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湖北出土一批秦墓,專家考察後感慨:難怪白起能殺45萬趙卒

2023-12-15     郭秀華

原標題:90年代湖北出土一批秦墓,專家考察後感慨:難怪白起能殺45萬趙卒

夫白起者,起於微末,非顯赫之遺後,無祖宗之福蔭,何以封之武安,授之將軍,蓋以軍功也。

戰國時期楚國郢都就是如今湖北省的紀南城。1993年3月,紀南城當地的居民在挖魚塘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陶器碎片。鑒於此地是楚國京都舊地,經專家們立即進行了考證並得出結論;此地為秦古墓。這批湖北出土的古墓,其中不乏有陶器和絲織品。

在先前已考古的楚墓中,學者發現一可怕現象:許多都有明顯的破壞痕跡。學者稱,這與白起有關,還感嘆難怪白起能斬殺和俘獲45萬人。

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領秦軍攻占了楚國的郢(楚人有將都城命名為「郢」的習慣),並燒毀了先王墓夷陵,焚楚王祖先屍骨,因此湖北出土的古墓有明顯破壞痕跡。公元前278年,秦軍進攻楚國,攻占了郢都,楚頃襄王外逃。此後,秦又於公元前280年-前277年間,三次伐楚。

郢都是古老楚國的輝煌巨作,是八百年楚國留下的千古絕唱。作為曾經世界文明的最高峰,其精美的絲織品和瓷器聞名於世。白起攻破郢城後,秦的統一大業就在眼前。從考古發現,秦國部分地區的絲織品及瓷器都出現了楚國的風格。這印證了楚都城淪陷後,楚國人的悲慘命運:大多數人都成了白起刀下之亡魂,而那些能工巧匠則淪為了秦國的奴隸,與此同時,秦國的手工業以及絲織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

楚國八百多年的歷史,以及它創造的種種文化成果因暴虐的戰爭而蒙上了塵土,漸漸被人們遺忘。加上後來的焚書,楚國的歷史便被風乾成了《春秋》中的寥寥數語,但一些文人志士所吟唱的裊裊餘音仍在時光的隧道中久久迴蕩。

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時局動盪,戰爭頻發。據史學家考證,在戰國時期的諸多戰役中,各國戰死人數共計200多萬。作為秦國大將軍,白起征戰四方,其中半數皆死在了他的刀下。因而史書中的白起,更出名的是他的暴虐和殘忍。

商鞅變法使秦國富強起來,國富兵強。到了昭襄王在位時,秦國四處征戰,連連勝利,因此秦國在天下的地位愈加不可撼動,且奠定了滅六國之大勢。正是在這樣,在白起的成名戰——長平之戰中,趙國45萬大軍的投降。出於考量,放虎歸山或作為戰俘押送回秦都需花費大量錢財及軍力,出於勞動力不足以及國庫難以支撐的原因,白起便殘忍的坑殺了45萬趙卒。

自長平之戰後,白起就生了重病,外加上丞相范雎主張與白起相反的意見:同意趙國求和的請求。昭襄王選擇聽從丞相范雎的意見,同意了趙國求和的請求。白起未得到君主的支持,心中自是不滿。秦國休整完畢後,再次發動了對趙國的戰爭,白起拒不服從昭襄王想要再次攻打趙國的命令,君主心生芥蒂,便有了後來的君臣失和。

秦國武安君白起,位列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之首(白起、廉頗、李牧、王翦),他戎馬一生,為秦國東伐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最後秦昭襄王下詔意要刺死白起,於是白起便在公元前257年在杜郵亭引劍自刎。「將軍臨老病,賜劍咸陽西。」(《杜郵館》)這正是寫得白起的悲慘結局。

人生固有一死,想當年一代戰神「白起」鐵甲加身,踏月而來,戰馬嘶鳴,所向披靡。也許他曾想過要戰死沙場或致仕、乞骸骨,但他不曾想到過自己最終死在了忠心對待、為其征戰完成統一大業的君主手裡,這豈不可悲可嘆?

有很多人認為白起之死實在是兔死狗烹的典型,事實確是如此。商鞅變法改官制,實行軍功爵制,將秦國的爵位分為十八個等級。白起憑藉自己的軍事本領和卓越的才能,屢立戰功,一路升到了第十七級的秦國最高軍政長官——大良造。封號武安將軍,位列諸侯,名震天下。可以說沒有白起,那麼後來的「秦王掃六合」就是另說了。

但白起殘忍的坑殺40萬降卒,「暴秦」的形象已然立於紙上。因此六國人民更加仇視秦國,秦國以後的道路便會更加坎坷,更有了之後人民的「積怨久矣」。所以秦昭襄王便將白起看作是平息天下人怒火的一個犧牲品,詔令其自刎。

當白起於杜郵自刎時,是否能釋然?當想到他戎馬半生,為開拓大秦帝業征戰了半生,他是否又能想明白君主為何想要賜死自己呢?也許可以說,白起正是死於他出眾的才華,又死於他後知後覺的罪惡。假如當初在戰場上不那麼殘忍,嗜血,那到現在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呢?但是,歷史不能假設。自古功成禍亦侵,武安冤向杜郵深。當時的人們,又有誰曾想到,一代戰神竟得如此下場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de68aa920ee147eb690d8861ece4b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