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寰:《中印神話目連救母——〈盂蘭盆經〉的印度淵源:爭論與討論》

2023-08-24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趙曉寰:《中印神話目連救母——〈盂蘭盆經〉的印度淵源:爭論與討論》

《中印神話目連救母——《盂蘭盆經》的印度淵源:爭論與討論》,趙曉寰著,倫敦和紐約:Anthem出版社,2023年版。

目 錄

前言

作者說明

插圖

引言

第一章 《盂蘭盆經》與目犍連

第二章 「盂蘭」、「盆」及「盂蘭盆」詞源學考察

第三章 中國佛教經籍目錄中的《盂蘭盆經》

第四章 《盂蘭盆經》:偽經抑或真經?

結語

術語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前 言

本書源於我自2016年開始的關於儺戲和目連戲的研究項目,儺戲和目連戲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儀式劇。目連戲是現存最古老的佛教劇,有超過九百年的表演歷史。目連戲搬演的是目連救母出地獄的神話,這個神話在包括戲曲在內的幾乎所有中國傳統表演文學和表演藝術中均有體現。因此,目連戲是戲曲從神話到儀式,從儀式劇到戲劇歷史發展的有力見證。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五代翟奉達寫卷《佛說盂蘭盆經》

我對目連神話起源的探索始於《盂蘭盆經》。這部佛經是已知最早把目連描繪為孝子、虔誠的僧人和冒險入地獄救母的史詩級英雄的文獻。

起初,我未加思索便採納了普遍為研究中國佛教的學者所持的觀點,認為《盂蘭盆經》為中土佛教作品。但當我深入挖掘中國佛教經籍目錄以及相關的——包括佛教和非佛教的——印度文獻時,我開始懷疑這種觀點。確實,我挖掘得越深,對這種廣為流傳的觀點的懷疑就越深。於是,我開始了長達數年探索《盂蘭盆經》及其目連神話印度淵源的旅程。隨著這本書的問世,這一旅程現在已經告一段落。

本書除引言和結論外,共分為四章。

引言首先概約性地追溯中國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的歷史,然後簡要介紹了其經籍來源,即《盂蘭盆經》,以及學界關於這部佛經真偽的觀點,接著提出本書的核心論點和論證展開的篇章策略。引言的最後一部分是對諸如「偽經」、「疑經」、「翻譯(直譯、意譯、創譯、以文本為導向的翻譯和以讀者為導向的翻譯)」、「在地化」和「漢化」這些關鍵詞的討論和解釋,這些討論和解釋構成了論證和拓展本書中心論點的基礎。

第一章始於將《盂蘭盆經》的漢文文本翻譯成英文並詳加註釋,然後對目連作為印度佛教文獻中的歷史人物,特別是小乘佛教文獻中有關記載進行了簡要概述。

丹麥皇家圖書館珍藏目連救母繪本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致力於《盂蘭盆經》中關鍵詞——「盂蘭」、「盆」和「盂蘭盆」——的詞源學以及《盂蘭盆經》中國中世紀佛教目錄學與文獻學的考察。

本書的重點是第四章,這一章首先批判性地回顧否定《盂蘭盆經》為一部源自印度的真經的主要觀點,然後基於內部和外部證據對這些觀點進行逐項反駁。本書的結語是對《盂蘭盆經》和目連神話源自印度這個主要論點的總結。

在探索《盂蘭盆經》和目連神話的印度淵源的過程中,我得到了眾多學者的幫助。我特別要感謝澳門大學賈晉華,雪梨大學Mark Allon和日本創價大學辛島靜志 (1957-2019),他們閱讀了早期的幾份書稿,並提供了建設性的批評和建議。

作者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進行宗教與民間信仰田野考查

感謝廈門大學黃永鋒,墨爾本雲陽寺Jason Tai和法勝國際研究院尊者Phra Kiattisak Kittipanyo為我提供了與此研究有關的圖像資料;感謝雪梨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和雪梨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部語言文化學院在這個研究項目的不同階段為我提供諸多支持。

藉此機會,我還要對匿名評審本書提案和送審稿的同行們表示由衷地感謝,感謝他們提供了極其鼓舞人心和富有洞察力的反饋。我還要感謝Anthem出版社的編輯所給予的支持,特別感謝Jebaslin Hephzibah,Megan Greiving,Mario Rosair和Jessica Mack在我準備和提交書稿時對我的疑問所做的及時回應。

