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刷微博,看到好多人在討論粉圈的事情,大概瀏覽了一下,驚嘆於事情的複雜和波及的程度,就在微博發了一條感慨,結果收到很多的評論。
事情本身,就不多評論了,這篇來說說,每次看到這類新聞時,橫在我們這些做父母的人心頭的一些大石頭:
有一天孩子也狂熱追星,怎麼辦?
這些狂熱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動因?
因為追星厭學,迷失自我怎麼辦?
又該如何幫助TA度過呢?帶著這些疑問了看了一些分析追星現象的心理書籍,這篇來說說感受,也跟大家一起探討。
01 追星的心理現象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追星這件事,我並不主張一刀切地去反對。要討論追星,我們先來看看現象背後的心理學分析。心理學家岳曉東先生,分析了 追星現象中的五大心理作用:
- 1 宣洩作用
- 2 投射作用
- 3 認同作用
- 4 補償作用
- 5 歸屬作用
青少年渴望被集體接納,與群體保持一致,追星也使得自身和群體增加了交流的機會。 從追星的諸多心理作用中,我們也不難感受到,在成長的過程中,尋找偶像、偶像崇拜,是自然而然會產生的需求。
02我們為什麼擔心?
追星其實是不分年齡的,即便我們已經成年,有時候也難免「老夫聊發少年狂」。但我們之所以擔心青少年,是作為青春期的過來人,當回想起自己青春期,深知這個階段的殘酷、迷茫和憤怒,絕不只是單純的美好。
這個時期,感情是衝動的,情緒是無限擴大的,容易走入牛角尖,容易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往往雪上加霜的是,作為發育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在青春期的孩子眼中,父母的威權地位已經失去,甚至走上了彼此的對立面,衝突一觸即發。
03好還是壞,在於怎麼做
網絡的存在讓一切更加直白無過濾的呈現,加上群集的效應,好的、壞的都會放大,能夠明顯感受到,也許現在的孩子所面臨的信息層面的衝擊,比我們的青春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岳曉東先生書中,將追星根據自尊自信程度的的不同,分為四種:
「腦殘式追星」和「正能量追星」的根本區別,也許就在於是自我是否強大,是否能夠獨立思考,自我足夠強大,就不會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幻想出來的人身上,不會把別人的成就當成是自己的,不會迷失自己,而是把偶像精神內化為自我提升的動力。
04 愛人先自愛
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將偶像崇拜理解為個體將兒童時期對父母的 養育式依戀轉移到青少年時期 對異性的浪漫式依戀的一種表現。 人首先要愛自己,才能有力量去愛別人,因為愛別人,更要善待他人,愛一個人不能成為傷害其它人的理由。
很多次網絡風潮中,看到一些小女孩,不過十幾歲,還未成年,卻要死要活,迷失自我,為人父母,見知如何不心痛呢。
05我們能做什麼?
那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我想下面幾點是很重要的。
1 保持溝通
可能我們的孩子都還小,還只有我們嫌他們煩,沒體會過他們嫌我們。雖說有青春期叛逆等比較客觀的原因,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著孩子進入學齡,有愛流動的溝通始終是至關重要的。
2 有愛的成長環境做後盾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把父母教養類型分為4類:
左上角和右下角反了
權威型的養育方式,是最適合孩子也是最理想的方式。
不難看出以上四種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軌跡,我想也正因為不當的養育方式,會讓一些孩子誤入歧途。
3 豐富的眼界
豐富的眼界不是說就要去北美、歐洲旅遊。書就是打開眼界最好的媒介。也可以從小有意識地培養文藝和體育的興趣愛好。通過閱讀,孩子可以接觸的世界就太廣大了,有豐富的愛好,見過山海,知道世界廣大,要想落入不理智追星一族也難。
06寫在最後
我們沒有人敢打包票孩子的青春期會平穩,也沒有人能夠替自己孩子走過。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為我們的親情帳戶里多儲存一些愛,那麼最起碼,當孩子步入青春期,我們最起碼有溝通和交流的基礎。
把偶像的精神,內化為自我成長的動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這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Feso3IBd4Bm1__YICm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