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漫長的告別》:如何走出偵探小說的「敘事迷宮」

2020-04-28     星期五文藝

文:大土豆

編輯:Mr.Ffiday

圖片:圖書插頁及網絡


星期五言:要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好萊塢里哪位作家兼編劇最成功?那無疑是雷蒙德·錢德勒了。他不僅在文學史上塑造了一個經典的「硬漢偵探」形象,還是好萊塢「黑色電影」的締造者之一。希區柯克、比利·懷爾德、羅伯特·奧特曼等電影大師都曾和他合作過,並將他的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搬上了大熒幕,最終成為永恆的經典。

雷蒙德·錢德勒 在文學和電影兩個領域的成功,無疑在於他獨特的敘事方式以及精湛的修辭技巧。他發現了一種全新描述美國的方式,他字裡行間有著歷經滄桑的浪漫主義,並賦予洛杉磯充滿酒氣的小街道一種頹廢的藝術氣息。

美國作家 卡羅琳 曾說,錢德勒是我們時代最出色的作家之一,他帶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很像我們現在這個,但並不是現在這個。

在錢德勒的系列小說中,毫無疑問,《漫長的告別》是代表作,也是他最得意之作。該小說在1955年斬獲了 愛·倫坡獎。日本著名作家 村上春樹 曾殷勤地說:《漫長的告白》是部完美的傑作,極其出類拔萃。如果允許我用誇張的表述,那幾乎達到了夢幻的境界。

鋪墊了這麼多,這部《漫長的告別》究竟有何魅力讓眾人愛不釋手呢?它的敘事技巧在哪裡?它建構的「敘事迷宮」是怎麼引誘讀者一步一步陷入其中的呢?讓我們逐一展開探討。

一、偵探結構+散文式的散漫:硬漢偵探的形象呼之欲出

一個男人,每年至少要大醉兩次,這是個原則。——雷蒙德·錢德勒

說起懸疑驚悚小說,我們能想到愛倫·坡、阿加莎·克里斯蒂,史蒂芬·金等等一串名字,但卻找不到太多經典的人物形象。

錢德勒不一樣,他在自己的系列小說中,貫穿刻畫了「硬漢」馬洛這個人物——一個喜歡飲酒、抽煙、獨來獨往的私家偵探。他開闢了一種全新的文學形象,後來很多偵探小說家乃至編劇紛紛效仿「硬漢偵探」的人物行為方式,讓這個形象成為了文學史乃至黑色電影里的經典。

從角色性格來講,錢德勒的「硬漢」與 海明威 是不同的。海明威用冷靜以及留白的方式刻畫了一個又一個沉默寡言的孤獨硬漢。而錢德勒則是絮語式的渲染加精細描寫刻畫了一個善於詭辯的孤單硬漢。

從外在的寫作方式來說,錢德勒採用的是偵破式的框架,用散文式的筆調來填充內容,形成了這樣一個經典的文學形象。在《漫長的告白》中,這種方式的運用尤為突出。

大的框架中,這是一個偵探追查朋友死因的故事。那位朋友在死前給他一封自白書,可是他用多年辦案的直覺認為這裡面有問題,他要為死去的朋友討一個公道。

這樣一個兇殺案的故事,多半小說家會關注於情節鋪排,很少人在人物形象上花太多筆墨。可是錢德勒不一樣,他願意在細枝末節上花費時間,願意給讀者交代一下「馬洛」除了追查案件以外,還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來看下面摘錄:

我是一個有執照的私家偵探,已經做了一陣子。我獨來獨往,沒結過婚,人近中年,不富有。我進過不止一次拘留所,我不接離婚的案子。我喜歡喝酒、女人、象棋和另外幾樣東西。警察不怎麼喜歡我,但有幾個我算合得來。我是本地人,出生在聖羅莎,雙親都過世了,沒有兄弟姐妹。有朝一日要是我在黑暗的巷子裡被做掉——我這個行當里的每個人都有可能碰到這種事,如今其他行當或者什麼行當都不混的很多人也是這個下場——沒有人會覺得他或她的生活忽然掉進了萬丈深淵。 - 摘自第13章

