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2023年第5期
版本目錄學研究專刊
國家圖書館藏弘治十四年刻本《夏忠靖公集》
明中葉仿宋本考論 楊森
內容摘要:明弘治、正德年間印本書籍的版本風格發生重大變化,仿宋本開始出現,並以蘇州地區為中心逐漸流行開來,這與當時古書舊本的流通規模擴大有關。早期仿宋本據字體風格可分為軟體與硬體兩種,軟體字本因與明前期本風格近似,刻工更容易實現技術上的銜接與轉換而較早出現,具體呈現面貌則受到同時期吳門書派的影響。正德以後,由於硬體風格更適應刻工奏刀習慣,且隨著不斷地技術改良,刻書效率極大提升,適應了當時士大夫階層對書籍的數量需求和成本考慮,越來越被廣泛應用於印本刊刻中。從仿宋本書籍種類和數量的變化中,也可看出弘正年間復古文學的取法對象和觀念主張從不明確到明確的階段性特徵,以及復古派與吳中文人間文學理念的異同。
關鍵詞:明中葉 仿宋本 軟體 硬體 文學思潮
試談古籍影抄本及其製作方法 樊長遠
內容摘要:古籍抄本有一般抄本和影抄本兩種形式。傳統觀點認為,影抄本系用質薄堅韌的紙張覆蓋於所據底本之上,按照底本的點畫行款摹寫而成。毛氏汲古閣影抄本就是其典型代表。近年來,有學者否認這種看法,認為並不存在覆紙影抄法,只有仿寫法,即影抄本並非將紙覆在原書之上摹寫,而是抄手模仿原書字體照抄而成。但是,勾稽文獻記載、查驗現存影抄本可知,影抄本是將底本拆散,以薄且透字效果好的紙蒙在書葉上摹寫而成,所以仿寫的新說法不能成立,仍然應該堅持傳統概念。考察古人對「影抄」這一概念的使用習慣並查驗現存實物可知,確有部分古籍是仿寫而成卻被著錄為影抄本,相關著錄當結合精微細緻的概念辨析與科學精確的實物鑑定予以糾正。
關鍵詞:影抄本 覆寫 仿寫 汲古閣
《切韻指掌圖》各版本
近代石印、鉛印書籍之雕版翻印本考述 孫雲霄
內容摘要:西方的石印和鉛印術傳入我國之初,由於生產成本較高,缺乏競爭力;光緒以後,技術雖然得到改良,但因運輸條件落後和社會環境動盪等,在內地的發展仍較為遲緩。而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技術簡易、成本較低、傳播廣泛,於是出現雕版翻印石印、鉛印書籍的現象,其操作方式又分為影刻和翻刻。有的影刻本摹印精善,導致今人錯誤著錄為石印或鉛印本,因而需從紙張、墨色、字體和版式等方面進行鑑別。同時也存在作偽現象,書坊翻印時會篡改原書的題名、序跋和牌記等,這就給底本溯源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難。至於石印、鉛印書籍影刻本的校勘和刻印質量,總體上訛誤占比較低;但當原書小字密行或者筆畫纖細時,容易出現形近而訛的錯字,且書板易受磨損,文多漫漶。
關鍵詞:近代 石印 鉛印 影刻 雕版印刷
《史通》明蜀刻本考 劉占召
內容摘要:《史通》傳世最早版本,學界多誤認為是明嘉靖十四年陸深刻本。事實上,該本的祖本——正德、嘉靖間的蜀本尚存世,洪業、王獻唐各有四篇題記。陸深修訂蜀本當是先在原板上剜改,後又改板翻刻。蜀本《因習》篇題目下注「缺文」,陸深抽出《鑑識》620字拼湊了假的《因習》。蜀本《補註》中仍保存《因習》755字,與張之象本文本相同。陸深又以《曲筆》491字竄入《鑑識》,這點可以張之象本正之。蜀本的再發現,證實《史通》傳世版本的文本具有一致性。蜀本、陸本、陸本的翻刻本常被混淆,如張之象本校勘記所稱之蜀本、顧廣圻校訂本所稱之陸本,均為陸本的翻刻本。釐清蜀本、陸本與翻陸本不同的版本樣態和遞承關係,對《史通》文獻校勘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史通》 蜀本 陸本 翻陸本 錯簡
