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系」暴跌背後的CXO巨頭隱憂
出品|大摩財經
美東時間2月7日,美國商務部將33家中國實體納入「未經核實名單(UVL)」,對相關企業從美國進口商品實施新的限制。要求美國企業向這些中國實體出口、再出口或轉移受美國出口管理條例(EAR)管轄的物項時,必須向美國商務部申請出口許可。中國實體也需提交聲明,同意接受美國商務部的核查。
在這份UVL名單中,中國生物藥CXO巨頭藥明生物(2296.HK)的兩家子公司藥明生物(無錫)和藥明生物(上海)在列。
這則消息導致藥明生物在2月8日大跌,最高跌幅達到31%,開盤一個多小時就慘遭停盤。
2月8日中午,藥明康德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及子公司均未被美國商務部列入UVL名單,目前的各項生產經營情況正常。同時, 藥明康德還表示留意到藥明生物的兩家子公司被列入清單,但自身不持有藥明生物任何股份。
但這並未打開藥明康德的跌停局面。截至收盤,A股藥明康德以跌停報收,最新市值2780億元;港股藥明康德收跌11.36%,最新市值2976億港元。
二級市場明確反映出了投資者的疑問:被納入未經核實名單對藥明生物而言,究竟影響幾何?
UVL名單的威力
2月8日晚,藥明生物披露說明公告, 表示UVL名單與實體名單(Entity List)不同,列入UVL名單並不意味著不能從美國進口商品。
藥明生物表示,過去十年中一直在美國進口管制商品一次性生物反應器控制器和中空纖維過濾器。 本次事件涉及的上海及無錫工廠已經建設完成,後續沒有相關進口設備的需求,因此本次被列入名單對公司的影響有限。同時,藥明生物表示正採取積極措施,要求子公司從UVL名單移除。
藥明生物在上午的電話會上給出了更為詳細的解釋。藥明生物表示,過去使用的受限商品都需要現場檢查,但近兩年受疫情影響,美國監管方無法進行現場驗證,才導致被列入UVL名單。同時,藥明生物還給出了進口受限後的解決方案,表示「有歐洲和日本的供應商可以替換」。
值得一提的是,藥明生物負責人表示,「從UVL名單中去除很簡單,只需要對方來現場進行檢查」。但根據藥明生物相關人士在採訪中透露,兩年前已經就相關檢查情況與美國商務部進行了討論。藥明生物表示,美國律師已經在溝通商量解決的辦法,但解決的時間還無法確定。
至於投資者關心的現有業務和客戶是否會受到影響?藥明康德執行董事兼CEO陳智勝在電話會上表示「公司業務不受影響,也不影響服務客戶。」第三方機構調研顯示,其他海外CDMO表示沒有受益於地緣政治的波動。
目前, 藥明生物總設計產能已經達到43萬升,在CDMO領域已經處於世界前列。其中,無錫和上海工廠分別用於商業和臨床用途,設計產能分別為9.6萬升和1萬升。
2月8日,安信證券對此發布研報,認為本次UVL名單事件對藥明生物等國內CXO公司影響有限,CXO行業景氣度持續。安信證券表示,短期內藥明生物無需進口管制商品,長期來看藥明生物進口的管制商品用途合規,且相關生物反應器和部分過濾器等商品在歐洲、國內亦存在可替代供應商。
「藥明系」資本版圖
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的創始人都是現年55歲的美籍華人李革。李革從小就是學霸,北大畢業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拿到有機化學的博士學位。
1993年,李革在取得博士學位後與哥大的研究人員一起組建了製藥公司Pharmacopeia Drug Discovery Inc. (PDD)。在PDD的7年經歷讓李革的角色由科學家轉變為企業,同時PDD的外包業務也為其後續創業」藥明系」埋下思路。
2000年,李革回國創業,創立藥明康德。李革在國外積累的人脈,為藥明康德早期拉來了大量的海外客戶,也讓其在2007年能順利在紐交所上市,是最早一批在美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之後幾年,雖然業務不斷擴張,但藥明康德在資本市場的估值一直不高。2015年,藥明康德完成私有化退市。
