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場「壓迫王」、兩天覆滅十萬騎兵,花木蘭的這把武器絕在哪裡?

2020-07-20     鯨看

原標題:戰場「壓迫王」、兩天覆滅十萬騎兵,花木蘭的這把武器絕在哪裡?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花木蘭近戰殺敵的武器:環首刀。今兒我們繼續聊聊關於她的另一件神秘武器—— 弓箭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題木蘭廟》

從電影版木蘭使用的這把弓來看,雖然受角度限制,看不到弓的整體,但從其上弦頂端彎曲走向可以推測,劉亦菲使用的應是一把雙曲反彎復合弓(簡稱復合弓)。

1、復合弓的歷史

在冷兵器時代,弓箭無疑是最具殺傷力的武器之一。其主要有兩種分類:單體弓和復合弓

狩獵圖 漢 墓室磚畫

單體弓發明於石器時代,至少有3萬年以上的歷史了。主要供人們打獵使用,由於彈性差、有效彎曲度小、射程近,因此被復合弓所代替。

至於復合弓最初的發明「者」,至今還只是推測,沒有最終的實錘。不過從考古挖掘的物品來看,迄今為止出土最早的完整復合弓是來自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據考證,圖坦卡蒙死的時候大約是公元前1324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完整的復合弓和先進的戰車等。

圖坦卡蒙獵鳥圖:最左邊舉著弓箭的即為圖坦卡蒙法老

而中國出土的最早能跟復合弓沾邊的實物則是與復合弓配合使用的指環(商朝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指環),時代上稍晚於圖坦卡門。

商朝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指環

在這裡先解釋下玉指環與復合弓的使用關係:

在拉弓時,搭箭的手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中海式,主要流行於西方使用單體弓的區域。這種方式,是以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勾住弓弦,右手勾弦,則箭杆在弓弣左側。

第二種是蒙古式,主要流行於普遍使用復合弓的東方世界。這種方式,是以拇指勾弦,用食指和中指壓住拇指,右手勾弦,則箭杆在弓弣右側。使用蒙古式拉弦法,則必須在拇指上套上指環

中國古稱「抉」,後世稱為「扳指」,抉一般用玉、骨或皮革製成。

雖然兩方都有出土的「物證」,但真正的發明者至今尚未明確,不過據歷史文獻和考古發掘考證:至少在商代時,我們祖先的弓箭製造技術就已經成熟,有形制較完備的復合弓青銅箭鏃,且普遍被使用。

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與弓有關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的「弓」

金文的「弓」

在商代晚期的甲骨文和銅器銘文中,有大量與弓有關的象形文字或圖形符號,其所描繪的弓的形狀,幾乎全為雙曲反彎之形,與後世典型中國復合弓的形態,極其相像。而這種復合弓是明顯的雙曲反彎的弓形,即「雙曲反彎復合弓」。

2、復合弓的特點

「雙曲反彎復合弓」的命名方式完美的總結了它的三大特點:

1、因弓體由 山竹、木、動物肌腱、角骨等製成,所以叫 「復合」
2、弓體上弦時,其握把部分後縮,弓臂上下形成對稱弧曲,弓臂的兩個末稍反向彎轉,這就叫做 「雙曲」
3、不上弓弦時,弓臂整個大幅度反向彎轉,握把處則向前凸,這就是所謂的 「反彎」

「詩經中也有大量對復合弓特點的記載,《詩經·小雅·角弓》寫道:「騂騂角弓,翩其反矣。」

顯然這種角弓就是典型的復合弓,而「弛則體反」的特徵由來,則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製作材料及工藝。

3、製作材料及工藝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考工記》就提出了製作弓的6種材料,干、角、筋、膠、絲、漆,合稱六材。從集齊六種材料到製作成一張弓,就連上述最簡單的單體弓而言,也需要整整一年的製作時間

復合弓的製作時間則需花費更長,因其採用了不同位置配置不同材料的製作原理,才使其產生了獨特的形態特徵。雖看起來簡單、輕巧,但其製作工藝可是相當考究。

角弓的款式一般是雙曲反彎復合弓,其構造大致如上圖

復合弓(如角弓圖)因其弓臂中襯墊了動物的角和筋,特別是製成片狀角,會使弓呈「弛則體反」的特徵。

而中間可用竹或木做干(也稱胎),但竹材是最差的一種材料,最好的是拓木,檀木稍次些。干是弓的主體對弓的性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非遺國粹 300年歷史的弓箭鋪,聚元號弓箭第十代傳人楊福喜

除了乾材的選擇,角的選擇也是弓的重中之重。角常用牛角,牛的不同,導致牛角的差異,小牛的牛角比較直,韌性雖強,但強度較差;老牛的牛角雖然比較硬,但早已老化,易變得十分乾燥。

此外,秋天殺牛會使得牛角十分厚重,春季則會使牛角變得輕薄,所以選角不易,好弓且用且珍惜。

找到合適的牛角片後,需在面向射手的一面貼上,而面向目標的一面敷上多層牛筋絲

選筋時要選成條的長筋,同時不能太長,筋端的節也要大。

魚鰾和膠

幾個部件之間要用魚鰾膠或其它動物膠粘合

膠的製備方法一般是把獸皮和其他動物組織(特別是肌腱)放在水裡滾煮,或加少量石灰鹼,然後過濾、蒸濃而成,特別是齶內皮魚膘製得的魚膠最為優良。好的膠能夠讓弓身緊密貼合,不會產生分離。