《莊子註疏》傳本考述 豐子翔
內容摘要:《莊子註疏》主要版本舉凡有七。雕版於南宋的魏峴本是存世最早的刻本,道藏本的文本由魏峴本的文本衍生而來。宮內廳本、足利本、慶應義塾本、中野本四種日系傳本的內容既有相似性又存在個性,符合日本舊抄本的文獻特徵。慶應義塾本是以魏峴本系統的文本為基礎,參定其他版本而成。中野本雖為刻本,但其內容出自另一部日本舊抄本,文字多存抄本舊貌。楊守敬校刻的《古逸叢書》本是近代以來研治《莊子》的通行本,雖題為「覆刻」,但實際上是拼湊魏峴本、道藏本、中野本三本的內容,並加臆改而成的新讀本。
關鍵詞:《莊子註疏》 魏峴本 道藏本 日本漢籍 《古逸叢書》
《玄應音義》趙城金藏本補雕頁
趙城金藏本《玄應音義》版本研究
——兼談《金藏》的補雕依據和大藏經的流傳 吳成洋
內容摘要:趙城金藏本《玄應音義》,原版、補板相間,呈現了元初補雕《金藏》的一些細節,反映出不同版本之間的差異,有版本學、校勘學和史學研究價值,而學界關注較少。將其與高麗藏初雕本、再雕本比勘,發現三者雖同出一源——開寶藏本,但是細節上仍有不少差異。初雕本忠實於底本,趙城本原版與初雕本高度一致。再雕本和趙城本補板葉則修訂略多,且二者增補內容一致,有共同的修訂依據——契丹藏本,這為理清《金藏》的補雕依據提供了可靠例證。趙城本的補板多在局部,總體面貌變化不大;再雕本則據原有版式重新寫刻。通過比勘,釐清了《玄應音義》早期刻本之間的源流、遞修關係,還可對宋元時期中國北方漢文大藏經的流傳、遞修做新的探討。
關鍵詞:《玄應音義》 《契丹藏》 《趙城金藏》 《高麗藏》
陸贄《文集》版本及其源流考論 謝久勝
內容摘要:傳世陸贄《文集》主要分為二十四卷、二十二卷、十五卷,前二者為白文本,皆含有《制誥》《中書奏議》《奏草》三部分;後者源於宋人郎曄所注,僅含《中書奏議》《奏草》。後世以「翰苑集」指代陸贄《文集》源出唐人權德輿整理的二十四卷本《翰苑集》;十卷本《翰苑集》源出唐人韋處厚,是「《制誥》一十卷」的別稱,屬於陸贄《文集》的一部分,南宋後鮮有單獨流傳。從《奏議》的篇目編次、析卷方式來看:一、最遲於南宋中後期合刻的二十二卷本是白文本系統的主流;二、今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中書奏議》殘卷當屬二十二卷本殘存,宋刻還是元刻未可定讞;三、今台圖所藏宋刻郎曄注殘本的白文底本與二十二卷本應是同源,但郎曄注釋時別有所采;四、元代翠岩精舍重刻十五卷本是宋郎曄注原刻本的刪節版本,且重新編次析卷,是後世注本系統的主流;五、二十四卷本是以二十二卷本為主體,糅合郎曄注本,重新編次析卷,並托古權德輿,大約是元代或明初的產物;六、元潘仁《唐丞相陸宣公奏議纂注》是對二十二卷本所含《奏議》的獨注,屬注本系統支流。要之,陸贄《文集》的版本研究是集部文獻和史部文獻交叉的典型案例,亦揭示了「正名」與篇目編次、析卷方式對於版本研究的重要性,既是個案,又可以對集部文獻整體研究有所啟發。
關鍵詞:陸贄《文集》 白文本 郎曄注本 篇目編次 版本源流
《陽明先生文錄續編》、《王文成公全書》
明嘉靖徐必進刻本《陽明先生文錄續編》考論 蘆婷婷