《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與目連戲展開》,趙曉寰著,倫敦和紐約:勞特利奇出版社2022年版。

第一章改編自我於2022年出版的《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與目連戲展開》第一卷第四章,對泰勒-弗朗西斯集團旗下勞特利奇出版社授予我在此處改編和重新出版這一章內容的版權表示感謝。感謝所有幫助我完成並提交書稿的單位和個人是一件十分快樂的事。本書若有任何錯謬之處,概由本人全權負責。

插 圖

封面 《目連救母》,捲軸畫,匿名(19世紀)

插圖0.1 南京雞鳴寺

插圖0.2 唐石刻《盂蘭盆經》拓片

插圖1.1 上海玉佛寺盂蘭盆儀式

插圖1.2 福建清陽觀中元節儀式

插圖1.3 村民鬼節焚燒香燭和紙錢

插圖1.4a-c高麗木刻本《盂蘭盆經》

插圖1.5 釋迦牟尼、目犍連和舍利弗塑像

插圖3.1 手抄本《凈土盂蘭盆經》

插圖4.1 手抄回鶻文《彌勒會見記》殘片

插圖4.2 祖靈祭(Śrāddha)儀式

插圖4.3 泰國僧侶夏安居(Vassa)

插圖4.4 自恣日(Pavāraṇā̄)儀式

插圖4.5 迦絺那衣(Kaṭhina)儀式

封底推介

這部著作是探討《盂蘭盆經》淵源的最全面的嘗試。趙曉寰從每一個角度為我們詳細地檢視了圍繞這部佛經的長期爭議,並就《盂蘭盆經》的印度淵源提出了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未來任何關於這部經文的研究都離不開參考這本書。

——Mu-chou Poo,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

通過追蹤這部重要經文從印度到中國的複雜流傳過程,著名漢學家趙曉寰再次展示了他對佛教經典的精通。這部著作為我們當前對傳統佛教、文學、藝術和歷史的理解提供了重要的補充。

——Thomas Michael,中國北京師範大學

挑戰了關於目連救母神話的傳統觀點;這部著作論證了《盂蘭盆經》的印度淵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促使我們重新思考、質疑,並深入歷史去尋找新的證據,從而更接近真相。

——Ling Yan,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盂蘭盆經》是東亞盂蘭盆節(也稱餓鬼節)的經籍來源。本書致力於辨明關於《盂蘭盆經》真偽這個棘手的問題。這部描述目連冒險進入餓鬼道以救贖其母的經文被列入中國佛教經籍目錄,標註譯者為印度-斯基泰人竺法護(活躍於約公元266-308年間)。然而現代中、日和西方學術界往往視這部經文為中國佛教的一部偽經,而目連神話則被視為中國佛教徒的偽作,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印度佛教的漢化和轉化,所持的主要理由是現存的印度文獻中沒有《盂蘭盆經》,而且這部經文強調儒家的孝道和祖先崇拜。本書挑戰這些被廣泛接受的觀點,闡明孝道和祖先崇拜並不為儒家中國所獨有,也是印度固有的的傳統,這部經文是中文創譯(creative translation)而非中文創作(Chinese composition)。

作者簡介

作者近照

趙曉寰,愛丁堡大學亞洲研究院中國古典文學和比較文學博士。先後任教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紐西蘭奧塔哥大學和澳大利亞雪梨大學,曾任奧塔哥大學中文部主任和雪梨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2016年入選山西省百人計劃並聘為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特聘教授。現為雪梨大學中國文學與戲劇學副教授,英國皇家亞洲學會會士,《宗教》(AHCI)和《人文與社會科學通訊》(SSCI/AHCI)等國際學刊編委。專著《中國文言超自然小說形態發展史》(Classical Chinese Supernatural Fiction: A Morphological History)獲美國阿黛爾·梅隆2005年度傑出學術貢獻獎;兩卷本《插圖本中國戲劇史:經由儺戲和目連戲展開》(Chinese Theatr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Through Nuoxi and Mulianxi)2022年獲大洋洲戲劇協會羅伯·喬丹圖書榮譽獎。

本書英文書名、目錄、前言、插圖及封底推介承雪梨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研究生Anna Chen(陳安彤)譯成中文, Anthem出版社為上述中文簡體字的翻譯出版提供了版權,特此致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a575bc8d2bce21fbf6c44e75c34f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