這就是馬洛的自述,這樣的描寫在《漫長的告別》中無處不在。馬洛的世界觀,馬洛的愛恨情仇在追查案件的過程中逐步凸顯。漸漸地,當你跟著馬洛跑案子的時候,你會迷上他的孤傲不羈,他雜亂無章卻溫馨的小屋,他的棋牌,他常去的酒吧以及他在洛杉磯好萊塢大道、悠閒谷以及貝弗利山獨自開車的感覺,甚至你還會迷上那陰暗潮濕的小街道……

這是一本另類的偵探小說,它有一顆野心,就是在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中找到一個平衡點。它既有著傳統的偵探小說的框架,又有著文藝小說的細緻深刻。他不僅僅呈現了洛杉磯富人區一樁隱秘的兇殺案,還呈現了美國富人階層的虛偽與無情。

小說描寫的方式是單刀直入的宣洩,但敘事方式上卻是「曲徑通幽」,如蠶絲剝繭一樣層層深入。

二、敘事四重奏:節奏感就是「迷宮「的之鑰

說一聲再見,就是一點點失去。——《漫長的告別》

《漫長的告別》在敘事方式上算不上傳統意義的偵探小說——給你一條線索讓你跟著作家一直追查下去。它是給你了線索,卻忽然間斷開了,斷開的時間之久,能讓你陷入了莫名的恐慌,你越來越確信自己看了一部「假偵探小說」。因為當你閱讀過半時會發現,完全沒有了當初打開書本前幾章的那種緊張刺激感——當時你熱心的案子,作家束之高閣了,你不得不跟著他去看別的不值得一提的小案子。

可是,當你走出了這個「荒蕪」地帶,跟著「私家偵探馬洛」繼續生活,你會發現,迷宮的出口就在眼前,而走出迷宮的方式只有一個。你要有充分的耐心!

這部小說一共53個小節,但是按照節奏來劃分的話,就是四大段落與一個驚掉下巴的尾聲。概括出來就是:

好友自殺——追查受阻——調查另一起小案——兩個案件竟然重合——真相大白

偵探小說用這樣的模型寫作其實很冒險很大。可以看出錢德勒是敢於冒險的探險家:一般的偵探小說會緊緊圍繞線索,不斷用情節推動故事,一步步走向高潮。大多數偵探小說家會緊緊盯著讀者,不讓讀者有半點鬆口氣的機會,不讓讀者掉隊,要用線索拉著讀者使勁往前跑,直到最終酣暢淋漓地合上全書那一刻才罷手。

錢德勒在第一大段落確實給你一個揪心的開始:一位優雅的醉鬼,那個百萬富翁的女婿也是「我」的好友特里·萊諾克斯,竟然「殺害」了妻子,他慌張地逃亡了……私家偵探馬洛不相信是朋友特里乾的,他要追查下去,後來好友卻自殺了……

錢德勒在第二段落讓所有讀者相信好友自殺後,馬洛的悲痛在於要追查誰是殺害特里妻子的兇手,他要為馬洛鳴冤昭雪。可是,幾伙勢力前來威脅他,讓他收手。馬洛的案子竟然真的就停了。

大多數讀者看到這裡,會以為馬洛總會盯著這個案子繼續追查的,可是讀下去越來越不對勁——後面那個段落真的就不再追查了,那個案子似乎被作家忘記了一樣。取而代之的是:馬洛現在要找一個喝醉酒失蹤的作家,一個突然冒出來的寫暢銷小說的作家,所有讀者都要跟著馬洛去找這個人!有些讀者讀到這裡,可能就會迷失了。這不是傳統偵探小說的套路呀,這裡沒有推理,沒有兇殺現場,沒有驚險刺激的情節啊,於是乎越讀越困難,找不到方向。