在國內資本市場,李革將藥明康德進行了「一拆三」的本土化布局:
2015年,CDMO業務為主的合全藥業掛牌新三板,一度成為新三板最貴的醫藥股之一;
2017年,生物製劑業務為主的藥明生物赴港上市;
2018年,化學製劑業務為主的藥明康德,50天閃電過會登陸A股,隨後又快速登陸港股,完成「A+H」布局。
截至2021年三季末,李革間接持有A股藥明康德17.72%股權。截至2021年上半年,李革持有藥明生物17.23%股權。也就是說,雖然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沒有股權上的直接聯繫,依然是「姊妹」關係。
目前,李革擔任藥A股明康德董事長兼總裁,李革妻子趙寧擔任董事兼副總裁;同時,李革在港股藥明康德擔任董事長兼CEO,趙寧擔任執行董事兼副總裁。而在藥明生物,李革和趙寧分別擔任董事長和非執行董事。
藥明康德的一番分拆動作被視為是資本運作的成功案例。藥明康德兩大上市平台和藥明生物巔峰時期市值曾逼近萬億規模,隨著的股價暴漲,李革家族的身價也水漲船高。在2021年的胡潤百富榜中,李革夫婦以700億財富排在第75位。
除了實現A+H上市的藥明康德,港股上市的藥明生物,」藥明系」一度還有第三家上市平台藥明巨諾。
藥明巨諾成立於2016年2月,最初由全球腫瘤細胞免疫療法領軍企業Juno Therapeutics與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上海藥明合作成立。頂著」藥明系」光環,藥明巨諾成立不久就吸引了紅杉和淡馬錫投資。2020年11月,藥明巨諾成功登陸港股。相比藥明康德和藥明生物,藥明巨諾目前體量還很小,最新市值只有36億港元。而且在2021年7月出售2300萬股後,藥明康德已經不是藥明巨諾的大股東,持股僅有3.8%。
巨頭的隱憂
藥明康德上市後,在資本市場受到追捧之餘,其高估值也一直備受爭議。
截至今日收盤,藥明康德股價已經跌至2020年12月中旬以來的新低,滾動市盈率仍高達67倍。雖然藥明康德有著「醫藥界的華為」的稱號,但其去年二三季度已經出現連續的盈利下滑。
藥明康德在1月18日發布了2021年度業績預告,預計全年營收228億元以上,增長在38%左右;預計歸母凈利將達到50元左右,同比增幅接近70%;扣非後歸母凈利同比增幅變化不大。
2021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營收165.21億,同比增39.84%;歸母凈利35.62億,同比增50.41%。以此計算,去年四季度藥明康德營收在63億元左右,歸母凈利在14億左右。這意味著,藥明康德在連續兩個季度利潤下滑後,單季盈利能力有所改善。
藥明生物的業績在去年下半年也有所下滑。根據藥明生物披露數據,2021年歸母凈利同比增長98%以上。2021年藥明生物經調整歸母凈利達到17.22億,以此計算,2021年歸母凈利將超過34億。
2021年上半年,藥明生物經調整歸母凈利達到17.69億,同比增幅達到163%。這意味著,藥明生物在去年下半年的盈利能力明顯低於上半年。
相比藥明康德的估值隱憂,市場對於藥明生物還多了一層關於政策的憂慮。
被列入UVL名單已經不是藥明生物第一次遭受到美國監管層面的「打壓」。2021年12月,市場傳聞包括藥明生物在內的中國部分生物醫藥公司可能會被美國商務部列入實體名單。導致藥明生物股價瞬間大跌20%,創了當時的歷史最大跌幅。
雖然後續實體名單並未涉及中國的生物醫藥公司,但市場對此擔憂不減,這也是如今藥明生物被列入UVL名單引發」藥明系」股價大崩盤的原因所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ea4cdba7d8d18302bb949c4f7de6f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