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有些人看著俠肝義膽,實際上內心卻腐爛了,雖然有時候看起來這種說法看起來比較偏激,但是確實是有其存在的道理。
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是郭松齡,他實際上是一代將才,但是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卻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這樣,「大仁大義」郭松齡,為何電視劇美化他?為何智者都嘲諷他,他又是怎樣的一個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個「大仁大義」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是什麼樣的。
郭松齡
將相之才郭松齡
郭松齡的祖上就是有很了不起的人物,曾經平定過安史之亂還收復各大城池,在歷史上一時八面威風,而作為後人的郭松齡這一代實際上已經沒有這樣的豐功偉績了,隨著朝廷的沒落,郭家也漸漸消失在歷史中。
郭松齡的父親原本是想要光耀門楣的,奈何實際的家庭情況並不允許,所以最終郭松齡的父親選擇了回到家鄉的私塾教書,而郭松齡的母親更是一個目不識丁的人,不過二人樸實善良,還經常幫助其他的困難家庭。
郭松齡的小時候並不是一直在讀書中度過的,他12歲便輟學了一直到19歲的時候才又重新回到學校接受教育,然而還沒有讀完書日本的戰爭就打響了,他也再一次的被迫中止了學業。
孫中山
在戰爭爆發的時候,郭松齡是很受觸動的,他看到老百姓所遭受到的迫害心裡很難受,當時還年輕的郭松齡有著青年的熱血,因此他也冒出來了一些要拯救國家成為一個大仁大義的人的念頭。
人一旦有了心思就會為此而努力,終於機會來了,郭松齡抓住了來之不易的機會有了進入中國陸軍大學學習的機會,並且通過奮鬥他成績優異一直讀到了研究生的學位,之後他便利用所學追隨了孫中山先生。
然而隨著孫中山的運動失敗,郭松齡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個人那就是張作霖,由於自己本身的能力,回到老家後郭松齡就被張作霖招到了麾下,不僅在學校當了教官也給張作霖的兒子做家庭教師。
張作霖的大兒子原本是一個不服管教的人,但是在郭松齡的嚴格教導下,漸漸地,張作霖的兒子也開始敬重和佩服這位老師了,認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大仁大義之人。然而郭松齡真的是他口中的大仁大義嗎?
張作霖
目光短淺,注重功名利祿
隨著張作霖對他的信任逐步增加,郭松齡後來成為了軍隊的軍師,他也就因此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可是在軍隊中就不像是教書那麼簡單了,原以為會很順利卻根本很難獲得軍心,他的很多方式在其中也無法起作用了。
在一開始的時候,張作霖對於兒子的這個副手是十分滿意的,在郭松齡的幫助下,張學良的確是打了不少勝仗,漸漸地,郭松齡的地位就僅此於張作霖和張學良了,也是可以說一不二的地位了。
由於張學良對於郭松齡的依賴十分嚴重,導致之後郭松齡變得有一些驕傲自滿,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存在,也因此他漸漸地開始不聽取別人的意見總是一意孤行的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
張學良
在第二次的直奉大戰後,郭松齡開始與姜登選搶功,毫無謙讓和謙虛的思想在。也正是因為這一次的事情,為後面埋下了伏筆也埋下了仇恨的種子,這也是為什麼後來郭松齡會被殺害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這一次中對於論功行賞的事情郭松齡是覺得不公平的,很多人會認為這也是郭松齡選擇造反的主要原因,他還是很看重自己的利益的,實際上在這一個方面我們就已經不能說他是一個大仁大義的人了。
之後郭松齡便開始了他的造反計劃,但是張學良一直到這個時候都是很信任他的,畢竟自己的父親教導自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直到郭松齡真正開始起兵他還是想著要用情誼勸回郭松齡。
姜登選
造反無謀,一敗塗地
在郭松齡起兵造反的時候,還打了一個旗號,說是要反對內戰,主張和平,然而這只不過是對外的說辭罷了,實際上他只是想要拿回那些本該屬於他的利益而已。造反本身就是一種很不義的行為了。
很多人會覺得張作霖實際上是對郭松齡有知遇之恩的,而同時張家父子也是給了他足夠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平台,實際上他應該懂得知恩圖報,又怎麼能做出這種為了一點自己的利益就恩將仇報的事情呢?
原本打著這樣的旗號會有很多的支持者,奈何郭松齡並沒有什麼智謀,當時他選擇造反的這個時候正是張作霖勢頭正旺的時候,既是造反,又怎會那麼輕易地就成功,一旦失敗了失去的就不只是現在的這些了。
沒有選擇一個好的時機又沒有選擇一個很好的攻打策略,這都是導致郭松齡一敗塗地的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他自己多麼的有能力也是註定不會成功的,最終郭松齡被張作霖槍斃在了河邊並且暴曬了三天才得以入土。
影視劇中的郭松齡
郭松齡的下場讓人唏噓,但是實際上這個結局完全就是他自己造成的,空有一身的本事卻沒有相匹配的智謀,再加上他本身是一個很注重眼前利益的人,不會考慮長遠的發展,這些讓他最終落得了如此的下場。
了解歷史的人對於他的評價並不好,但是在一些翻拍的影視劇中,卻將郭松齡的形象描繪的十分英勇,將這整個人的形象進行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實際上這是不符合史實的,很多東西我們就是看個熱鬧而已了。
影視劇中的郭松齡是一個大仁大義並且還有著大忠大勇的正面人物形象,但是實際上我們並不能說他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雖然他很聰明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將相之才,但是說他忠義真的是無法和他的所作所為相匹配的。
歷史上很多人本是應該獲得很好的發展和結局的,但是卻都被自己短淺的目光和所謂的慾望打斷了自己發展的道路,最終都沒有獲得好下場,這樣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有多高的能力都應該有相匹配的境界和眼界,否則空有天賦和能力也無法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