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崩潰叫:寶寶你怎麼還不睡!媽媽們的哄睡難題該怎麼破?

2019-10-10   科學育兒創新社




身邊的朋友都知道,我家孩子的作息一直都非常規律。

一般晚上八九點左右孩子就睡覺了,能一覺睡到大天亮。雖然入睡過程是「雞飛狗跳」的,但好在早睡的好習慣一直保持。

這個作息規律,不管我有沒有加班,孩子都能比較穩定地保持,這也是我們全家人齊心協力的成果。

所以今天的文章,小新媽想跟父母們分享一下我培養孩子睡眠習慣的心得和感悟,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父母,減少哄睡煩惱。


一、嚴謹地執行睡前程序

培養孩子早睡,需要嚴謹地執行睡前程序,讓孩子在穩固地睡眠中,慢慢培養早睡自覺性。

比如我家的節奏是:飯後->親子活動->洗澡->喝牛奶->刷牙洗臉->睡前閱讀->關燈入睡。

制定規則後,就需要溫柔且堅定地執行,並且全家人要達成這個共識,一起配合。如果發現孩子走完了全套睡前流程還是不願意睡覺,那麼我們就會把家裡所有的燈都關掉,全部人都上床躺著,這其實是一個信號,告訴孩子「我們得睡覺了」,因為大家都要休息了。

久而久之,我們都明顯感覺到了孩子的變化,到了睡覺時間,她會主動來找我們,因為他們也會想要和家裡其他人保持一樣的節奏。

不過,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作息習慣,需要按照實際情況設定,關鍵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


二、把控孩子的睡眠時長

很多父母都煩惱,孩子不管怎麼哄,晚上就是要很晚才睡著。那這個時候需要分析一下,寶寶的睡眠時間構成。

有可能是白天睡太多了,比如午睡也是影響晚上睡眠時間的關鍵,一般幼兒園都會有安排午睡,孩子在學校睡了,晚上自然會稍微晚一點點。孩子的作息是會根據不同因素而改變的,家長需要考量的是,孩子全天的睡眠是否足夠。

不同年齡段的寶寶,有不同的睡眠時間。2016年6月13日,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就首次發布了兒童和青少年最佳睡眠共識,以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健康,避免睡眠不足引發的健康風險。

AASM推薦促進兒童健康的最佳睡眠時間:

4-12月嬰兒----12-16小時(包括小睡);

1-3歲幼兒----11-14小時(包括小睡);

3-5歲兒童----10-13小時(包括小睡);

6-12歲兒童----9-12小時;

13-18歲青少年----8-12小時。



每個寶寶的睡眠時間不相同,寶寶每天的睡眠時間不相同都是正常的。只要寶寶生長發育正常,精神狀態好就問題不大。

我比較看重孩子的晚睡時間,因為整整13小時的夜晚睡眠質量對孩子的生長發育很重要。所以如果午睡對孩子的晚睡影響太大,我會去掉孩子的午睡時間,父母們可以根據自家寶寶的實際情況,做相關的睡眠習慣調整。

三、堅定不移地排除所有干擾

即便是孩子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入睡習慣,但還是會貪玩,所以有時候出現不肯睡的情況也是正常的。這個時候,我們執行睡前程序時「溫柔而堅定」的態度和行為以及能否給孩子一個整體氛圍的支撐,就很重要了。

比如我家孩子剛上幼兒園的那段時間,因為有午睡,所以晚上總是找各種藉口不睡覺。

「媽媽,我要喝水,我渴了」。

「我要找我的小熊,我的小熊不見了」


不睡的理由層出不窮,我便見招拆招:

·提前預防

在睡眠進入倒計時的時候,我就開始詢問她是否準備好了。比如上沒上廁所、水有沒有放好、睡前安撫物是不是在身邊。這樣孩子再找藉口,就都不適用了。

·設置底線

雖然有時候理想睡眠時間是9點前,但如果孩子真的無法配合,那就推遲到你的接受範圍。

到點以後我就會告訴她,「媽媽累了,媽媽要睡覺了,如果你想玩,你可以在黑暗中玩,但我要睡覺了。」然後躺在孩子身邊開始入睡,孩子也沒多久就在我身邊躺下了。用自己的行動,讓孩子慢慢跟隨你形成習慣。


哄孩子入睡,培養好的睡眠習慣和規律,是一場持久戰,也是一家人慢慢努力的結果,願各位父母能有所參考,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