內容摘要:通過對比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 徐必進刻本《陽明先生文錄續編》與明隆慶六年(1572) 謝廷傑杭州刻本《王文成公全書》續編前四卷和世德紀及附錄部分,兼及明萬曆元年(1573)謝廷傑南京重刻本《王文成公全書》和當前學界使用範圍較廣的陽明全書、全集的對應部分,考查《陽明先生文錄續編》的刊刻緣起、刊刻者、卷數及卷次,所存佚詩、脫文、佚文及形成背景、原因等,並以此為切入點剖析隆慶本《全書》的編纂、刊刻過程及時代背景。《陽明先生文錄續編》編者錢德洪秉持應收盡收的原則,編輯續編之初衷更多體現傳播陽明學術、激勵後學的醇正目的。而《王文成公全書》之編纂則帶有一定政治性,對所收單行本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增補和刪改。
關鍵詞:王陽明 《陽明先生文錄續編》 《王文成公全書》 嘉靖本 隆慶本
《奎章總目》發覆 袁成
內容摘要:朝鮮書目之中,《奎章總目》備受學界關注,然其成書、版本等問題卻有待進一步釐清。正祖時期,以徐命膺為首的徐氏家族奉命編撰《奎章總目》。起初《奎章總目》包括兩部分:皆有窩所藏華本(《皆有窩書目》)以及西庫所藏東本(《西庫書目》),但由於體例的原因,最終《西庫書目》未能納入,故今所見《奎章總目》完全等同於《皆有窩書目》。純祖時期,經前朝參編者徐瀅修的提請,《奎章總目》得到校正與增訂。現今通行的奎章閣本乃純祖朝增訂本,而無人問津的伯克利本乃正祖朝修撰本。《奎章總目》作為官修書目,雖有增修校訂的過程,但仍存在不少失察之處,宜作補正。
關鍵詞:《奎章總目》 朝鮮書目 奎章閣本 伯克利本
天一閣博物院藏《四庫全書總目》抄本初探 陳丹琪
內容摘要:天一閣博物院所藏朱鼎煦舊藏的《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抄本1冊,內容是卷一一三子部藝術類二、卷一一四藝術類存目。此抄本的性質當為私家錄副本,其底本的文本形成時間下限在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四年之間。現存稿抄本《總目》中,僅上海圖書館藏稿本中有卷一一三的零頁,卷一一四的內容則不見於各種稿抄本,是以此抄本可補現有稿抄本《總目》卷次之闕,也有助於深入考察《總目》藝術類的編纂過程。藉助此本還可發現,浙本《總目》在刊板後又經過剜改、重雕等修改。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 錄副本 天一閣 浙本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簿錄分類」:目錄學視域下中國通俗小說部類之學的建立及其意義 葉楚炎
內容摘要:孫楷第的《中國通俗小說書目》不僅標誌著通俗小說專科目錄的成熟與正式建立,也是目錄學視域下中國通俗小說部類之學的奠基之作。作為專科目錄的傑出代表,《經義考》《小學考》以及《曲錄》等為通俗小說部類之學的形成提供了足夠豐富的資源,而通過對《都城紀勝》《夢粱錄》《醉翁談錄》等典籍目錄學價值的挖掘和轉化,孫楷第也找尋到在通俗小說內部分門別類的依據和範例。經由對這些資源的精微辨析和審慎取捨,孫楷第將「講史」與「小說」確定為部類體系的核心,並由此設置了總類,同時又借鑑《中國小說史略》的分類法設置子目,通俗小說的部類之學正式建立。但由於通俗小說複雜的文體特性,出於讓部類之學更大地發揮「考鏡源流」作用的考慮,就不得不犧牲「秩然不紊」的要求,孫楷第所創立的通俗小說部類之學所受到的非議和誤解都由此而來。
關鍵詞:專科目錄學 孫楷第 通俗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