此,財政部《通知》的出台,為保險資金更多地流向股市創造了條件,是管理層為股市引入中長期資金入市所採取的重要措施。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A股市場將大量迎來保險資金的入市呢?這其實是存在很大不確定性的。雖然金融監管總局不久前發布的《關於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擴大了保險資金進入股市的空間,而財政部的《通知》又進一步為保險資金流向股市創造了條件,但27萬億元的保險資金最終有多少流向股市,這還要取決於股市對保險資金的吸引力,取決於股市本身是否具有賺錢效應。

畢竟保險機構投向股市的資金是其客戶的資金,保險機構需要對其客戶的資金負責,所以,保險資金投向股市需要有賺錢效應。股市能賺錢,有著長期的賺錢效應,保險資金當然願意加大對股市的投資,相反,不能賺錢,甚至一路虧錢,保險資金就只能減少對股市的投入。如果面對股市的虧錢效應卻還加大投入,這是對客戶的極大不負責,會遭到客戶的用腳投票。這個是硬道理,是與考核周期長短無關的。

所以,股市要吸引更多的中長期資金入市,要吸引保險資金加大股市投資的比例,管理層從制度上創造條件,方便保險資金及更多的中長期資金入市,這是很有必要的。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增加股市本身的吸引力,要讓股市具有賺錢效應。畢竟資本是逐利的,如果股市沒有賺錢效應,甚至只有虧錢效應,像保險資金這種「聰明資金」又如何會加大對股市的投資比例呢?

而要讓股市具有賺錢效應,這就必須加大對A股市場的改革力度,讓A股市場從為上市公司服務的融資市場轉變成為投資者服務的投資市場,從重融資改變為重投資。這對於A股市場來說,顯然是任重道遠的使命。也正因如此,要讓保險資金大幅提高對A股市場的投資,這一使命同樣任重而道遠,還需要管理層作出更大的努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fe01ecc22c3f4a2235ac094a53f72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