在第三個大段落中,相信很多讀者迷失了。

其實,如果你足夠相信作家,足夠相信命運的話,進而跟著偵探馬洛硬著頭皮找到那個「作家」,你會發現在第四段落中發現作家和馬洛自殺的朋友特里是認識的——作家和特里被謀殺的妻子不僅僅認識還偷情啊!你會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

不得不說,錢德勒的高妙之處就在於第三個段落的設置。考驗的不僅僅是讀者的耐心,還考驗作家的技巧。作家在這裡構建了一個「敘事迷宮」——讓讀者誤以為走入了歧途,越是在迷宮中呆的久,當你看到真相的時候,就越是激動,甚至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很顯然,這樣的敘事四重奏就像是宏大的交響樂,也像是一個人生的預言。交響樂有開端,有強勁、有舒緩有結尾,在舒緩的地方讓人陶醉其中,在高亢的部分讓人熱血沸騰。那這部小說為什麼是人生的預言呢?因為人生不會是一條清晰的主線,它由許許多多的分支構成,你或許會迷失其中,但是最終這些分支在某一天會因為一件事凝聚起來,形成清晰的一生。

三、偵探小說的法寶「反轉之反轉」:誰才是兇手?

雷德蒙·錢德勒,每一頁都有閃電。——比利·懷爾德

無論這是一本多麼獨特的偵探小說,它始終離不開懸疑。它需要的是推理與反轉,需要的是破案過程中的驚險刺激。顯然,錢德勒並沒有把這些丟棄,而是運用得滴水不漏。

我們再把剛才的五大段落拿出來:

好友自殺——追查受阻——調查另一起小案件——兩個案件竟然重合——真相大白

其實,這五大段落中每一個段落都運用了不止一個反轉,最終匯聚在第五章的落幕之中。相信當看到真相的那一刻,每一位讀者都會情不自禁地高呼:原來是這樣!現在「星期五文藝」把每一個段落的反轉列舉出來,來看看錢德勒的高明之處。

(親愛的讀者如果你還沒看這本書,下面的段落需要謹慎閱讀,因為會揭開謎底)

第一個段落:好友自殺

和落魄的特里成為朋友——特里的老婆是富翁之女——特里的老婆被謀殺了——特里逃亡——特里自殺——馬洛懷疑富翁找人殺了特里

第二個段落:追殺受阻

警察調查馬洛——富翁卻救了馬洛——馬洛調查特里之死——特里的哥們卻阻止馬洛

第三個段落:調查一個小案子

馬洛接一個新生意——尋找酒精上癮的作家——找到作家——馬洛喜歡作家的妻子——作家妻子卻愛著初戀

第四段落:兩個案件竟然重合

發現作家和特里認識——作家和特里死去的老婆偷情——作家可能殺了特里老婆———作家被謀殺

第五段落:真相大白

馬洛調查作家妻子——作家妻子的初戀是特里——作家妻子謀殺了特里老婆——作家妻子謀殺了作家——馬洛繼續追查特里之死——特里原來一直活著

這是整本書 53 個小節 5 大段落的關鍵情節點反轉。這樣的反轉手法在每一個情節點的設置上都特別的巧妙,毫不矯揉造作、拖泥帶水。你能看出錢德勒在這本小說的敘事建構上是花了很大功夫的,至少在人物關係上,他營造出了偵探小說的絕殺技:謎中謎。

四、總結

看完以上分析,你可能會想,為何錢德勒寫過那麼多偵探小說,唯有這部如此迷人。「星期五文藝」認為或許是因為在這部小說中他的技藝得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到達了一個作家的巔峰時刻,他將電影劇本的寫作經驗與小說的構思進行了完美的糅合,形成了一種特有的「偵探小說」敘事方式,而我們在這個的敘事建構中深深愛上了那個硬漢偵探——馬洛。


關注【星期五文藝】,閱讀更多經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7B31wnEBiuFnsJQV5zY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