最後為了防止險惡環境下,弓身被腐蝕,還需在弓身塗上一層漆,增加壽命。

傳統角弓的截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其材質。上面一層是牛筋,中間是竹,下面黑色的是牛角。這種復合結構應當是人類最古老的復合材料。

當這些材料都準備好後,一張弓也不能一下製成。冬天製作乾材,春天製作角,夏天製作筋,秋天將六種材料組合在一起,直到冬天一張好弓才算是初步製成。

這樣製作的弓在滿弓時,牛筋絲可以抗拉伸,角片可以抗壓縮,而且不同材質的結合,可以大大提高弓的韌性和使用壽命,相當於一種復合簧片結構

當中的木胎等於是一個介質,通過這個介質結合角片,其中提供彈力的主要還是角片,但如果弓光是用角片做的話,彈力是好,可是反彈就會太猛,傷了角片;而幾個材質結合在一起,就不會損傷了。

製作完成的弓,則需用杆稱測試弓力

如此看來,弓箭雖在冷兵器時代縱橫幾千年,但能大量用于軍隊的只有單體弓。本質上的原因不是製作工藝的缺失,而是製作過程太過複雜且耗時長久。但也正因材料篩選的困難與製作工藝的複雜,才令復合弓的「誕生」成為了弓箭歷史上的一次革命性飛躍

4、殺傷力

那麼有了匠工的保駕護航,復合弓的「實力」究竟如何?

歷史上,十三世紀,蒙古人靠著人手一把角弓橫掃歐亞大陸。當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時,用的武器正是復合弓。其中,在波蘭和匈牙利與蒙古大軍的決鬥中,十幾萬的歐洲騎士僅僅2天的時間就在幾萬蒙古騎兵的箭雨中覆滅

由此看來,復合弓確實配得上匠工對材料用心挑選及精心製作,其殺傷力,不容小覷

那麼如何更好的利用復合弓的殺傷力呢?

蒙古軍隊中輕騎兵所用的復合弓需166磅拉力才能拉開,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

如何利用弓箭的殺傷力,首先我們要從原理說起。

本質上,任何破傷性武器的威力,都要看造成的傷口面積。這個面積關鍵要看兩個參數:傷口截面周長和傷口深度。

嚴格說來,殺傷力可以準確的表達為傷口截面周長對傷口深度的積分值,這個值即出血面總面積。顯然出血面越大,對目標的殺傷效果越大。

豬排加彈道凝膠測試

為什麼是個積分值?
因為在創傷長度方向上的截面並不是等大的。同一種切割體貫穿,給肝腎脾臟造成的傷口截面周長和給胃、腸、肺、肌肉造成的傷口截面周長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接近與銳器最大截面相等,後者則要小很多。
於是在弓箭設計者面前擺下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就是要去求取傷口截面周長和貫穿深度的平衡。道理很淺顯: 箭頭本身的截面周長就是 傷口的截面周長

了解這個原理,便可更好的利用不同箭頭的殺傷力來掌控戰事,從而達到戰事目的。在《黑韃事略》關於蒙古弓的記載有「有頑羊角弓,角面連靶一共三尺」;「有響箭,有蛇骨箭,有披針箭,刻木為括,落雕以翎」。

說的便是蒙古人會根據不同的戰爭場景,更換適合的箭頭大小和種類:有箭頭小而尖、箭身較輕的用於遠射,箭頭大而寬,箭身較重的用於近戰,不同的箭種則會帶來不一樣的「傷害值」。

此外,在不同「箭襲」的交替下,若騎兵們再採用不同的戰術,如包抄、夾擊啊。各隊再配合各種戰鬥陣型,包括燕尾陣、長蛇陣等等,則可實施多輪打擊,給敵方造成較大的傷亡。

不過,弓箭作為最可怕的遠程武器,主要並不是它對肉體的造成的傷害,而是它對人心理的那種壓迫感。蒙古軍隊中輕騎兵所用的復合弓射擊距離為200至300碼,也就是說在這個距離中,你都是一直處於弓箭手有效射殺範圍以內。

戰場上還沒打到敵人,就得先做好「防護措施」以求保命,正所謂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弓箭帶來的心理畏懼,確實會給我方戰事,帶來先「聲」奪人的優勢。

如此看來,一把優質的弓箭,從材料選擇到製作工藝,憑的是製作者的匠心精神;而能將其價值發揮至極,靠的則是使用者的能力

當你擁有一把絕佳的「武器」時,先別忙著高興或炫耀,看看你的本事能否使用它、駕馭它;而後再好好思量:以你的能力能否讓其物盡其用、物盡所值。

資料參考:
1、《弓箭威力有多大?》 來源:知乎
2、《關於弓的種類劃分,你知道嗎?》
3、《到底是誰最先發明了復合弓?》 第三章:復合弓 作者:孫衛東
4、《在古代,製作一張上好的弓往往需要跨越三年時間》
5、《古代弓箭的殺傷力有多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6HUJanMBiuFnsJQV1TVI.html